•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心靈交響曲
      ——艾米莉·狄金森與李清照詩詞主題和文化傳統(tǒng)之比較*

      2014-04-17 05:39:51朱依理
      關(guān)鍵詞:狄金森李清照詩人

      朱依理

      (常熟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流芳百世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以其獨特的主題展現(xiàn)和文化傳統(tǒng)打動讀者。在感悟生命的瞬間飄逝中,女性作家更是以其敏銳的觸角、細膩的描繪,傾訴著自己對生活、愛情、自然以及生死的真切感悟,她們用清麗的文字、鮮明的意象揭示了靈魂的沖突和律動,探討了生命的本質(zhì)和存在的意義。

      一、詩人背景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19世紀美國文壇上的一朵奇葩。1984年,美國在紐約開辟“詩人角”,她和惠特曼是首批入選的兩位詩人。狄金森出生于美國新英格蘭,進過女子學校。狄金森自25歲起便摒棄社交,閉門不出,埋頭于家務和詩歌創(chuàng)作。她終身未嫁,潛心創(chuàng)作出1 700多首新穎獨特的詩篇。她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卻聲譽鵲起,引起越來越多的評論家的興趣和關(guān)注。狄金森被視為與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齊名的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以其特有的風格及深邃的思想在美國詩壇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李清照(1084—1155)是我國宋朝著名女詩人和詞人,是后世公認的“婉約之宗”。她以女性之筆觸,生動豐富地抒寫了自己的人生體驗,打破了男子一統(tǒng)文壇的傳統(tǒng)格局。她出身名門之家,其父李格非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官至禮部員外郎。與狄金森不同的是,李清照擁有甜蜜的愛情,18歲就嫁與趙明誠為妻,夫唱婦隨,情深愛厚,直到44歲遭“靖康之變”,夫妻南逃,后來夫君病死,李清照在孤苦無依中度過了凄涼的晚年。

      盡管這兩位女性異國隔代,個人經(jīng)歷和文化背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她們對藝術(shù)的不懈追求卻是極為相似的。她們都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不入俗流、大膽創(chuàng)新、自成一家。狄金森的“電報體”詩歌打破了傳統(tǒng)的格律詩風格,詩篇短小精致,語言簡樸凝練,構(gòu)思奇特,意象鮮明;李清照的詞作則是綽約輕巧,嫵媚風流,婉約中帶有豪放,以“易安體”在我國詞壇獨樹一幟。

      T·S·艾略特曾說過:“任何詩人,任何藝術(shù)的藝術(shù)家,都不純粹是自己的。”[1]艾略特的意思是,任何詩人和藝術(shù)家都應該屬于他的時代,屬于他的文化傳統(tǒng)。李清照和狄金森生活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她們的創(chuàng)作當然會受到各自文化傳統(tǒng)的支配,因而,她們的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說,屬于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

      二、詩詞主題的展現(xiàn)和文化傳統(tǒng)的對比

      李清照和狄金森的詩詞主題各有側(cè)重。狄金森更注重在有限的生活天地里思考人生,表達自己對自然、對人類甚至對上帝的真切感受,表現(xiàn)出西方女子某種程度上的獨立和反叛精神,其詩作主要涉及愛情、自然、死亡(宗教)等題材。而李清照的詞則更多地表達了中國封建時代女子的一種寂寞與惆悵。由于時代和個人命運的變化,李清照詞作的內(nèi)容和風格以南渡為界發(fā)生了改變:前期詞主要以清新秀麗、委婉細膩的手法描寫閨怨離愁和自然景物;后期詞則以凄愴深沉、蒼涼悲楚的筆調(diào)追憶往昔、傾訴思鄉(xiāng)之情和亡國之恨。

      (一) 愛情交響曲——熱烈直白與委婉含蓄

      愛情是人類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人們不吝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恒和不朽。而詩歌作為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成為表達愛情最好的載體之一。但由于中西方兩種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較大,她們在表達愛情的方式上是迥然而異的。

      在狄金森生活的年代,由于基督教和古希臘神話的影響,西方人普遍認為愛情是高尚的,人生如果沒有了愛情,那就失去了意義。絕大多數(shù)詩人都有大膽抒發(fā)胸中情愛的優(yōu)秀詩篇,狄金森也是如此,盡管她終身未嫁,但她的詩歌和書信告訴人們,她的愛情是真誠純潔的、熱烈直率的。

