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巍 王燕玲
【摘要】文章通過對“競爭”一詞在音樂教育中普遍使用這一現(xiàn)象的闡述,指出“競爭”作為一把“雙刃劍”,應該非常慎重地應用于音樂教育之中及對如何使用正確的“競爭”的方法作出了相應的闡述。
【關(guān)鍵詞】音樂教育;競爭;心理學
一、競爭的含義
“競爭(Competition)”這個詞在當今社會可以算作是一個極高頻的詞匯了,意為:“同種或異種個體間為了爭奪共同資源而相互施加不利影響的現(xiàn)象?!币惶崞鸶偁?,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如火如荼的商場、高手如云的賽場乃至人才選拔的考場等等,我們的生活中競爭無處不在,它作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作用于我們每一個人。就音樂藝術(shù),尤其是音樂表演藝術(shù)而言競爭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Robert White,1959)曾提出過一種心理驅(qū)力,他稱之為“競爭”。競爭動機是人支配和主宰其環(huán)境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如掌握一首高難度樂曲的演奏技術(shù)。幼兒在與環(huán)境交往時,這種動機的表現(xiàn)是能夠?qū)Νh(huán)境進行一些探索和實驗。隨著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他們逐漸能夠從一定的水平上對環(huán)境有所控制。到了成人階段,人們就具備了操縱環(huán)境的能力,并能做到自如自信的程度。對競爭需要從兩方面來考慮:個體和群體。心理學家研究的多為個體競爭。心理學家們把個體競爭又分為“課題涉入”和“自我涉入”兩類。音樂教師所考慮的,常常是群體間的競爭,個體競爭與群體競爭之間有某些相同特征,在某些方面又存在著不同。
現(xiàn)在的兒童,從幼兒起就會碰到許多競爭的機會。如:幼兒園里幼兒對“小紅花(榮譽)”的追求;小學班級中學生對學習成績排名的關(guān)注以及高中畢業(yè)生的高考等等諸如此類的競爭都伴隨著幼兒的整個成長過程,更不用說當前面臨“素質(zhì)教育”的廣大青少年時不時地參加種種藝術(shù)類的競賽活動了,與此同時,在這不可避免的競賽活動中誰都有“不愿意輸”、“希望取勝”的好勝心。
先讓我們來看競爭的基本形式——競賽。競賽能喚起優(yōu)越感和要求承認的內(nèi)驅(qū)力,由此而提高學習熱情,事實上,通過競賽進行學習要比一個人自己學習,更能提高學習成績。競賽有:“(1)個人間的競賽;(2)集體間的競賽;(3)個人與過去展開競賽;(4)集體與集體的過去展開競賽”。在這其中利用最多的,而且最有效的是個人之間的競賽,但也容易產(chǎn)生弊病。如果競賽過度,為了取勝而不擇手段,就會導致只是以取勝為目的,滋長個人主義和排他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競爭無疑是一把“雙刃劍”。
二、競爭本身存在著副作用
競爭對個體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像生活中其他現(xiàn)象一樣,這個問題不可能有個簡單的答案。競爭確能激勵一些學生,甚至可能是多數(shù)。很多人正是受到激勵而去盡量努力的。競爭的效果在目標簡單條件下最高,而對復雜目標就不盡然,有時甚至有害。舉例說,競爭有助于人們彈好音階,但卻幫不了他們譜寫協(xié)奏曲。個人之間的競賽一旦激化,成績不好的兒童會產(chǎn)生錯誤的自卑感,更加萎縮不前。一般地說,兒童總希望勝過他人,但又害怕失敗,因此處于焦慮和沖突的煩惱之中。而成績優(yōu)秀的兒童,往往會產(chǎn)生過分的優(yōu)越感,自以為是。此外,也有可能暗自慶幸其他兒童的失敗和挫折,妒忌他人的成功和進步,乃至影響班級同學之間團結(jié)互助的關(guān)系。因為競爭本身存在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有些人根本不愿意競爭。因為假如勝了會成英雄,而敗了則丟面子。人們可能認為這種競爭太冒險而不值得參與。有些人經(jīng)常在某些活動中失敗,因此就不愿在那項活動中競爭,勝利者沾沾自喜,失敗者自卑至極。
其次,個體競爭和群體競爭容易使人忘記活動的真正意義而僅考慮戰(zhàn)勝對手。例如:一位管樂隊教師在激勵學生時,目標不是音樂的價值本身,而是為了要賽過其他樂隊。再如,一些樂隊或合唱隊的教師認為,如果某年在音樂比賽上未獲名次,那年就算輸了。這些教師忘記了,演奏課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其中接受音樂教育,獲得名次只是附帶的產(chǎn)物。
競爭的第三個壞處是容易引起不和睦及對別人的敵視態(tài)度,這個問題在群體間的競爭尤為突出,如:獲勝者容易鄙視失敗者,而同時失敗者也容易對獲勝者產(chǎn)生強烈的嫉妒心理,乃至激起其報復的念頭。
由此可見,一旦競爭程度在音樂教育、學習中所占比重偏大,那它的副作用就越大,這幾乎成正比。
三、解決競爭副作用的方法
很多音樂教師,特別是演奏課教師,在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guān)系上常處于兩難境地。沒有競爭,很多學生就不會發(fā)揮全部潛能;而競爭過分,又會趕走很多學生,并使許多學生不愉快。很明顯,沒有簡單的辦法來解決這種矛盾。不過,這里可以提出幾點辦法,以供參考:
1.針對“自我涉入”,倡導“課題涉入”。比如說,師生可共同為每個人列出合理的奮斗目標綱要,然后幫助學生努力完成那些目標,然而這些目標不是以擊敗他人為標準的。所謂“如果你沒有獲得第一名,你就什么也不是了”并不是好的教育思想。在需要給學生評分時,也可根據(jù)特定學生的起點及其特定的進步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給予評價。
2.音樂教師可采取的另一種辦法,是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科目的真正目標。這種課的目標,理應圍繞學習音樂和演奏(唱)好音樂本身,而不是去追求贏,追求演奏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虛榮的滿足。
3.降低競爭的激烈程度。應該適當通過學習小組和班級學習之類集體之間的競爭和個人同自己的過去開展競爭,使學生在和諧安逸的氣氛中學習。
4.針對競爭,適當?shù)刭p與罰的教育輔助方式可在課堂中經(jīng)常采用,但一定要講求“度”,適可而止。
5.降低學校、社會以及家長的外部消極因素。往往在競爭中,學校、社會以及家長常想要他們的樂隊、合唱及學生獲勝,并以此來評價教師和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長期、耐心地教育校方、社會及家長樹立學校音樂教育的正確認識。
誠然,當今社會無時無刻不存在競爭,在針對少年兒童的音樂教學中,競爭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到合理得當,使之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日)山內(nèi)光哉,李蔚,楚日輝.學習與教學心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2]H·F·艾伯利斯,c·H·霍弗,R·H·克勞特曼,劉沛.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
[3]曹理,等.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