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華
高考作文以議論文為多,而寫作議論文就必須學會轉(zhuǎn)述材料,從歷年閱卷情況來看,很多考生都犯了堆砌材料甚至用事例陳述取代議論分析的錯誤,從而導致文章出現(xiàn)硬傷。近幾年省考試院也在反復強調(diào)這一問題:“堆砌、拼湊材料,動輒拿古人說事,在議論文中表現(xiàn)為用事例取代分析論證的過程?!保ā?012高考試題分析與評價·湖北卷語文》)“缺乏嚴密的論證過程,而是以堆砌事實論據(jù)來代替思辨分析的過程,甚至生硬、粗淺的貼上立意的標簽,強行得出結(jié)論?!保ā?013高考試題分析與評價·湖北卷語文》)
其實,只要做到“四有”,即可避免之!
一、有選擇。
議論文中的材料,是用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用或不用什么材料,是由中心論點決定的。中心論點就是魂魄,是要統(tǒng)攝肉身——材料的。所以我們對材料應該有所選擇,所用的材料必須能夠論證中心論點,而不能游離中心論點。在此基礎上再來考慮材料的新穎、鮮活、深刻等問題。
二、有概括。
為什么會堆砌材料,甚至用事例取代分析論證?究其根源,是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議論文中記敘和議論的關系。眾所周知,議論文應該以議論為主,在議論文中,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議論文中對事例的記敘不必也不能像記敘文那樣作生動、形象的描繪。否則,文章就會“四不像”,喪失了文體特征,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所以,我們在議論文中對材料的陳述,要概括的轉(zhuǎn)述,而不是生動的描述。例如2013年湖北高考三類文。
天生我材必有用
湖北一考生
茫茫蒼穹,每個生命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其存在的特殊價值,正如詩仙李白說的那樣:天生我材必有用。
……
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但他的總統(tǒng)之路走得異常艱難。林肯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他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在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告訴他要想不愁飯吃,就去當大律師。但是由于家里貧窮,他的大律師之路沒有走成。于是他被父親送去當鞋匠,但由于鞋匠主吝嗇、狠毒,他的鞋匠之路同樣沒有成功。后來長大了,他做過清潔工、送報員、服務生等工作,但是他覺得都不適合他自己,他永遠堅信著一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后來,他去競選州長,但屢次競選不上,他傷心,他彷徨,他曾一度想放棄這條路,但他沒有,他相信自己,最后他終于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為優(yōu)秀的總統(tǒng)之一。
……
也許你不適合做醫(yī)生,但你可以去當律師;也許你不適合唱歌,但你可以去學琴:人生的道路千千萬,總有一條道路適合自己。無論是“方”,還是“圓”,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最重要的是要有豁達的胸懷。
這篇作文的內(nèi)容項得分很低,其根源就是考生在堆砌材料,沒有對材料作概括性轉(zhuǎn)述,而是在生動的描述。以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的材料為例來看,考生不僅詳細記敘了林肯的坎坷歷程,甚至對其心理也作了生動的描述。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在為林肯寫傳記呢,還是要用其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同時,這種描述使得文章的主打材料游離了“方與圓”的中心,材料的重心傾向于“奮斗”“堅持”的主題。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林肯的事例。
三、有角度。
一則材料往往有多個角度,可以引申出多個主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材多用。所以,要將一則材料轉(zhuǎn)化為議論文的論據(jù),我們就必須找準它與中心觀點關系最密切的地方,剔除與中心觀點無關的內(nèi)容,選取材料與論點高度一致的角度,集中火力,強調(diào)、突出和擴展與中心觀點有關的內(nèi)容,使材料豐富起來,達到強有力的論證效果。例如2014年湖北高考優(yōu)秀作文的兩個片段:
繼續(xù)攀登,永不停止
山腳下,流水潺潺,鳥語花香;山腰上,古木參天,林靜山幽;山頂上,云海茫茫、群山隱約。游客們有的于山腳賞景,有的流連于山腰,卻只有極少數(shù)人選擇了繼續(xù)攀登。