      在《為什么我愛你,先生》(WhydoIloveyou,Sir)中,詩人運用了兩個比喻意象:風吹而動的草和電閃而眨的眼。詩人大膽地宣稱,她的愛是自然的,無法控制的,猶如風吹草動,無可責備。詩人認為,她對情人的愛是出于本能,“為什么我愛你?”這個問題太傻了,連小草都知道,還用問嗎?一個19世紀的未婚女子,敢于如此開誠布公地表達自己對愛情的追求,這在中國古典詩詞作品中是難以想象的。

      在《如果你能在秋季來到》中,表達了一對戀人情真意切、急于相見的心情:

      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I’d brush the Summer by …//If I could see you in a year…//If only Centuries delayed…//If certain, When this life was out…//But now, uncertain of the length…/That will not state its sting.

      戀人天各一方,無法相見,隨著時間的流逝,從幾個月到一年再到一輩子,等待的愛人始終沒有出現(xiàn),那感覺就像詩中最后所說的,“這狀況刺痛我有如妖蜂——秘而不宣,是那毒刺”(江楓譯)。這種感覺如同熱戀中的男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詩人直接運用第一人稱,大膽訴說少女即“我”的相思無奈和不知他何時能再來(uncertain of the length)的絕望。第一人稱的寫法,使讀者感同身受。

      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不同的是,中國文學自古便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傳統(tǒng),“發(fā)乎情,止乎禮”成了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必須遵守的準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絕大部分愛情詩都是寫婚后生活或悼亡的,極少有描寫未婚前浪漫情調(diào)的作品。

      李清照雖然身為大家閨秀,但她極富有反叛精神,其作品因“膽大直率”而被封建衛(wèi)道者諷為“間巷荒淫之語”(宋·王灼《碧雞漫志》)。其實,李清照的“荒淫之語”比起狄金森來,可以說是文雅得多,含蓄得多[2],她總是寄語“孤雁”“細雨”“殘酒”等來述說自己對丈夫的思念。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3]——《醉花陰》

      這首詞是李清照婚后所作,抒發(fā)的是重陽佳節(jié)思念丈夫的心情。良辰佳節(jié),把盞賞菊,卻獨自神傷;卷簾而入的西風,帶給人中秋的涼意,使人愁思更深。全詞開篇點“愁”,結(jié)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jié)果,創(chuàng)設出了“情深深,愁濃濃”的情境。從表面上看,詞人只是在用敘事的方式,寫深秋佳節(jié)孤獨寂寞的心緒,并沒有出現(xiàn)相思的語句,但詞人“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苦之情已深嵌于詞作之中,宛轉(zhuǎn)優(yōu)美,幽怨纏綿,“人比黃花瘦”成為千古之絕唱。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3]——《點絳唇·閨思》

      詞中,少女在看到有人來之后匆忙害羞逃走,以至于繡鞋和金釵都掉了,走到看不見的地方還要回頭假裝嗅梅去偷望。這種見到自己的如意郎君的那種想見又不得見、不得見但又忍不住窺視的羞怯之情,活脫脫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是對當時中國女性表達愛情的一種真實的心理寫照,含蓄委婉而非直抒情懷[4]。

      (二) 自然交響曲——天人合一與物我對立

      古今中外,以天地萬物等自然景觀作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有的是純粹歌頌大自然的美好,歌頌生命的偉大,有的則是借物抒情或借景消愁。

      狄金森創(chuàng)作的1 700多首詩歌中,自然詩篇有500多首,山水、田園、小動物無不入詩,日出日落、花卉鳥蟲、四季變換、風雨雷電等在她的詩中都有過生動的描繪[5]。她的絕大部分自然詩歌描繪了自然景物的生機和美麗、自然景象的雄偉和壯觀。這部分詩歌體現(xiàn)了狄金森敏銳的感覺、詼諧的評斷和神奇的想象。《我告訴你太陽怎樣升起》(I’lltellyouhowtheSunrose)、《金光沖天又紫煙消散》(BlazingingoldandquenchinginPurple)、《早晨比它們從前更溫柔》(Themornsaremeekerthantheywere)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然而,狄金森并沒有完全接受沃茲沃思和愛默生等浪漫主義詩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反,她認為自然不只是像仁慈的老母親那樣樂善好施,自然常常令人困惑和不可思議,有時還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人和自然并非相容并蓄,而是“各自孤立”[6]。所以,在看似歡快的筆觸、明麗的色調(diào)中,詩人常發(fā)出冷靜的質(zhì)疑:

      “Nature” is what we see——/The Hill——the Afternoon——…/Nature is what we hear——/The Bobolink——the Sea——…/Nature is what we know—— Yet have no art to say——/So impotent Our Wisdom is/To her Simplicity.

