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最難處理的永遠是內部的人際關系。
任何企業(yè)的第一批元老,一定是強關系。早到三個月的就是老人,早到兩年的就是元老。
很快你就會發(fā)現,元老很難受,他們忠心耿耿,但他們排斥新來的人,強關系后的你怎么平衡?
我是1983年到的深圳,從1984年開始,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平衡新人與老人的關系,平衡各種派系。這是個很煩人的工作。于是,這么多年過去了,萬科形成了另一種文化,叫做弱關系文化。
弱關系怎么維系呢?就是契約。
契約有幾個要求,自愿、公平、執(zhí)行。
按我現在的年紀,外甥、子女輩的有一大堆了,算下來有很多親戚,但在萬科,我一個親戚也沒讓進來。我當過兵,但萬科沒有我的部隊戰(zhàn)友,也沒有兒時的玩伴、機關干部。
所以你才有平等公平。
萬科有很多清華、北大畢業(yè)的員工。你不用和董事長認識,你只要能干就行。
有人說,創(chuàng)業(yè)公司剛開始時什么資源都沒有,所以那個時期需要強關系,大家一起往前走。當漸漸有名氣和資源了,再慢慢轉換為弱關系。
這個說法有道理,但它的邏輯其實涉及一個問題——究竟應該按西方的制度,即透明的方式管理;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中國思想來進行管理?其核心,就是最后誰來裁定你究竟是錯了還是對了。
西方有行業(yè)協(xié)會、律師協(xié)會來裁定,但在中國就是官本位,靠職務高低。中國缺乏契約精神,或者說跟西方的含義不一樣。它甚至把毀約的原則都定下來了。所以,在公司開始的時候,你就要想好未來究竟用什么樣的制度來管理。
大前年我到美國之后,萬科管理層批了到美國投資,最后他們派不出總經理來。因為這個總經理首先要懂房地產,其次還要了解萬科,至少會講英文、有海外生活的經歷。我們在萬科內部找海外畢業(yè)的、懂房地產的、在萬科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最后發(fā)現找不到,或者說符合條件的人都不愿意出國。沒辦法,只能在外面招。招回總經理后,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這就是弱關系文化的好處——契約精神。這是個成熟的市場,市場各個方面信息透明。
那個項目在舊金山,我在東部,參加動土儀式,我到工地一看,我在中國沒有拿過這么好的地。第二個項目在紐約的東城,曼哈頓67大街,這個項目就是我夢想的項目。
我心目中想的東西怎么就這么立在這里?這或許跟我們的弱關系文化有關。
所以,一旦公司內部形成強關系,要轉變的時候,會非常難。如何把強關系轉成弱關系?如何把傳統(tǒng)企業(yè)優(yōu)良地繼承下來?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你的企業(yè)未來不可能持久。
這是我們中國企業(yè)家到現在真正的共性的問題。
解析:企業(yè)管理中的弱關系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提出了一個類似的概念——“關系管理”。
羅教授認為,“搞關系”(即強關系)很容易形成封閉性小圈子,即便戰(zhàn)斗力很強,但其小團隊的議價權也會越來越多,最后導致管理者難以駕馭,從而影響企業(yè)管理秩序。在他看來,企業(yè)的關系管理要義是建立有彈性的人脈網,經營出一大群人的相互信任關系(弱關系),然后以一套治理機制(即王石所言的契約精神),大家只需要遵守共同的游戲規(guī)則,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班底,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開拓市場。
原則上,你一旦建立了信任感,再建立一些基本的制度與規(guī)范,企業(yè)的關系管理就不會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