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 要】目的:探討傳染病門診患者分診導診方法。方法:了解常見傳染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對策,提高與患者溝通的技巧。結果:實現(xiàn)較準確的分診導診。結論:掌握門診患者的心理特點和應對策略,能更準確地分診導診,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傳染病門診;心理特點;對策
我院是武漢市唯一一家收治各種傳染病患者的專科醫(yī)院,篩查和主治各種常見的傳染病,如結核病、各型肝炎、手足口病、性病以及艾滋病等。在門診就診的患者除了有一般患者的心理反應,如恐懼、焦慮、抑郁外,最突出的反應就是因為所患疾病有傳染性而害怕別人嫌棄和歧視。因此,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特別是艾滋病和性病患者,更是不愿意向任何人(除醫(yī)生外)吐露病情。這就給門診的分診、導診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經(jīng)過幾年的觀察與摸索,通過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提高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實現(xiàn)了較準確的分診與導診,取得滿意效果,贏得了患者的好評,幾年來,基本上沒有接診患者的投訴,滿意率在95%以上。
1 準確分診導診
1.1 根據(jù)流行季節(jié)分診
冬春季節(jié)氣候寒冷,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下降,所以呼吸道傳染病多見,如結核病、手足口病等;夏秋季節(jié)氣溫較高,胃液分泌少,加上進食生冷食物機會多,故腸道傳染病多見,如痢疾等;而肝炎無明顯季節(jié)性,四季皆可發(fā)病。
1.2 根據(jù)年齡、癥狀與體征分診
小兒多半是手足口病、麻疹、小兒結核?。恢星嗄暌灼7?、倦怠、面色晦暗、皮膚蠟黃多半是各型肝炎;任何年齡,尤其是老年人有低熱、咳嗽、咳痰或咯血,極有可能是肺結核。
1.3 根據(jù)患者面部表情分診
對于不愿意說出癥狀,又無明顯體征者,我們就根據(jù)患者的面部表情作出判斷。表情痛苦,說明病情較為嚴重,要立即接診;再根據(jù)有無低熱、咳嗽或面色晦暗、皮膚蠟黃即可初步判斷是結核或者肝炎;表情淡漠、木訥或不自然,并自稱只做檢查,可初步判定是性病或艾滋病。
2 患者的心理特點與對策
要做到準確分診導診,除了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外,還必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正確的策略。
2.1 患者的心理特點
2.1.1 結核患者多憂郁,情緒低落。因結核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的呼吸道傳染病,絕大多數(shù)患者需要長期治療而造成精神和經(jīng)濟上的負擔,更害怕患病期間自己將疾病傳染給親人和朋友,還擔心親人和朋友因怕感染而疏遠自己、冷落自己,于是產(chǎn)生自卑悲觀心理, 陷入憂郁、悲觀失望情緒之中, 變得沉默寡言[1]。
2.1.2 肝炎患者多煩燥,易發(fā)脾氣。因目前社會上對乙肝缺乏了解,對患者有歧視心理,致使患者產(chǎn)生自卑、失落感,覺得低人一等,認為自己不受他人的歡迎,害怕與人交往,有一部分患者長時間壓抑情緒易產(chǎn)生敵對情緒,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稍不如意就破口大罵,故意刁難,易與醫(yī)護人員及其他患者甚至家屬發(fā)生沖突[2]。
2.1.3 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多焦急,容易激動。因為兒女的健康勝于自己的健康,小兒的不適比自己的不適更難受、更揪心,希望能盡快地治療處理,稍有怠慢或不順利,就會大發(fā)脾氣,甚至毆打醫(yī)護人員。
2.1.4 性病和艾滋病患者多苦悶,悲觀抑郁。由于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歧視,談艾色變以及無法治愈的現(xiàn)狀等,使他們孤獨,產(chǎn)生悲觀情緒,出現(xiàn)言寡行獨,厭惡交往,抑郁苦悶,常常被失望、無援、孤立及凄涼的感情所包圍,對事業(yè)及人生失去信心,對生活缺乏樂趣[3]。
2.2 對策
2.2.1 針對這些特點,我們首先要熱情對待每一位患者,積極主動與患者交流,詢問其是否需要幫助,了解其就診的目的,分別給予就診指導。
2.2.2 對于老年人多用尊重、關心和體貼的語言,對小兒多用親切、鼓勵和貼心的語言,對青年人多用平等、商量和安慰的語言。對于憂郁、情緒低落、少言寡語的患者,我們要熱情主動;對于煩燥、易發(fā)脾氣、容易激動的患者,我們要冷靜耐心。
2.2.3 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并誠懇地表示同情、理解和關心,耐心解釋患者的各種提問,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使他們對醫(yī)院產(chǎn)生安全感、舒適感和信任感,使他們在這里沒有任何的受歧視、被嫌棄的感覺,消除其憂郁、煩燥、焦慮、苦悶等不良情緒和心理,順利地就診治療。
3 提高與患者溝通的技巧
3.1 護士的語言是幫助和指導患者順利就診,解決患者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語言溝通的技巧,在于不暴露患者的隱私,不點破患者的秘密,又能正確引導就診。
3.2 尤其對于不愿意說出病情的患者,一定不要過分詢問,以免使病人難堪或不滿,導致醫(yī)療糾紛。即使已經(jīng)知道患者的病癥,也不要點破,尊重患者的意愿,保護患者的隱私。
3.3 對于主動告之病情不回避者,我們及時給予導診,把握好分寸并給予適時的衛(wèi)生宣教和健康指導。態(tài)度要熱情,解釋要耐心,尤其對肝病患者和手足口病患兒家長要特別注意,避免發(fā)生糾紛。
3.4 與患者溝通時,切忌態(tài)度生硬、冷漠或敷衍,要面帶微笑,認真傾聽,耐心解釋,使患者滿意,給患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總之,門診是醫(yī)院的窗口,門診工作的好壞,特別是門診護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醫(yī)院的形象和聲譽,因為護士是接觸患者最多的醫(yī)務人員,還由于傳染病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人群,他們的心理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害怕被嫌棄或受到歧視。因此,我們護士應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和痛苦,真誠同情患者的不幸和遭遇,尊重其人格,保護其隱私,不嫌棄和歧視患者,準確進行分診和導診,減少或避免各種醫(yī)療糾紛,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質(zhì)量,為患者提供更好、更優(yōu)質(zhì)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齊莉英.耐多藥肺結核病人的心理干預對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分析[A], 2011 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229.
[2] 朱玉霞,閆樹英.溫冬蘭.500例乙肝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的調(diào)查[J].寧夏醫(yī)學雜志, 2009, 31(2):192.
[3] 崔玉紅,孫晶,李曉麗.16例艾滋病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和心理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07 ,9(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