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鳳偉
【摘要】我國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對學生教育要求全面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程度加大,世界不同文化交流機會空前增多,各種不同的思想相互交織,影響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小學品德對學生社會情感建立的重要作用成為當前學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就小學品德課程在學生社會情感建立中的作用做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程有效性社會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3-0009-02
1.小學品德課程在學生社會情感建立中的阻礙因素
1.1重視程度不夠
教育部門或者小學校對小學思想品德課程認識不夠,在小學品德課程中投入的師資力量不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擔任小學品德課程的教師多數(shù)還擔任其他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師任務多、工作量大,再加上繁瑣的日常教育教學事務,常常是忙起來沒完,根本沒有坐下來深入研究品德教育的時間和精力!更沒有集體教研的平臺和機會。于是,品德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品德課程的有效性便成了一句空話!導致小學品德課程在學生社會情感建立中的作用不能有效發(fā)揮。
1.2業(yè)務水平不高
小學品德課程在小學階段是考查科目,因為不考試,所以引不起家長和領導的重視。于是,品德活動本該如期舉行,卻常常被無故擠到了;品德課本應按照課程表上,卻因為各種原因被占課;任課教師多是單槍匹馬,缺乏相互之間的交流;研究課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活動少之又少。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沒有認真學習新課標的要求和品德課程的關系,致使教學活動中相關教師對小學品德課程缺乏整體的把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能認清小學品德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社會情感建立的重要性,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再加上缺少學習、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很難找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日常的小學品德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課本知識、圖片與學生生活實際社會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教授內(nèi)容空洞、乏味,課堂教學氣氛死板甚至有了濃重的語文課、看圖說故事課的影子。在小學生接受能力較低的情況下,這樣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認不清品德課程的重要性,嚴重的甚至可能對枯燥的課程產(chǎn)生抵觸情緒,更不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方法成為阻礙小學品德課程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2.小學品德課程在學生社會情感建立中的有效策略
2.1認識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影響學生品德、情感養(yǎng)成的重要課程,目前普遍沒有得到學生家長和一部分教師的充分重視,這些人認為數(shù)學、語文、英語,這些關系到學生升學的課程的成績才是重要的,輕視了思想品德教育。這種教育側重會直接導致學生出現(xiàn)成績好但是道德不夠高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會造成小學生群體責任感缺失、民族精神缺失、自私自利等不良后果,任其發(fā)展還會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各個地區(qū)的教育部門應該積極教育學生家長和相關教師,使其認識到小學品德課程對于小學生人生的重要性,緊密聯(lián)系社會加強小學品德教育。
一些小學生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理或者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老人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又因為年齡上的差距,對孩子進行“隔代教育”,他們往往是給予了孩子過多的關心和溺愛,但由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大多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的社會情感,反而養(yǎng)成了學生偏激、倔強的個性,缺乏社會責任感,辦事沖動魯莽。學生正確的社會情感養(yǎng)成需要家庭教育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雙重作用,當家庭對學生社會情感建立作用不明顯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地位就凸顯出來,學生家長和教師要重視學生品德、情感養(yǎng)成,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個性,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社會情感。
2.2創(chuàng)新小學品德課程的有效教育教學方法
教師空洞乏味的課堂講課對于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情感與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是有害無益的,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限制,尋找有利于學生接受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課堂上增加對國家先進人物或者英雄人物的品德分析,增加學生對英雄人物的崇拜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正確道觀念的養(yǎng)成。還可以增加國家先進人物針對小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演講,介紹自己的先進事跡,心路歷程。學生通過對可以接觸的英雄人物的認識和學習,可以更直接的體會先進人員的道德情操,對學生品德建設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學生,增加學生學習高尚道德的思想積極性。減少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枯燥程度增加了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對課本內(nèi)容與圖片把握準確還要進行一定合理延伸。在課堂教學中要有一定的情境模擬,通過學生模擬課本上的關于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案例或者圖片,學生可以通過模擬課本上的人物經(jīng)歷,體會課本上相關情境中人物的思想和感受,還可以體會上社會上不同角色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同感受,如情境模擬攙扶過馬路老人的時候學生可以感覺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扮演老人的同學可以體會到被別人幫助的溫暖。情境中的所有表演學生都可以有所體會,體會到社會生活中艱難的一面、值得同情的人和事和社會生活中助人為樂的樂趣。觀看的學生通過自己同學的表演也能切身體會到其中的思想品德知識,課堂趣味性的提高增加了教學有效性。
今年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選活動無疑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提高道德水平的很好的平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增加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或者組織學生觀看相關記錄片,如:最美教師張麗莉的事跡,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作為學生守護者的高尚品德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高尚社會情感的養(yǎng)成。
2.3將品德課程向課外延伸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鑒于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和社會經(jīng)驗等因素學生不適合自主進行社會實踐,所以為提高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社會實踐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必須與社會生活結合,這樣才能以一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品德與社會學習的內(nèi)容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情感。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社會情感教學又是品德教學中難以實現(xiàn)的一個部分,這部分的是要要靠教師引導,關鍵學生自己的感悟。
如組織學生在人行道旁邊當交警叔叔的小助手,協(xié)助交警發(fā)現(xiàn)制止行人在馬路上的紅燈過馬路等不文明行為;安排學生幫父母做一天家務等活動,這些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交警叔叔指揮交通和父母收拾家務,照顧學生的辛苦,促進學生產(chǎn)生感恩社會感恩父母的情感。
隨著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我國國策計劃生育的良好執(zhí)行,現(xiàn)代小學生多是家里唯一的小公主、小王子,生活條件好,吃穿不愁,但是由于嬌生慣養(yǎng)對于品德并沒有良好的塑造,戶外社會課程學習就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和情境,將社會生活中的人、事各種經(jīng)歷,移情到自己的心路歷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組織學生去參觀抗日老兵的住所,體驗照顧抗日老兵的一天生活。體驗他們生活中的痛苦,聽他們講抗日的故事,學生會更有興趣聽老兵講故事,在仔細傾聽中,學生們仿佛置身抗日戰(zhàn)場,成為一名光榮的抗日戰(zhàn)士。學生學會了愛國精神,體會到當代良好生活來之不易,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體會到革命戰(zhàn)士對國家的貢獻,增加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只不覺中學生情感就會極大的豐富,對社會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不會置若罔聞,對自己也會嚴格要求,不在局限于做一個溫室的花朵,而是要做負責任的對國家和社會用的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對社會生活中不良現(xiàn)象的甄別能力,豐富情感,不做家庭的小公主,小王子而是能夠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總結
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歷史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安全知識,還對學生感情的養(yǎng)成有重要作用。注重課堂教學方法和課外的教學延伸,小學品德課程在學生社會情感建立中會發(fā)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鄒文珍.課堂雖小,有容乃大——淺談《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2]池美善.中韓地理(社會)課程標準的比較[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田粉蘭.讓道德回歸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初探[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