      “自然”究竟是什么?詩人讓人們通過感官和直覺去感知?!白匀弧笨梢詾槿藗兯?午后的光景、山巒、松鼠、野蜂、陰影、樂園;“自然”可以為人們所聞:食米鳥的鳴叫、大海的喧囂、雷霆、蛩鳴、合聲?!白匀弧匀痪褪翘焯谩?自然——自然就是和諧”。從字里行間人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充滿了激情和深沉的愛。

      然而,詩人也提醒人們,盡管人們面對“自然”可以用心欣賞、駐足聆聽,卻無法道出其淳樸本真,因為“我們的智慧無能”[7]。在詩人眼里,“自然”是神秘的、無法言說的,是需要人們心懷敬畏和謙卑的。這首詩清楚地反映了“自然作為導師”“自然作為善與美的源泉”的超驗主義思想,但同時也開始沖破超驗主義的思想束縛,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獨特思想。

      此外,《顯然并不感到意外》描寫了秋日的寒霜是“一位美麗的殺手”,他扼殺了快樂的花朵,然后揚長而去,而太陽對此卻視若無睹,聽之任之?!兑恢圾B兒順小徑走來》描寫了一只小鳥悠然自得地進攻一條蚯蚓,啜一滴露水,“酒足飯飽后”,彬彬有禮地閃出道路讓一只甲蟲爬過。詩人試圖給他一點點面包以求彼此的了解,可是小鳥一見她便驚飛而去——詩人希望與自然建立親善關(guān)系的嘗試失敗了?!妒裁磰W秘充滿井里》描繪了人們常見的水井,詩人將井底之水比作一個“家常玻璃杯蓋子”,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無底洞的臉”,表現(xiàn)了她對深邃莫測的自然的敬畏[6]?!抖?在我的房間》描寫了一只“粉紅細長而溫暖的蟲子”,后來卻變成了一條丑陋兇狠的蛇,它先是嘶嘶作響,而后探出頭來“追逐”房間的女主人,而她只能用一條纖細無力的繩子與之對抗,最后落荒而逃[8]。

      狄金森作品中的這種自然觀與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密不可分。希臘哲人視自然為人的對立面,他們注重探求自然和征服自然。這種物我界限的劃分,在狄金森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同樣,李清照也寫有很多詠物詩詞。如《怨王孫》描寫了旖旎多姿的深秋景色,盡管是“秋已暮,紅稀香少”,卻仍感到水光山色“說不盡,無窮好”。讀著李清照的詞,人們似乎感受到了詞人對大自然那深深的愛,無盡的情。

      李清照所詠之物大多為芳潔明艷之花,如梅花、荷花、菊花、桂花等。這些詠花之作,幾乎都是用花來比擬人的高貴品質(zhì)、襟懷韻致,象征了詞人所向往的人格特征。此外,帶給她憂愁惆悵的風雨也時常出現(xiàn)在她的作品里,如“梧桐更兼細雨”(《聲聲慢》)、“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等。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3]——《鷓鴣天》

      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雅淡秀美,情韻悠長,香氣馥郁,因而“自是花中第一流”,足以讓梅花嫉妒,令菊花羞慚。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也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她認為內(nèi)在美、品質(zhì)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動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百世的美。

      這種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藝術(shù)手法,一向為中國文人所喜愛。進一步深究,這種化景物為情絲、以客觀物理抒發(fā)一己性情的自然審美觀是源自中國古代孔、孟、老、莊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自然是東方民族在“天人合一”信仰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家園,自然天地成了文人精神生命的搖籃,因而,藝術(shù)家們常常將他們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揉和在一起,寓情于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種人與自然的生命共感在李清照的詩詞中得到充分彰顯[5]。

