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歷史課內容多,課時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住更多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更好的能力,只有靠構建高效課堂來實現(xiàn)了。如何構建高效歷史課堂呢?我有下面一些淺見。
一、引用文學知識來輔助歷史教學
文史不分家,上歷史課的時候,若能適當引用文學知識來豐富歷史課堂,不僅增添上課的情趣,提升了教師的人格魅力,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在上必修2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時,講到動蕩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衣”這一方面,我靈光一閃,用我讀過的《綠山墻的安妮》來開題。我說同學們你們讀過《綠山墻的安妮》嗎?同學們普遍說讀過。我說你們讀時有沒有留心到安妮當時心儀時髦的泡泡袖裙子,她說,如果在她還沒來得及得到一件帶泡泡袖的裙子前,它們就不流行了,她想她絕對受不了。那樣的話,她永遠都不會感到滿足的。好多同學說注意到了。我順勢而問,你們喜歡穿流行的衣服嗎?同學們的情緒一下子都被調動起來,說喜歡。我說那我們來看看近代歷史上流行過哪些衣服?
同學們說:鴉片戰(zhàn)爭后,“洋布”“洋裝”開始出現(xiàn)在城市。到辛亥革命期間,新派人士中流行穿中山裝,再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流行穿西服,女子旗袍是這一時期的一大亮點,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yǎng)的象征,而依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我說同學們講得很好,人們的衣著服飾基本上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和審美價值取向。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服裝的變化得風氣之先,敏感地表現(xiàn)了文化氣候的走向。像這樣的例子引用文學知識來展開歷史教學,在我的課堂舉不勝舉,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能很好地解決。多媒體教學預設性很強,但不利于解決課堂上生成性問題,很多時候,粉筆不能丟,多媒體教學也不能少,兩者結合使用,效果最好。譬如:我在上必修3第7課《啟蒙運動》時,發(fā)現(xiàn)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伏爾泰、孟德其鳩、盧梭的音像、文字資料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渲染氣氛,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思想家主張的進步性所在。學習他們追求真理而不畏艱難的精神,效果很好。還有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觀點,通過多媒體用表格演示出來,即省事省時,又能更好地一目了然。如果是粉筆板書,和同學們一起把幾位思想家的觀點列完,不僅教師夠嗆,一節(jié)課時間也給耗差不多了。再譬如歷史必修3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這一課內容涉及人物多、時間跨度大,圖片和音像資料豐富,如果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當然類似以上的例子,不勝枚舉,都對教學非常有利。
三、把教育學和心理學以及教育管理學的一些成果更多地應用到歷史教學課堂
1.培養(yǎng)學生歷史課自我管理的能力
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能認真聽講老師的課,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不把歷史課當成是聽熱鬧的課,帶著兩只耳朵聽熱鬧,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2.讓社會力量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來,尤其是家長參與管理,督促學生
再自覺的中學生都畢竟還未脫離孩子氣,都有偶爾松懈的時候,這時候社會力量特別是學生家長若能伸出援手幫忙督促,提醒一下學生,那就會事半功倍。
3.教師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經(jīng)驗和情緒狀態(tài),使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需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學生注意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靜、多媒體課件的不花哨。歷史學習是經(jīng)驗獲得及行為改變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學習過程中會遇到 很多困難和干擾,如果學生只憑借無意注意,是難以完成學習任務的,還必須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
4.注重課堂的趣味性
歷史課內容多,教師若不精心設計,就容易枯燥冗長。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講課時,注重趣味性。除以上四小點之外,在歷史教學中,巧妙運用定勢思維,掌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適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合理運用獎勵與懲罰,適當過度學習都對教學效果有積極意義。
四、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除了精深的專業(yè)課還要博覽群書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沒有活水啟發(fā)學生的思考,高超的教學技巧難以發(fā)揮。我們歷史教師應該在掌握文明史、全球史、現(xiàn)代史觀的前提下,努力補充自己在歷史資料方面的不足,以及其它各種知識,多讀書,讀好書,包括讀名著,這樣在教學中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資料可以信手拈來。在給學生上必修3第2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中,講到道家的柔能克剛,“弱者道之用”的觀點時,我立即用孔子向老子求道,老子只張了張口,伸了伸舌頭,意即堅硬的牙齒已經(jīng)掉光,柔軟的舌頭還在??鬃訒?。通過這個故事把難懂的道家思想形象化,學生學起來很輕松。
還有一次,上必修2第6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時,講到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有學生提到伊麗莎白一世,為了增添課堂的趣味性,我說女王那時向外展示的自身畫像永遠定格在二十歲左右。那時媒體不發(fā)達,老百姓要想知道女王的長相,只能依靠畫像。女王深諳心理暗示的妙處,總要求畫師把自己畫在二十歲左右的年齡,所以大家看到畫像中的女王一直都保持那么年輕,自然而然認為女王是神明,更加打心底信服她、追隨她。像以上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也是我平時愛看書,在上課時能得心應手運用而嘗到的教學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