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葦 一
學校開除學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
■博主:葦 一
學校對違反紀律的學生,最重的處罰莫過于開除了??墒情_除之后呢?還是把這些問題學生推向社會,并且一推了之。似乎他一旦出我之門,無論他再做什么,都與我無關(guān)了。但是,真的就無關(guān)了嗎?
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塑造人格,當學生離開學校多年以后,可以把當時學過的東西都忘了,那剩下的,才是教育。不可否認,有些學校的育人理念在這個問題上有些簡單,眼睛只盯著那些能給自己帶來榮譽的優(yōu)等生,其實,在學校里,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那些有問題的學生。
問題學生的存在,使得學校有了存在的價值。教育的重點,從來針對的都是有問題的學生,而不應(yīng)該是優(yōu)秀的學生。從社會性而言,老師的價值體現(xiàn)在轉(zhuǎn)化問題學生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感上。
當然,時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出了問題。人們對名師的定義,往往是看他教出了多少名牌大學生,而很少去關(guān)注他轉(zhuǎn)化和改變了多少問題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是因為人們往往認為,轉(zhuǎn)化一個問題學生,只是對那個學生有利,是屬于個別的事情;而教出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對社會貢獻要大的多,因而也就具有了普遍意義。事實恰恰相反,一個問題學生走上社會帶來的危害(一旦造成危害),往往要比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大的多。有時候,優(yōu)秀往往是自己的事,而問題可能才更具有社會意義。
(博客鏈接:http://zzlzlong.blog. edu.cn/home.php?mod=space&uid=1583272 &do=blog&id=633759)
教育微博圈
@孫云曉∶既然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那么,該讓他們體驗什么呢?我想,在一個開放的時代,青少年非常需要體驗和比較多元文化,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會理解和尊重,學會和諧相處。一個孩子如果有機會與異國他鄉(xiāng)的孩子共同生活,就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
@羅崇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人在影響、潤澤著每一個學生。教育是通過這個具體的人塑造著更多具體的人。這樣的影響對成長中的兒童是直接、持久、深刻的。
@陳漱渝∶在這個垃圾讀物泛濫的時代,珍惜經(jīng)典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教師更有必要提升自身素質(zhì),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抵御時代的浮躁,這是教育的使命。
@唐曾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不一定只有學習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往往以成績評判孩子,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孩子學習不好,不論別的地方怎么好,孩子都會有深深的自卑。
@敢峰∶教育必須改革。而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明確目標,又要腳踏實地,摸著石頭過河。不兢兢業(yè)業(yè),教育改革就不能成功。
@鮑耶∶最好的學校應(yīng)該是學生數(shù)只有300人的學校,他們彼此都能夠叫出對方的名字。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技術(shù)問題,因為教育從來都是意味著師生間的情誼相通、精神共融。
@消火力∶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心理就容易樹立自信,心理就更容易健康;所以不管孩子有多大,家長都應(yīng)該尊重孩子的人格。
@張新強∶多種考查方式引導老師平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而不是分數(shù)。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比拿一張滿分的書面卷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