      (三) 時代交響曲——關(guān)注社會與內(nèi)化人生

      任何一位偉大的詩人,嚴格說來都應該屬于他們自己的時代,他們的聲音往往就是那個時代的聲音。李清照與狄金森正是屬于這類反映時代心聲的偉大女性。

      李清照的詩詞盡管以詠物寓情者為多,但也不乏一些針砭時弊的詩作。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內(nèi)憂外患的時期,目睹了宋朝的衰敗和遼金的崛起。朝廷上投降派卑躬屈膝,不戰(zhàn)而敗,她因而含憤寫下許多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比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痹娮鳠o情地批判了趙構(gòu)的逃跑主義,激勵了無數(shù)的愛國志士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全詩慷慨激昂,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勾畫出一位豪情壯志的巾幗英雄形象,如此豪放流暢的風格在中國歷代詩作中也是少見的。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被迫“飄零遂與流人伍”,喪國之恥、淪落天涯之痛,使詩人更深刻地認清了當時的社會,她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寫出了《夢曉》《詠史》《題八吟樓》等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詩篇。她的作品中所蘊含的“大我”正是“國即家園”的意識,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就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品質(zhì),毫無疑問,飽受顛沛流離、亡國之恨的李清照秉承了這種優(yōu)秀傳統(tǒng),用自己的作品奏出了動人心魄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曲。

      狄金森生活在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當時國內(nèi)各種勢力相互傾軋,各種矛盾十分尖銳,最終導致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社會的工業(yè)化,使得社會對個人的壓力急劇膨脹。狄金森的性格以及宗教上“信與不信的巨大內(nèi)心沖突”決定了她不可能像馬克·吐溫和惠特曼那樣勇敢地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她只能祈求“請原諒我在一個瘋狂的世界里清醒”,關(guān)起大門“舔”自己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2]。

      在狄金森的眾多詩作中,直接涉及政治的詩作寥若晨星,然而,她雖身在閨中,卻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她的《革命是豌豆莢》稱頌解放與創(chuàng)造,明確了要生存和自由,就必須不斷地革命,因為新的制度產(chǎn)生于革命之中,就像豌豆苗產(chǎn)生于豌豆莢一樣,沒有更新,花兒就會枯萎,生命的“制度”就會腐朽和死亡;詩人在《假如我能彌合一個破碎的心靈》中,反復強調(diào)“假如我能使一個飽受折磨的人的痛苦得到減輕”,“或者幫助一只小鳥或垂危的知更鳥回到鳥巢見到雙親”,那么,“我就沒有虛度此生”。

      由此可見,詩人既關(guān)愛他人,也關(guān)注社會的進步。但是,這種關(guān)注不論是從數(shù)量上還是從廣度、深度上來看,都無法與李清照的詩詞相提并論。究其原因,一是與她的遁世隱居有關(guān),二是受到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到工業(yè)革命時代才真正開始,19世紀的西方還是個男權(quán)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還根深蒂固,女人更不可能去關(guān)心政治[5],因此,狄金森注重“小我”忽視“大我”,就是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了。

      (四) 死亡交響曲——坦然面對與避而不談

      “生命中最確定的事實是,我們都會死亡,最不確定的事是,死亡將于何時降臨。”這句古老的拉丁格言體現(xiàn)了人類的中心主題之一:死亡。

      可以說,如果沒有死亡詩,狄金森就不會在中外詩人中如此“脫穎而出”?;蛟S是“因為在她所接觸的狹小的天地里,有許多親友鄰人由于疾病、戰(zhàn)爭(內(nèi)戰(zhàn)和外戰(zhàn))或貧困,先她而相繼凋零”[9],死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脅過早地盤踞了她那顆細膩敏感的心靈,而對人生的意義和死亡的真諦開始異乎尋常地關(guān)心起來。

      狄金森一生中寫下了近600首以死亡為題材的詩篇,有表達“死的欲望”的,有“觀察死的過程”的,有“預言在靈柩和墳墓中生活”的,不一而足。她像一個畫家那樣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對死亡進行或工筆或?qū)懸獾拿枥L,從身體、心理和感情諸方面對死亡的本質(zhì)進行了探究。

      《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神》是狄金森描寫死亡和永生的著名詩篇: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He kindly stopped for me——…//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Or rather——He passed Us——…//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Since then——’its Centuries——and yet/…/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Were toward Eternity——

