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
引言:近年來,我國的納稅評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納稅評估的法律定位不明確、納稅評估的信息渠道不暢通、稅收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全面、評估指標體系指標設定不合理以及評估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本文針對當前納稅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化納稅評估工作的建議。
納稅評估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加強基層稅收部門的稅源管理力度,提升基層稅務部門的納稅服務層次,提高納稅人自行申報的準確性,有效降低納稅人的稅收風險。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納稅評估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fā)揮。本文針對當前納稅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化納稅評估工作的建議。
一、當前納稅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納稅評估的法律定位不明確
納稅評估是介于日常征收之后、稅務稽查之前的一項涉稅管理性服務,《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沒有直接賦予納稅評估的法律地位,納稅評估的相應職責、手段、方法等都徘徊于管理與稽查之間,整個工作過程始終處于法律邊緣。同時納稅評估對納稅人自行查補申報稅款可以不予處罰,與《稅收征管法》中申報不實屬偷稅行為的規(guī)定相矛盾,其結果的處理缺少法律依據,剛性不足。
(二)納稅評估的信息渠道不暢通
由于稅務機關信息來源渠道受到諸多限制,造成現有的信息量嚴重不足。對內,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門之間信息數據傳遞不及時、不完整,信息不對稱,造成評估資源浪費;對外,與工商、技術監(jiān)督、海關、地稅、銀行等部門之間,沒有聯(lián)網,信息渠道不暢,許多必要的相關資料不能及時收集,缺乏統(tǒng)一的數據庫,影響納稅評估的準確性。納稅評估工作所依據的信息資料主要為納稅人申報的數據、財務數據和征管信息系統(tǒng)相關信息,這些涉稅信息很不完整甚至可能失真,影響了納稅評估效果。
(三)稅收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全面
實踐證明,納稅評估工作不僅是稅務部門提高征管質量和納稅人稅法遵循度的有效手段,也對納稅人改善經營管理進行正常稅收籌劃大有裨益。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稅務機關的宣傳日常更多是針對稅收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專門針對納稅評估工作的宣傳比較少,使得納稅人對納稅評估不是很了解,納稅人對納稅評估的目的意義和作用不了解,以為是稅務人員是在“找茬”、“故意刁難”。
(四)評估指標體系指標設定不合理
現行納稅評估系統(tǒng)由于財務信息數據不全等原因,只能把稅負率作為確定納稅評估對象的主要指標,并且只能對某戶當月的稅負異常情況進行預警,對于一些銷售產品隨市場價格變動較大以及進行季節(jié)性生產銷售的納稅人,就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往往是系統(tǒng)認為異常的納稅人,通過評估人員上門核實后屬于正常的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了評估對象的選定準確率。
(五)評估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評估人員對納稅評估的內涵、作用認識不足,如何開展納稅評估概念模糊,每月只是局限于完成市局下達的評估計劃,為評估而評估,評估質效難以提高。要做好納稅評估工作,必須要求我們評估人員,既要懂稅收政策,又要懂財會,特別要懂會計實務操作。除此而外,還要懂計算機操作技能,而實際上這三方面都具備的評估人員還很缺乏。加上企業(yè)財務人員素質越來越高,做手腳的手段更隱蔽,納稅評估難度越來越大。
二、深化納稅評估工作的思考
(一)明確納稅評估的法律地位
建立健全納稅評估的法律地位是納稅評估的前提。目前,我國稅收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位,在運行中存在法律取向問題,因此,要將納稅評估作為稅收管理的一個階段,與稅務管理、稅款征收、稅務檢查并列,作為稅款征收與稅務檢查之間的一個聯(lián)結過程,寫入《稅收征管法》,以法的形式加以規(guī)范,完善評估內容,規(guī)范評估程序,明確評估時限,統(tǒng)一評估文書,讓評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強納稅評估的可操作性,使納稅評估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
(二)拓寬信息來源渠道
首先,要科學收集納稅人的申報信息。嚴密結合稅收征管軟件,對納稅人的申報資料登機審核、準確錄入、規(guī)范歸檔,為評估工作收集第一手資料。其次,在日常管理中獲取信息。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guī)模變化、市場行情、經營渠道、宏觀政策等動態(tài)信息;最后,注重外部交換信息。對與評估對象有關的媒體信息、部門信息、社會信息要留意收集、分類整理,同時,要與工商、技術監(jiān)督、銀行等部門實行信息資源共享,對涉稅信息進行整合。
(三)加大納稅評估工作宣傳力度
一方面,加大稅法宣傳。為使稅法宣傳有針對性,實效性,稅務部門應對每一新的稅收政策廣而告之納稅人,充分使納稅人理解、支持稅務人員開展工作。納稅評估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應重點宣傳其在改善納稅人稅務管理的職能。另一方面,實行評估結果定期通報制。制定納稅評估臺賬,及時反映評估進度及成果,并落實定期通報制度,強化內部監(jiān)督。采取召開納稅人會議等形式,向納稅人了解情況,講解納稅評估知識。
(四)不斷豐富評估分析指標體系
在對納稅人涉稅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評估基礎指標測算的基礎上,對納稅人正常經營狀態(tài)下的銷售額、銷售成本、流動資產等指標進行縱橫對比分析和綜合測定,摒棄現行按月測算稅負率為基礎的較為簡單的納稅評估對象確定方式,合理利用預警參數,較為準確地確定評估對象名單。測算預警值時,應綜合考慮地區(qū)、規(guī)模、類型、生產經營季節(jié)、稅種等因素,考慮同行業(yè)、同規(guī)模、同類型納稅人各類相關指標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
(五)加強培訓提高評估人員的綜合素質
一要強化業(yè)務學習。全面學習稅收業(yè)務、財務管理、會計制度、計算機相關知識。二要強化業(yè)務培訓。圍繞稅源特點,提高經營觀察、評估疑點把握、評估指標應用、評估約談技巧、邏輯分析等能力,對照上級編發(fā)的納稅評估典型案例,進行系統(tǒng)培訓,為納稅評估工作提供業(yè)務指導。三要強化業(yè)務交流。適時召開評估經驗交流會、典型案例分析會、納稅評估知識進座,通過評估人員對報表分析、約談技巧等評估方法的交流,使評估人員的評估水平在相互探討中得以共同提高。通過加強經驗交流總結,切實提高培訓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培養(yǎng)出一批能勝任評估工作的“專家”和一支富有戰(zhàn)斗力的評估隊伍,以適應納稅評估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哲.《稅收征管法》對納稅評估制度的規(guī)制[J].稅務研究.2013(05).
[2]李奇.納稅評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3]林穗榕,盧越等.納稅評估三部曲[N].中國稅務報2014-06-06(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