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知名作品,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獲獎電影珠玉在前;電視劇《紅高粱》的改編創(chuàng)作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根據央視索福瑞50城收視統(tǒng)計,《紅高粱》首輪播出,山東、北京、浙江、上海東方四家衛(wèi)視平均收視率均破1,收官之夜四家衛(wèi)視收視率達6.491%。在網絡點擊量上,電視劇《紅高粱》也突破了30億次。“繼小說、電影之后,電視劇成為《紅高粱》傳播史上的第三座大山?!?/p>
11月27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制片工作委員會主辦的電視劇《紅高粱》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王丹彥主持。在長達3個半小時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的專業(yè)視角,對電視劇《紅高粱》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和總結,高度評價了電視劇《紅高粱》所累積的名著改編電視劇的創(chuàng)新經驗。
與會專家紛紛認為,電視劇《紅高粱》是在符合原著精神與氣質前提下的創(chuàng)造性改編,“精氣神上還原了莫言作品的靈魂——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態(tài),雄強勇武的激情和血性”,而鄭曉龍和趙冬苓對《紅高粱》的改編也符合電視劇的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在廣度拓展基礎上,電視劇用大量的細節(jié)真實還原了歷史年代;高密度的情節(jié)設計與人物群像描寫也符合電視觀眾對戲劇性和人物關系粘合性的觀影需求。
從小說到電影,再到電視劇,《紅高粱》已成為一座中國當代文化地標。而在時代迭代變化之下,不同時期的《紅高粱》文本傳達了不同的社會氛圍和時代氛圍,成為了一面觀察社會心理變遷的鏡子。
山東廣播電視臺總編輯 呂芃
電視劇成為《紅高粱》傳播史上的第三座大山
《紅高粱》原著本身,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世界文學中的一座大山,而80年代的電影版《紅高粱》在世界電影史上也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制作電視劇版《紅高粱》壓力重大,而伴隨著《紅高粱》完美收官,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據統(tǒng)計,關于電視劇《紅高粱》正面和批評報導的比例為9:1,其中90%為積極肯定,10%為不同意見。其中不同意見,也多集中于對角色、情節(jié)、具體細節(jié)的理解,但對全劇的整體藝術風格,大眾普遍持肯定意見。也因這良好的口碑及文化、經濟效益,電視劇《紅高粱》最終與小說《紅高粱》、電影《紅高粱》并肩而立,成為《紅高粱》傳播史上第三座大山。
原著作者 莫言
電視劇《紅高粱》人物群像處理精彩
電視劇播出期間,我正在美國,身邊的很多美國華人都在追看《紅高粱》,反應也是正面肯定的。海外華人對電視劇版《紅高粱》的喜愛,讓我清晰地感受到《紅高粱》的巨大魅力。尤其是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看到這種帶有強烈中國風格、中國鄉(xiāng)土精神的電視劇,喚起的思鄉(xiāng)之情,更是讓我感到非常振奮和高興。
山東衛(wèi)視及《紅高粱》制作團隊,如編劇趙冬苓、導演鄭曉龍等,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拍攝,將它完美呈現出來,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電視劇版《紅高粱》弘揚了愛國主義的精神,符合主旋律表達的需求;其次,電視劇版《紅高粱》充分展現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道德價值觀中正面的部分;第三,電視劇的故事的講述,曲折、豐富,堪稱精彩;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電視劇更是塑造出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以一部作品來說,有這四點就足以站得住腳。