繼續(xù)攀登,看是簡單的口號,卻要讓登山者拒絕多大的誘惑,忍耐多少的艱辛!登山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此心安處是吾山
許我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我當立足塵世,安享繁華;許我古木參天,林靜山幽,我當靜心潛息,夷猶詩畫;許我云海茫茫,群山隱約,我當極目望遠,胸懷天下。
不必輕信人言的好與不好,也無需糾結(jié)于位置的高與不高,更不要嘆什么人世虛妄生命無常。最重要的是,珍惜所有,此心安處,步步美景,處處靈山。
這是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兩篇作文都引用了作文題中的材料,但是,作者敘述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篇是站在繼續(xù)攀登的角度,第二篇是站在此心安處、步步美景的角度,作者選用的角度使得材料和中心觀點高度契合,這時,材料才真正成了論證中心論點的論據(jù)。
四、有變化。
一篇議論文,往往不會僅用一則材料。使用多則材料時,我們的轉(zhuǎn)述最好不要一味繁或者一味簡,應該有變化。例如下面這篇2012年湖北高考優(yōu)秀作文。
誰解家書味
湖北一考生
夜落月懸,獨對孤燈,我靜靜地撕開信封,鋪平。
我總愛望那綠綠的郵筒,總愛去收發(fā)室找我的家書。在那重重疊疊的牽絆和祝福里去認領屬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視那安靜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書所承載的內(nèi)涵。
臺灣作家林清玄說他的母親每周給他寄一封信,每次的信尾都是“霜寒露重,望君保重”。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動人的字眼。因為其中豐沛的愛,因為那剪不斷的掛念,家書成了心的紐帶。哪怕霜寒露重,我們亦可互相溫暖。
翻開《傅雷家書》,我讀出一顆深刻卻細膩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雖常是教誨,但嚴厲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濃于水的關愛,能聽見遠及天涯的那聲噓寒問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書不僅飽含溫情,更是一次親切的交談,一次心聲的吐露。金圣嘆在臨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書:“字付大兒看,咸菜與黃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憾矣?!睘t灑才子金圣嘆在死前亦不忘開玩笑,給那些想看他泣訴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諷刺。此中的滋味誰解?誰從他獨行的背影中讀出那辛酸與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認領那顆高貴的靈魂。
黃永玉收到叔父的來信,雖在咸寧改造,他卻說“這兒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別人,正是文革期間寫下《中國服裝史》的沈從文。這家書,是高潔情懷的吟哦,在其中,我們讀出了大師的從容。
最令我動容的家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的《與妻書》。他告訴妻子他有多愛她,告訴她他必須離開,為了千千萬萬人都可以像他們那樣相愛,那樣幸福。這是情絲包裹的家書,這是一位戰(zhàn)士明志的家書,這更是用生命傳遞愛的家書。他那不識字的妻子在用顫抖的手撫摸那信的時候,定是會哭成了淚人又擦干淚光而去的。
而現(xiàn)在呢?在信息滿天飛的時候,當電子郵件穿越地球村的時候,當電話安到家家戶戶的時候,誰又能靜下心來讀一封跋山涉水、風塵仆仆的信呢?喬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寫道:“我們奔走,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們走了,像松果一樣墜落?!蔽覀儾粌H丟掉了家信,更丟掉了一種情懷。
可我愿接你回來,為你撣掉沾染的塵埃,與你獨對孤燈,我的家信!
這篇文章使用了多則材料,但作者比較注重轉(zhuǎn)述材料時的變化。對林清泉、金圣嘆、黃永玉的事例,作者在轉(zhuǎn)述時采用了引用原文的方式;對傅雷、林覺民的事例,作者則采用概述的形式。而且,作者對傅雷的事例,是站在“我”的感受這一角度來轉(zhuǎn)述材料的;對林覺民的事例,先概述家書的內(nèi)容,再以“我”的想象來描述其妻讀家書的模樣,這又有不同。其實,我們在轉(zhuǎn)述材料時還可以在詳與略、主與次、正與反、中與外、古與今等方面動腦筋,多形式地使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