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張寶華
20世紀西方音樂概覽(之九)民族主義音樂(三)
——美國
編/張寶華
艾夫斯
格什溫
科普蘭
進入20世紀,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經(jīng)過麥克道威爾(Edward Alexander MacDowell,1861-1908年)、吉爾伯特(Henry Gilbert,1868-1928年)、法韋爾(Arthur Farwell,1877-1952年)等作曲家的嘗試與探索,已經(jīng)具有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的某些風格與特征。與此同時,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1874-1954年)作為20世紀美國現(xiàn)代音樂的開拓者與美國民族主義音樂默默無聞的耕耘者,在以一種堅定的信念完成著自己一系列的重要作品。
在西方音樂史中,艾夫斯被稱為“第一位偉大的美國作曲家”。艾夫斯1894年入耶魯大學,師從帕克(H. Parker),在校創(chuàng)作了《第一交響曲》《第一弦樂四重奏》和一些管風琴曲。畢業(yè)后他放棄以音樂謀生的想法,進入一家保險公司任統(tǒng)計員,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作,1930年從保險公司退休,1947年由于《第三交響曲》而獲普利策獎。
艾夫斯一生致力于新音響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他大膽使用了在當時被視為異端的技術(shù),在不協(xié)和和弦、多調(diào)性、無調(diào)性、復節(jié)奏、微分音和演奏技術(shù)的革新方面甚至走在勛伯格與斯特拉文斯基之前。艾夫斯的音樂特色,一是追求“鑲嵌畫”的特色,即把自己與他人的一些音樂片斷交織而成作品;二是追求“混沌”音響,即多種節(jié)奏、調(diào)式、表情的同時重合,所以有時在演奏時必須同時有兩個指揮,這種追求也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性。艾夫斯的重要作品包括5首交響曲(4首編號交響曲與《假日交響曲》)、管弦樂《新英格蘭三處》《未作回答的問題》和《中央公園的夏夜》,以及《康科德奏鳴曲》、兩首弦樂四重奏和一些合唱曲與歌曲。
科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是第一位被國際社會認為有本土風味的美國作曲家,雖然此說與事實未必相符,但科普蘭在挖掘和利用美國鄉(xiāng)村民歌方面確實有著他人難以替代的貢獻。他的不少作品都已列入美國音樂最著名的篇章,例如經(jīng)常在各種盛大儀式上演奏的《平凡人的號角》??破仗m的祖先為立陶宛猶太人,家族移居美國之時,將原來的姓氏“卡普蘭”(Kaplan)改成“科普蘭”(Copland)??破仗m生于布魯克林,先后在紐約和巴黎(師從納迪亞·布朗熱)學習音樂。1925年他獲得古根海姆獎,這是該獎項第一次發(fā)給一位作曲家。科普蘭曾在幾所學校任教,1940-1965年擔任位于坦格伍德的伯克希爾音樂中心作曲部主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經(jīng)常擔任歐美地區(qū)著名管弦樂團客座指揮。代表作品有三部芭蕾組曲《牧區(qū)競技》《小伙子比利》《阿帕拉契之春》和《短交響曲》《管風琴交響曲》《第三交響曲》等作品。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年),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曾廣泛接觸和研究通俗音樂領(lǐng)域的各種體裁風格,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shù)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臺和好萊塢的著名作曲家。格什溫的貢獻是將美國大陸流行的通俗爵士樂運用到傳統(tǒng)音樂中,綜合了歐洲音樂藝術(shù)、爵士樂、黑人歌曲等各種形式,創(chuàng)造出交響爵士樂,成為美國音樂一種特色。1937年7月11日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39歲。代表作有歌劇《波吉與貝絲》,管弦樂《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等。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