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我印象深刻,即在大結局中九兒提著酒自燃的情節(jié)。酒燃燒,冒出的火苗是藍色的,不會像汽油那樣引發(fā)沖天大火強烈爆炸,這個雖然不符合科學,但是符合藝術,符合老百姓心理的需求。
電視劇《紅高粱》總編劇 趙冬苓
希望寫出30年代清明上河圖的感覺
首先我感謝山東衛(wèi)視讓我寫了這樣一部電視劇。另外我覺得特別應該感謝莫言先生,莫言先生非常大度,放手任憑你去改編。既然接受了這個編劇任務,我還是比較有野心的。1927-1937年是民國的黃金10年,我們想要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混亂的年代里人性的野蠻生長,尤其是像九兒這樣頑強的生命。我的野心是希望能寫出30年代清明上河圖的感覺: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的人物在那個時代怎么生活;當外敵入侵的時候,如何把社會各個方面,各個人物身上的生命都給激發(fā)出來。
電視劇《紅高粱》導演 鄭曉龍
細節(jié)真實很重要
我認為任何一個作品的細節(jié)很重要——邏輯的合理、人物的合理、情節(jié)邏輯的合理以及故事的合理等等。大情節(jié)可以虛構的,但是一定要通過細節(jié)把虛構的情節(jié)變得真實。細節(jié)真實不僅使《紅高粱》電視劇大獲成功,也使劇中人物廣受歡迎。尤其是周迅演的九兒,也受到了年輕人的好評。90后和00后給予這部片子的關注也特別多,而他們現在是很少這樣追國產劇的。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 王丹彥
品格品質品相值得電視劇界關注
這部劇在品格上完成了改編主題立意忠實原著又有當代時代價值觀的重塑;在品質上完成了文本的當下國劇視聽語言精彩的呈現;在品相上,我覺得這個劇,整體的強強聯(lián)手,從經典,從名篇到熱播的傳播,我們用視聽語言,對受眾有吸引力的表達,完成了中國精神形象的一種詮釋,對中國精神的底蘊,歷史的積累,我們的精神足跡,我們國民性的多面性,有了深度形象傳播的價值。從品格、品質、品相值得我們電視劇界的關注。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 李準
名著改編成功,我打90分
我們看待文學、包括電影名著、經典名著的改編,到了21世紀眼界應該放得更開闊一些。經典名著蘊含著太多的東西,不僅僅是本國,而且是世界文化藝術的土壤和武庫,被不斷地改編應該是正?,F象。
把文學名著轉化成電視劇,我覺得從電視劇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和制造水準來講,電視劇版《紅高粱》是非常成功的。講故事的方式,敘事結構,絕對符合電視劇的要求。作為一個根據經典名著改編的作品,它在藝術轉化上也是相當成功的,我可以打到90分。
中國作協(xié)全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范詠戈
史詩品位的中國故事
觀看之后,我覺得電視劇版《紅高粱》,對得起原著、對得起觀眾、對得起國產電視劇。首先電視劇真實還原了高密風俗人文以及歷史年代;第二,作品主題提煉很見功底,九兒最后的慷慨赴死升華了主題;第三,為當下影視批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第四,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第五,演員的表演和制作出色。
這是一個具有史詩品位的中國的故事,一部厚重的抗戰(zhàn)獻禮作品。作為一部60集的電視劇,從寫意小說改編成為寫實電視劇要克服的困難很多,但創(chuàng)作者完成得很出色。
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閻晶明
現實主義傳奇
電視劇版《紅高粱》在沒有顛覆原著精神和氣質前提下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改編。小說和電影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故事,而電視劇《紅高粱》把它變成了一個現實主義傳奇。中國的電視劇和韓劇的差距在哪里——主題不夠宏大?沒有表現出家族情懷的責任感?我覺得都不是,差距在于韓劇是通過大量細膩的情節(jié)來呈現主題,而我們的表達是籠統(tǒng)的、含糊的。鄭曉龍導演大部分作品都特別注意細節(jié)的真實性、嚴密性、客觀性。
《文藝報》總編輯 梁鴻鷹
電視劇《紅高粱》經受得住時間考驗
