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本溪縣1963~2013年的汛期降水資料,統(tǒng)計分析近51年本溪縣地區(qū)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變化趨勢。結(jié)果表明,近51年本溪縣各月降水量呈顯著季節(jié)變化且為單峰型,1~6月份緩慢增多,至7月份達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減少,7~8月為降水集中期;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幅度達4.4 mm/10a;汛期最大降水量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與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趨勢;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顯著下降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2.8、4.4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趨勢,幅度為0.7 mm/10a。
關鍵詞 本溪縣;汛期; 降水量;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 S1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4-12193-02
地處遼東山區(qū)的本溪滿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本溪縣),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1963~2013年51年來有 42年的汛期均出現(xiàn)強降水天氣過程,其中大暴雨出現(xiàn)13次,造成罕見的外洪內(nèi)澇,給工業(yè)、農(nóng)業(yè)、交通、電力等造成了巨大損失,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影響。有學者對本溪地區(qū)的氣溫和降水等主要氣候要素進行了相關的研究[1-4],但對汛期特定的降水量變化特征未詳細分析。筆者通過研究當?shù)赜袣庀笥涗浺詠斫?1年的汛期降水資料,淺析本溪縣汛期降水量變化趨勢,以期為強降水在該地區(qū)的監(jiān)測、預警、預報以及氣象防災減災提供一些可用氣候背景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本溪縣地處中緯度的遼東山區(qū),太子河的上游。東與桓仁、寬甸相通,南與鳳城相鄰,西與本溪、遼陽毗鄰,北與撫順、新賓接壤。轄區(qū)面積3 344.5 km2,轄11個鄉(xiāng)鎮(zhèn),1個涉農(nóng)街道辦事處,人口30萬。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2.7%。山脈縱橫,河流縈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本溪縣屬中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具有顯著的季風和大陸性氣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溫度變幅大、雨量較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較短、山地和局地小氣候明顯。春季回暖快,溫度適中;夏季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涼爽,氣溫較低;冬季漫長寒冷。年降水量781.3 mm,年平均氣溫7.5 ℃,極端最高氣溫37.8 ℃ ,極端最低氣溫-37.9 ℃,年平均無霜期177 d,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379.5 h,年均暴雨日數(shù)1.7 d。
1.2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汛期降水量資料來自本溪縣國家基本氣象站日常觀測記錄,涵蓋了1963~2013年當?shù)匮雌?~9月降水量記錄。利用本溪縣近51年汛期降水資料,采用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該縣近51年來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本溪縣各月降水量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1963~2013年本溪縣各月降水量呈顯著季節(jié)變化且為單峰型,1~6月份緩慢增多,至7月份達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減少,7~8月為降水集中期。這與7~8月份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越過30°N,雨帶北移東北地區(qū),9月初高壓脊線開始向南回跳,雨帶南移一致。
圖1 1963~2013年本溪縣各月降水量分布
2.2 汛期降水量變化特征分析
2.2.1
年變化。從圖2可以看出,本溪縣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幅度達4.4 mm/10a。這與王立靜等的研究結(jié)果[5-6]較為一致。5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為550.1 mm,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9.7%;汛期最大降水量為2010年的979.5 mm,次多降水量為2012年的953.9 mm;汛期最小降水量為1999年的345.0 mm,次少降水量為1972年的359.8 mm;汛期最大與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
圖2 1963~2013年本溪縣汛期降水量變化
2.2.2
月變化。從圖3可以看出,近51年本溪縣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趨勢。6、8月降水量上升明顯,幅度分別為5.9、6.2 mm/10a;7、9月降水量下降的也同樣明顯,幅度分別為9.5、7.0 mm/10a。由此可見,本溪縣近51年汛期降水量下降最為明顯的是7月份,上升最為明顯的是8月份。6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個汛期降水量的19.3%,月最大降水量為2006年的254.0 mm,月最小降水量為1999年的45.4 mm;7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個汛期降水量的35.6%,月最大降水量為1975年的430.1 mm,月最小降水量為1972年的23.2 mm;8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個汛期降水量的33.1%,月最大降水量為2010年的496.5 mm,月最小降水量為1991年的34.2 mm;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占整個汛期降水量的12.0%,月最大降水量為1971年的175.8 mm,月最小降水量為2002年的5.3 mm。
圖3 1963~2013年本溪縣汛期月降水量變化
2.2.3
旬變化。由圖4可見,1963~2013年本溪縣旬平均降水量最高出現(xiàn)在7月下旬,平均降水量為77.2 mm,其次為8月上旬,平均降水量為76.8 mm,再次為7月中旬,平均降水量為64.9 mm,這三旬的平均降水量總和占整個汛期降水量的40.1%。由此可見,本溪縣汛期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
圖4 1963~2013年本溪縣汛期旬平均降水量
8月上旬。從圖5可以看出,7月中、下旬降水呈顯著下降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2.8、4.5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趨勢,幅度為0.7 mm/10a。
圖5 1963~2013年本溪縣7月中旬~8月上旬降水量變化
3 結(jié)論
(1)近51年本溪縣各月降水量呈顯著季節(jié)變化且為單峰型,1~6月份緩慢增多,至7月份達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減少,7~8月為降水集中期。
(2)近51年本溪縣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幅度達4.4 mm/10a。5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為550.1 mm,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9.7%。汛期最大降水量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與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
(3)近51年本溪縣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趨勢。
(4)本溪縣汛期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顯著下降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2.8、4.5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趨勢,幅度為0.7 mm/10a。
參考文獻
[1]
李震,吉奇.氣候變暖背景下本溪地區(qū)溫度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28):17500-17501.
[2] 宋長遠.本溪地區(qū)氣溫降水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農(nóng)技服務,2009(10):110-111.
[3] 劉明芝,張海軍.本溪縣洪澇災害年發(fā)生規(guī)律及特點分析[J].農(nóng)業(yè)災害研究,2011(1):61-62.
[4] 劉明芝,張海軍.遼寧省本溪縣近52年來氣候變化特征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2):987-989.
[5] 王立靜,魏敏,王鳳嬌.近50年濱州市汛期降水特征分析及年際年代差異[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31):15333-15335.
[6] 劉占昌,郭文華.遼西建平地區(qū)汛期降水量變化特征分析[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32(S1):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