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3-0054-02
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新歷史課標的要求之一,也是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質疑解惑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是自主性、主動性、實踐性。探究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獲得者,知識的獲得是探究者積極主動地質疑、探索、實踐、體驗,從而發(fā)現(xiàn)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探究者要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查詢,動口請教表達,甚至動腿調查研究,多種感官并用,綜合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最終要達到并能達到的目標效果是:獲得最深切的知識,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
新編高中歷史教材(人教版),就是依據(jù)探究性教學和學習的理念而編訂的。它分為必修I:政治文明發(fā)展史;必修II: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史;必修III: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fā)展史。分類分冊編訂,就每一冊每一類內容而言,是相對集中而獨立的,彼此缺乏相應的連貫,很有點像商店柜臺上的分割雞肉,雞腿是雞腿,雞翅是雞翅。學生和老師乍一接觸,總有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這恰恰是編寫者要達到的效果。只有質疑才能產生辯疑解惑的沖動。即要求我們進行探索性教學和學習,在窺一斑之際,求全豹之貌,以期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全局性的把握,形成完整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我們搭建起了歷史三冊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是我們解釋歷史現(xiàn)象難題的一把鑰匙,也是我們進行探究性教學和學習的思維工具。
一、唯物史觀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變革的終極動力是生產力;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是我們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fā)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fā)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對社會存在起著或積極或消極或大或小或長期或短期的作用,影響歷史進程。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精神生活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和風俗習慣、社會心理。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
以上三個基本觀點包含了高中歷史必修I、必修II、必修III 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必修II(經濟):經濟方式由生產力來解釋。必修I(政治):上層建筑主要由必修II來解釋,必修III(文化):必須由必修I、 II來解釋,同時每一本內容反過來也分別能解釋其他兩本的歷史現(xiàn)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三個基本觀點把三本知識連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分割雞變成了完整的肉雞。這種由局部到全體,由表面到本質的研究探索的做法,就是探索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通讀研究整個三冊內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高屋建瓴,構建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為引導好學生打好基礎。而學生在學習每一冊內容時,老師也要將其他兩冊相關內容給學生以有意的引導,讓學生逐漸形成質疑和動手動腦的思維行為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和釋疑的能力。
二、具體實例
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轉型時期。政治上集權制、法制逐漸形成;經濟上,封建經濟確立;文化上,百家爭鳴。這三點分別在必修I、II、III中講過,我們用唯物史觀來理順三者的關系: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鐵犁牛耕推廣,使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封建經濟形式也逐漸形成確立;由于經濟以封建小農經濟為基礎,為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封建政權,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礎上,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社會的種種變化,反映到人們的意識中,便形成了代表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立場的思想觀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再如:宋以后,中國文學藝術(必修III)無論是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繪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逐漸向通俗化、大眾化、商業(yè)化方向發(fā)展。究其原因:①商品經濟發(fā)展(明中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②市民階級擴大,文化消費群體擴大;③政治制度日益腐??;④主流社會意識的逐漸僵化。
三、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
如果說唯物史觀僅為我們提供了思維的方法和工具的話,那么要真正做到歷史課探究性學習,老師還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
1.具體做法
(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進入背景角色,激發(fā)學生探究好奇心。
(2)巧妙設疑,正確引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3)全體參與、分組討論,群策群力,烘托探究氛圍。
2.注意事項
(1)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行性,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2)情境要有趣味性、啟發(fā)性??刹捎枚喾N形式,包括文字、圖片、影視資料。
(3)集體活動與個別發(fā)言相結合,課堂探究與課外探究相結合。
(4)探究活動要有時間規(guī)定,對結果要有評價和鼓勵措施,評價的標準不要唯答案對錯論,要更多地側重對探究方法、探究精神的評價和引導。
(5)歷史與社會實際相聯(lián)系。
下面我以高中歷史必修II 中《近現(xiàn)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習俗變遷》一節(jié)為例加以說明。
本節(jié)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很多,教材側重介紹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變遷和婚喪嫁娶、社會風尚等社會風俗的變遷,主要是文字敘述。
我的做法是: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影視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相關內容的變遷,然后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中國近現(xiàn)代物質生活和習俗都有哪些變遷?(2)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遷?(3)如何來看待這些變遷?(4)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老人,看看社會物質生活和習俗還有哪些變遷?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匯總意見,代表總結發(fā)言。在鼓勵其他小組成員發(fā)言的基礎上,我做補充性總結。在這四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便可解決,第二、三個問題學生只能部分解決,第四個問題學生更多地只能在課外解決??筛鶕?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分期分層去解決,只要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即可。
通過這種形式的教與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fā)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提高了學生動腦、動手和表達和實踐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