對于一部電視劇作品的評價可以有三個標準:長度、密度和難度。首先我覺得《紅高粱》60集的長度并不令人疲倦,而高密度的情節(jié)設計始終能夠拽著觀眾往下看。除此之外,這個作品對國民性的批判也讓我很受觸動。國家危亡之時,還有一部分人委曲求全,幫助日本人從中漁利,而這也形成了電視劇劇情的沖突和對立。電視劇《紅高粱》無論是從長度、密度還是難度來講,完全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尹鴻
文本嬗變的研究價值
改編名著挑戰(zhàn)巨大,但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首先以文化傳播視角,名著改編是一個具有建設性意義的選擇——讓我們社會有更多的人愿意通過通俗媒介了解我們的文學經典。第二從改編本身來說,它完成了兩個轉折。一個轉折是媒介的轉折,從原來是小說出發(fā),有了電影,然后又有了電視劇。電視劇是一種家庭觀看的藝術樣態(tài),體現了社會氛圍和時代氛圍,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社會的多面性和多樣性。第二個轉換就是時代的轉換。同樣一個文本,在兩個不同的時代分別如何呈現:省略了什么、改變了什么、強化了什么,類似的分析研究也非常具有學術價值。
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主任、博士生導師 張育華
電視劇《紅高粱》的寫實與寫意
電視劇版的《紅高粱》是在酒神精神(尼采總結的古希臘悲劇理論,酒神即為葡萄種植業(yè)和釀酒業(yè)之神狄奧尼索斯,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fā)泄,是拋棄傳統(tǒng)束縛回歸原始狀態(tài)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中注入了渾厚的歷史情懷和價值意義。不同于電影,電視劇生長在寫實的情境當中,但曉龍導演把寫實和寫義打磨圓了。尤其是九兒最后走的那場戲,我覺得是用地道的電視劇的敘事筆法,不動聲色一路的鋪墊,最后達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劇版《紅高粱》充滿了對電視劇文體的呵護和電視劇語法的重構。鄭曉龍導演創(chuàng)設了自己的寫意美學,而這種寫意跟偏于寫實的電視劇的情節(jié)幾乎是沒有排斥反應的。比如淑賢數豆子情節(jié),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就把“婦女楷模”的形象表現出來。編劇趙冬苓的對白設計非常優(yōu)秀,劇版《紅高粱》的對白幾乎沒有硬傷。尤其是九兒勸朱縣長去謝罪那場戲,堪稱電視劇對白的經典,正話反說,句句攻心。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論員 李躍森
電視劇《紅高粱》的改編符合創(chuàng)作實際
電視劇版《紅高粱》在2014年電視熒屏上是一部可圈可點的作品。劇版《紅高粱》比較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神內涵,同時用更加符合觀眾審美趣味的手法來設計情節(jié)和視聽語言,比較好地實現了藝術精神與大眾趣味的統(tǒng)一,這也是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關鍵。成功的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有很多種選擇,我認為劇版《紅高粱》的改編符合創(chuàng)作實際。創(chuàng)作團隊沒有想辦法超越小說和電影,而是另辟蹊徑在廣度上做文章。所以我們看到的電視劇是一部比電影更加豐滿、更加豐富、更加有趣味的作品。
山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 李掖平
劇版《紅高粱》三觀齊正
第一,電視劇版《紅高粱》,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三觀齊正,弘揚了中華民族在國難當頭大義凜然,思想格調上做到恢弘大氣與細膩精致統(tǒng)一的融合;第二,寫意和寫實的高度融合;第三,實現了人性個性和共性的統(tǒng)一融合。無論是國民劣根性的大膽批判上,還是對民間野性的刻畫——莫言先生作品中最重要的精氣神——血性、激情、自由自在、坦蕩無畏的生命形態(tài),這部電視劇完成的很好。趙冬苓讓九兒在自己的生存都受到最大威脅的情況下,不得已做出了很多陰暗和險惡的事情,但在最后關頭趙冬苓總是用仁慈讓劇中人物自己完成救贖,把人性的高貴在危險邊處打撈出來。趙冬苓從精氣神上還原了莫言老師作品的靈魂——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態(tài),雄強勇武的激情和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