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靜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xiàn)狀,代之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xiàn)代課堂教學。語文課堂要煥發(fā)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要提高教育質(zhì)量,必須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入手。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有較好的思想素質(zhì),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具備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理念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信賴是興趣的基石
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會被學生接受,學生才會喜歡,這樣在教學中師生才會形成愉快的合作關系。教師思想的“純真”化,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愛心,還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愛的方式。小學生的心理已逐步成熟,開始有了角色意識,他們渴望被人接受,受人尊重。教師要公正、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感情要純,心意要真,理解并接受孩子的“童真、童趣”。
對于接受能力強,反應快,聽話的孩子,老師很容易對他們產(chǎn)生好感,容易接受,并能無條件給予無私的愛,即使他們偶有不到之處,也容易對他們以寬容態(tài)度待之。但人是有差異的,“十個指頭有長短”,現(xiàn)實中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是遵規(guī)守紀,聰明過人。在一個班級中,往往有些學生對于老師的暗示和啟發(fā),不是那么敏感,對于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也不是那么迅速,可能有的學生總是臟兮兮的,甚至故意和老師“對著干”,對于這樣的學生可能“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但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要求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堅信“只有差異,沒有差生”,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愛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中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不斷鼓勵,他們才覺得自己得到了認可,有成就之感,才會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學習的動機才可能由不穩(wěn)定向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由只為獲得老師的表揚和家長的贊賞化作為內(nèi)在的需求,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就會主動去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愛不僅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歡,還能創(chuàng)造奇跡,教師只有具有純真的思想,不求回報的付出,就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拉近心靈的距離,才能促進每個學生進步。
二、形式“多樣化”是興趣的載體
小學生好奇心理特別強,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比較感興趣,但持續(xù)的時間卻并不長,注意力容易轉(zhuǎn)移。在對待學習上,他們只會對學習過程感興趣,對學習結果并不太關心。對于毫無生氣的講述,機械的背讀,學生興趣不濃。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程序時,要以“游戲、兒歌、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為載體,精心設計,把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巧妙的溶入其中,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fā)誘導,讓學生積極思維,最大限度的挖掘?qū)W生的潛能。
在識字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形聲字特點的理解,可采用讓學生“做一做”、“畫一畫”的教學形式。如讓他們找出“請、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讀音上的聯(lián)系,在學生找出這些字的部首都是“青”,再讓學生動手做生字卡片,一張是“青”,另外幾張上分別是不同的偏旁,小組合作用不同的偏旁與“青”組成不同的字,在學生合作接著和試讀的過程,加深了對生字的認識和對形聲字特點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知識的遷移和拓展練習,引導學生將這些字分別組一個詞語,并把所組的詞語串起來寫一段話,最后,按這段話的內(nèi)容畫出一幅圖來。教學過程學生積極性很高,不僅落實了知識點,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能力,而且,啟發(fā)了學生思維。
在拼音教學中,可將聲母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做出拼音聲、韻母卡片,以“開火車”,“找朋友”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使學生“愿學、樂學”。
三、內(nèi)容“生活”化是興趣的需求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將應用于生活。能應用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否則知識也將推動其本身人價值?,F(xiàn)在的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都考慮到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那么在教學的實際當中,教師也要將教學過程與生活緊緊的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面比較窄,好奇心又特別強,如果老師能將教學內(nèi)容與洗滌有意識的結合起來,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而且還會讓學生覺得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他們內(nèi)在的精神需求。
目前,小學低段的識字量是很大的,因為選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及時再出現(xiàn),根據(jù)心理學遺忘的規(guī)律,儲存的住處長時間不在大腦中再現(xiàn),印象不深的將會被遺忘。教師就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現(xiàn)提供條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主動識字。利用物品的商標、招牌、標志名稱等加深對生字的了解和鞏固。這樣,學生也有一種成功感,學習的主動性會增強,學習效果必然會好。
漢字不單是線條組成的符號,更是融音、形、義、情于一體的表意文字。教師如果能精心創(chuàng)設與課文相融合的識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喊”是二年級上冊中的生字。如何讓學生對這個字印象深刻呢?我想到了讓學生進入情景的方法?!按蠹冶寂茏分?,笑著喊著,多開心哪!”如果是你,會向著藍天喊什么?學生頓時來了勁,一個個爭著上臺?!扒锾煺婷腊?!”“秋天,我要把你永遠留在心中!”喊得多響亮啊!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明白“喊”時要用“口”,“喊”是“口字旁”。于是趁熱打鐵,指導書寫,學生記得更牢。寫好后再回到文中讀句子,重復認讀剛寫的漢字,既鞏固了生字,又提高了效率。學生置身秋游的情境之中,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喊”的情緒高昂、聲音響亮、內(nèi)容多樣。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生字的音形義,還學會了運用。
總之,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