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平
在筆者主持《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讓中低年級學生愛上習作的策略研究方案》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應該從基于學生個體生命全面又個性化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習作教學,理解“通過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引導學生愛上寫作”這一行為。
小學中低年級習作指導發(fā)表策略“作文是生命,是心靈,是情感,是尊嚴,是榮耀。作文是本真的袒露,作文是壓抑的沖動,作文是秘密的公開,作文是溫馨的表達,作文是內在的覺醒,作文是跳動的音符?;诖?,作文是一個‘人的世界,‘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一個豐富的精神家園”(管建剛)。在筆者主持《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讓中低年級學生愛上習作的策略研究方案》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應該從基于學生個體生命全面又個性化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習作教學,理解“通過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引導學生愛上寫作”這一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在目前大班授課及教師分學科教學模式下,突出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由于班生數過大,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關注到每位學生,更無法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個性化的信息,無法為學生個體提供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個性化輔導。第二,分學科教學的教師們,他們對學生的發(fā)展習慣于停留在本學科層面(極端化地表現為對分數的狂熱追求),習慣于把本學科的教學視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樣的心態(tài)導致兩個問題的產生:一是把學科知識的掌握視作教學的終極目標,把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視作為此服務的條件(這樣的態(tài)度大量存在于一線教師的教學論文中);二是在平時的教學教研工作中,忽視跨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各學科教師之間對某個學生個體教育問題的共同探討并非一種常態(tài)化。
當我們高舉“以人為本”“教育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大旗時,我們需要以一種更加嚴肅的心情正視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二、教學方式的實施及個案解決
基于前面的思考,在《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讓中低年級學生愛上習作的策略研究方案》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對“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形成幾個基本的定位:
第一,雖然將課題研究定位為“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但“發(fā)表”只是作為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以及學生寫作興趣、寫作水平得到較為明顯驗證的一種方式。課題研究的重點不單在于“發(fā)表”這種操作方式該如何操作才更能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更在于“發(fā)表”之前的學生寫作欲望、寫作興趣如何激發(fā)和呵護。
第二,興趣只能激發(fā)、誘導,教師在努力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習作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定要養(yǎng)成觀察的品質和能力,捕捉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心靈激蕩的瞬間,清楚具體某一種習作教學方式對哪一個學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務必把觀察的目光落到每位學生身上。
第三,學生表達欲望的激發(fā)、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與這種漸進性成長形式相匹配的習作指導教學,從低年級到中年級再到以后的各個學習階段,是一個持續(xù)性的過程。務必更加深入把握各個學段的聯(lián)系,清楚各個學段習作教學的重心,清楚低年級的教學該為中年級的學習奠定什么樣的基礎,清楚中年級的教學如何更好地在低年級的基礎上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第四,在實施各種“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的活動中,務必同時關注兩個目標的達成:學生表達欲望是否得到激發(fā);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發(fā)揮和提高。
以下為按照這種定位下,幾種主要的“調動學生發(fā)表欲望”教學、組織形式的具體落實:
1.繪本在低年級讀寫結合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1)為什么選擇繪本作為讀寫課的材料。繪本生動、漂亮的畫面能夠吸引低年級的興趣,繪本情節(jié)豐富但語言簡潔,為學生的自由想象自由表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富有童趣的語言也可以讓學生借鑒、模仿。
(2)繪本教學中的重點。觀察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感受中形狀、顏色、數字等方面不同的敏感度和興趣度,以此作為課外親子共讀材料推薦的依據;觀察學生已有的表達習慣,深入分析繪本語言的特點,在自由表達與模仿中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
(3)示范性的繪本教學活動。將繪本教學作為指導親子共讀的示范課,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家長的參與,與家長們共同探討親子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2.親子共讀
(1)親子共讀的意義。在當前大班制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難免力不從心有所疏忽,充分發(fā)揮家長在孩子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親子共讀相互分享的過程中,家長還會對孩子說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指導或評點,規(guī)范孩子的用詞,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
(2)親子共讀中的注意事項。親子共讀應該是件美好的事情,家長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用強制性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讓孩子覺得親子共讀是項任務、一項作業(yè),要注意家長在孩子語言示范中的方法,避免給孩子的表達加上更多的成人化語言。教師可通過組織示范性、分享性的活動,在這方面給予指導,注意發(fā)現家長在親子共讀中的智慧和經驗。
3.自由創(chuàng)作
(1)自由創(chuàng)作從畫畫、說話、寫話開始。我們經常說語言要流暢、準確、優(yōu)雅,實際上對低年級孩子來說,讓他們比較流暢地說話、寫話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孩子在課堂學習中豐富詞匯,在表達中尋找語感,慢慢就可能積累出準確表達的技巧,從而流暢、準確地說出來、寫出來。
(2)自由創(chuàng)作中的個案分析。在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養(yǎng)成個案分析、個性化指導的習慣。深入分析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中出現的進步、存在的問題。如下,在C小朋友的周記本中,他的表達就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2013年10月18日,孩子的表述是線性的、破碎的,句子以短句為主。到了2013年12月7日,孩子按照編童話的要求,編了一個關于地震的童話。小松鼠急急忙忙告訴在散步的小兔子地震了,故事不再線性、破碎,而有了層次感:
“這地震可是很厲害呀!可是為什么其他樹沒有地震,只有小松鼠的家有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