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文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的雙向交流過程。教師如何才能在有效的45分鐘內,使歷史課教學變得生動,使學生在深入淺出的學習中增加知識的容量,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jīng)驗對高效課堂的開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高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學習效率目前,個別教師在高中歷史教育中存在對高效課堂認識模糊不清、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習目標單一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例,淺談以下自己的看法。高效課堂是指在有限的時間里,采用一定的教學模式,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有最大收獲的課堂。高效課堂的組成要素包括教師與學生、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內容等,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在教師與學生相對穩(wěn)定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不同,教學目標也就不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也就不一樣。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預案時,要根據(jù)自身的素質、學生的學情、學?,F(xiàn)有的教學資源來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一、高效課堂應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對立統(tǒng)一
過去,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化,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工具?,F(xiàn)在,隨著課改工作的深入開展,學生主體地位逐步回歸。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位教師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比喻成“放風箏”,學生是“風箏”,教師是“放風箏”的人,學習目標是聯(lián)系學生和教師的“線”。沒有教師對“線”的“收和放”,“風箏”要么“飛不高”,要么“滿天飛”。這個比喻形象說明,教師要根據(jù)學習目標主導學生學習行為。
二、精心安排課堂結構,有效利用課堂45分鐘
(一)吃透教材
首先,要宏觀把握教材。把每節(jié)課都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居高臨下地講述,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其次,是微觀拓寬教材。在使用教材時,對一些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這對提高學生的讀史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是很有好處的。再次,深化標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在講課時不但要突出重點、難點,還要注意深化各個標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二)嚴謹?shù)恼n堂結構
嚴謹?shù)恼n堂結構是上好一節(jié)高效課的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使學生學活歷史,我認為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1)“嚴”與“活”的關系。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既嚴肅又活躍。做到嚴中有活,活中有嚴;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皣馈北憩F(xiàn)在:課堂紀律要嚴;注重知識的準確性,做到史實準確、觀點正確,褒貶分明;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嚴肅認真地對待,肯定正確答案,及時糾正錯誤的答案?!盎睢北憩F(xiàn)在:教師要有親切的面容,和藹的態(tài)度;穿插相關的史料、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敘述要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2)“疑”與“釋”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苯處熞_處理“疑”與“釋”的關系,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啥嘤靡恍┰O問句、反問句來設疑,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歷史的學習,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那么興趣要怎么培養(yǎng)呢?先要試著擺正心態(tài),清楚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的開展能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歷史學習的方法,實際上是指對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接收、加工及運用,涉及到對知識的掌握、學習技能的運用,也是能力的體現(xiàn)。在歷史教學的實踐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
四、充分的課前準備非常重要
這就要求我們課前要精心備課。備課是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功。有效備課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物質)之下,形成有個性、有亮點、有創(chuàng)意、有拓展的教學設計。備課除了寫教案常規(guī)要求外,還應從教師自身、教材、學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開發(fā)和整合這些課程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案。
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選擇案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鞍咐笨梢允钦n本上某一段內容甚至某一句話,也可以是與教材有關的史料,然后要求學生就“案例”去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有位老師講到對外開放時,先讓學生仔細看書,然后問,你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生很快就回答:這些開放地區(qū)與歷史上的通商口岸從地域上十分相似。再讓學生看這一部分內容提問。學生再次思考,提出新問題:為什么現(xiàn)在的對外開放地區(qū)與歷史上的通商口岸如此相似?再要求學生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經(jīng)過熱烈的討論后,學生們從這幾個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1)地理因素:因為這些地方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有利于吸收外資和技術;(2)歷史因素:正是因為歷史曾經(jīng)被迫開放過,所以這些地方的經(jīng)濟基礎相對較好;(3)其它因素:為此地方的人才資源、素質、觀念等比較先進,等等。這樣在反復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慢慢地養(yǎng)成對課本質疑問難的習慣,并且活躍了思維,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五、引導學生以歷史主義的態(tài)度來看待歷史
學習歷史,我們要站在歷史的“原點”看待歷史,即從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所處的階級出發(fā),結合傳統(tǒng)文化等,作出客觀的評價。如果我們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勢必導致對歷史認識的不公正。比如,《中國近代史》對洋務運動失敗的評價中有這樣一段分析:“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边@個分析似乎有理,一般學生難以看出其漏洞。針對這個分析,我給學生提了兩個問題:一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洋務派有沒有可能去徹底改變封建制度”,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沒有歷史進步性”。通過討論,學生對第一個問題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對第二個問題得出了肯定的答案,質疑與多元理解能力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課堂教學方法也不例外。只有教學方法隨著學習內容、學生個體差異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課堂才會有活力、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