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輝
摘 要:“人文關懷”一詞是歐洲中世紀的人文主義中發(fā)展而來,是站在神學的對立面而產(chǎn)生的。其核心是對人性的根本關懷以及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而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中的意義重大,二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新聞媒體離開了人為關懷,那么任何的新聞報道便只是純粹的消息,那些帶有傳奇色彩的新聞便會消失殆盡。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媒體為了爭奪新聞線索,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提高各自媒體的點擊量、收看率等,出現(xiàn)了很多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象。本文從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作用談起,認真分析了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存在的誤區(qū),進而提出解決這些誤區(qū)的策略。
關鍵詞:新聞報道;滲透;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131-02
人文關懷是媒體進步和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誰能夠把握誰就能利于不敗之地。新聞媒體如何在報道中對廣大受眾進行人文關懷,不僅是媒體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求。
一、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體現(xiàn)時代所需要的道德價值標準
人類文化活動有兩種最為基本的精神,一種是科學精神,另一種則是人文精神。無論是何種人類文化,都應該以這兩種精神作為其追求的目標。新聞媒體的傳播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最為主要的文化傳播方式經(jīng)歷了報紙、電視、網(wǎng)絡三個階段的發(fā)展,現(xiàn)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當然網(wǎng)絡傳播方式由于更加方便、快捷,越來越受到受眾的關注。無論是哪種傳播方式,始終都會觸及社會文化的敏感部位,對受眾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而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應該體現(xiàn)時代所需要的道德價值標準。
(二)能擔負起疏導社會矛盾的責任
在社會轉型的今天,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日益復雜,這個時期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過去那種說教式的新聞報道顯然已經(jīng)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也無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是受眾所面對的最直接的也是最有力的文化載體,因而承擔著艱巨的責任。在社會轉型時期,不但要滿足受眾對于各種信息的需要,同時更重要的任務則是不斷給受眾傳遞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正能量的文化價值觀,多報道一些高品位的、具有科學精神的內容,多疏導各種社會矛盾,為建立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三)能使媒體與受眾的關系趨于平等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能夠使得受眾與媒體的關系趨于平等。新聞傳播其實說到底所反映的是人的客觀存在,傳遞的自然也是人的價值觀。既然媒體關注的是人,那么新聞報道自然也就應該反映廣大民眾的喜怒哀樂。
(四)能使媒體不斷塑造自身的品格
媒體自身品格的塑造其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媒體人文精神的影響,也就是媒體對人的關懷度。新聞工作本身就具有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因而作為媒體人自然只有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受眾關心的話題上,才能夠被受眾所接受,進而受到廣大受眾的尊重,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二、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的誤區(qū)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受眾地位的提高,我國的媒介開始逐漸放低姿態(tài),新聞報道對于受眾的需求考慮的越來越多,整個新聞報道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忽視人文關懷的報道,主要表現(xiàn)為:
(一)對弱勢群體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屬于全民所有的,因而新聞媒體要本著公平、公正、為所有人民提供服務的原則進行報道,不應該將其成本作為主要考慮的問題。而全體公民的界定則是沒有年齡的大小,沒有職業(yè)的高貴,沒有地域的差別,沒有收入的高低,也沒有民族的歧視。但是縱觀現(xiàn)代社會的新聞媒體,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弱勢群體的報道力度較小,他們在媒體報道中所占的版面亦是少的可憐。目前國家對于“三農(nóng)”問題高度重視,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的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但是媒體對于農(nóng)村的報道也僅僅局限在一些零星的報道中,而對于農(nóng)民目前的生存環(huán)境等關注不夠。
(二)對新聞內容的甄別篩選不夠
新聞媒體具有社會性和經(jīng)濟性兩種屬性,因而在很多情況下,很多新聞為了能夠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報道內容淺薄、庸俗,去迎合受眾的需求,滿足受眾窺探別人隱私的欲望。很多新聞媒體認為只要受眾喜歡,那就是滿足了受眾的需求,為受眾提供了服務。事實果真如此嗎?受眾收看新聞的過程有兩種需求,第一種就是上面提及的受眾的好奇心理,而第二種則是受眾的精神需求。很顯然,人文關懷所追求的應該是后者這種深層次的精神需求。但是在當前很多新聞報道只是從受眾的生理感官方面出發(fā),看似吸引了受眾,其實忽視了他們的審美、道德、情感等。更有甚者很多新聞內容充斥著暴力、黃色等情節(jié),有的更是對其進行渲染。
(三)公民的隱私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公民的法律意識也不斷增強,隱私權被越來越多的受眾所重視。既然是新聞報道,自然離不開當事人,而對于當事人的隱私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新聞工作者當慎之又慎的一個問題。而在當前的新聞報道中,為了制造出更為震驚的眼球效應,對各種所謂的內幕進行獨家爆料,一些新聞媒體將當事人的隱私公諸于眾,損害了當事人的名譽。前段時間各大媒體紛紛報道的東莞掃黃行動,對于畫面中出現(xiàn)的那些“小姐”,媒體并沒有為其打上馬賽克。新聞一經(jīng)播出立即引起了一片質疑聲,誠然,這些小姐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她們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她們首先是人,活生生的人,是中國的公民,所以隱私權應該受到保護。
三、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實施策略
(一)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
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基層一線,塌下身子去了解國情、民情,將新聞內容真實地反映在媒體上,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走群眾路線絕不只是一句空話,必須要落實到平時的實際工作當中。新聞人只有牢牢記住這句話并且堅決地執(zhí)行,才能將自己的工作中心下移,才能夠真正去體察和了解基層老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這時候記者就會感同身受,與群眾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才能夠傾聽到他們的心聲,也才會用真實、真切的媒體語言進行反映,寫出具有人文關懷的好文章、拍出好的照片、制作出好的新聞節(jié)目。
(二)提升新聞工作者個人素質
作為新聞工作人員,職業(yè)操守其實就是一種自律,它借助于輿論的力量使得廣大新聞人能夠自覺地去遵守。當然,新聞工作不只是一項職業(yè),同時更是新聞人傾其一生的事業(yè)追求。而要想創(chuàng)作出一篇好的新聞作品,僅僅靠敏銳的職業(yè)嗅覺、優(yōu)美的文筆是不夠的,這需要新聞人具有大智慧,既有洞察一切的眼睛,還有具有人文主義情懷。當然,這種境界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新聞工作者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道德水平,“以人為本”。
(三)加強社會對新聞界的輿論監(jiān)督
新聞所面對的是廣大受眾,因而必須要接受社會、政府以及民眾的監(jiān)督。通過各種監(jiān)督來了解受眾對媒體的要求,反映他們的需求,從而對新聞媒體產(chǎn)生一定的約束作用。作為政府,可以舉辦新聞評議,定期對各大媒體的表現(xiàn)進行評議表彰,引導新聞界更加注重新聞的人文關懷,更加重視自身的工作。
四、結 語
作為媒體,要尊重每一個人,對于廣大受眾而言,缺少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根本毫無意義。媒體一旦具有了人文關懷精神,那么勢必會得到更多受眾的支持與理解,社會的民生得到真實地反映,也能夠讓政府更加注重關注民生民情。
參考文獻:
[1] 田飛.新聞報道呼喚人文關懷[J].記者搖籃,2013(3).
[2] 劉旭真.新聞報道中要注入人文關懷[J].青年記者,2013(7).
[3] 郭繼東.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研究[J].新聞傳播,2013(10).
[4] 葉永平.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窗,2013(1).
[5] 李正蘭.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中的滲透[J].中國傳媒科技,
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