      死亡通常會讓人聯(lián)想到陰森恐怖的地獄,然而,狄金森筆下的“死神”卻變成了一位和善的馬車夫,他停下車來,邀請詩中人乘坐,詩中人被死神的和善所感動,放棄勞作和休息,和“永生”一起踏上了死亡之路。詩人用旅途中經(jīng)過的地方來象征人的一生:校園(少年)、麥田(中年)、夕陽(老年)和地面隆起的小丘(墳墓)。

      狄金森作品中濃厚的宗教色彩與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濃郁的清教氛圍息息相關(guān)。詩人出生于虔誠的宗教家庭,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清教主義熏陶,清教精神始終貫穿于她的詩歌之中。然而,她本人對宗教的態(tài)度卻又十分矛盾,上帝對她而言時而真實,時而神秘,時而空幻,她對“永生”始終抱有一種矛盾的心理,時而相信,時而懷疑,她終其一生,都未皈依基督教。

      在歐洲封建社會,基督教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長達千余年?;浇绦麄魃系塾来?、靈魂不死,人不可能自我解脫困境,只能靠上帝拯救。基督徒正視死亡而不避諱死亡,對死亡抱有坦然的心態(tài)。

      相反,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沒有自己的宗教。儒教是一種道德觀,佛教是外來教義。儒家樂生惡死,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避而不談??鬃釉?“未知生,焉知死?!逼湟庠谟?人的生命有限,應把精力放在有價值的問題上,思考生存比研究死亡更有意義??梢?李清照的詩詞之所以未涉及宗教題材,很大原因在于中國文化中宗教觀念的淡漠。

      三、結(jié)束語

      李清照和狄金森盡管在生活年代、文化背景、詠嘆的主題意蘊和表達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她們能夠從詩化的思維中,以敏感細膩的女性心靈感受世界,體驗生命中精彩紛呈的瞬間,蘊積著自己對生與死、真與美的祈盼,在有限的篇幅里凸顯自己變幻斑斕的心路歷程,寫下了意境雋永、富有藝術(shù)魅力的詩歌。

      她們的作品雖短小精致,猶如涓涓細流,卻與叱咤風云的鴻篇巨制異曲同工。人們可以把她們的詩篇看作是一塊塊激發(fā)想象的多棱寶石,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思索,從理智到夢幻尋找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價值,以達到與詩人的情感相知相契、悲喜與共的境界[10]。

      參考文獻:

      [1] 陳書良.梁啟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 董洪川.艾米莉·狄金森與李清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2):20-33.

      [3]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研究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92.

      [4] 林麗.從李清照和艾米莉的詩歌意象看不同的愛情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34-38.

      [5] 韋蘭芝.李清照與狄金森詩詞對比的跨文化視角[J].山花,2010(12):135-137.

      [6] 王譽公.埃米莉·迪金森詩歌的分類和聲韻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7] 趙曉鳳.人與自然的情感相遇——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解讀艾米莉·狄金森的四首自然詩[J].名作欣賞,2010(9):79-80.

      [8] 劉紅玉.靈魂的風景圖畫家——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自然意象[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4):65-68.

      [9] 江楓.狄金森名詩精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

      [10] 張學君.生與死的頌嘆——狄金森與冰心詩歌中的主題和意象之比較[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9):84-89.

      猜你喜歡
      狄金森李清照詩人
      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北方人(2020年22期)2020-12-02 08:11:04
      點絳唇
      北方音樂(2020年12期)2020-07-09 03:16:26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與狄金森一起嘗試思考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喝醉的李清照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6
      我的朋友
      中學生英語(2017年3期)2017-04-07 10:49:30
      隆林| 美姑县| 安陆市| 浠水县| 海安县| 天台县| 高阳县| 秦安县| 宁南县| 娄底市| 安远县| 清水河县| 黎城县| 濉溪县| 宕昌县| 广元市| 吉首市| 海城市| 启东市| 托克逊县| 鄂伦春自治旗| 德惠市| 额尔古纳市| 日喀则市| 枣强县| 桂东县| 桂平市| 海城市| 巨野县| 沛县| 吐鲁番市| 孟津县| 嘉义县| 蕲春县| 如东县| 东光县| 澄迈县| 鄄城县| 南雄市| 琼海市|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