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學校教育經歷了從“教學范式”到“學習范式”的變革,給世界教育發(fā)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憑借活動形式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已成為美國學校教學改革的成功實踐。美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美國學校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實施中的相關影響因素,并提出了應對策略,為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美國學校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研究;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8-0010-04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簡介:馬宇,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38)改革發(fā)展辦公室主任,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與高等教育。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巴爾和泰格(Barr and Tagg)就宣稱教育教學已經發(fā)生了范式性的變革:從“教學范式”轉變成了“學習范式”。[1]這種新范式中的核心問題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這一評價方式方法已成為教育學的最佳實踐手段。學校教師對這種評價方式的使用依據(jù)教師性別、年齡、從事的學科、個人的品格以及學校的層次類型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美國學者的研究對學校中的教師、學生本身的學習、學校政策的實施都具有很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一、何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
學校教育中的學生學習評價一直是教育者、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領導、教育行政官員十分關注的問題。過去20年,學生學習評價的含義以及實施也得到了明顯的改進。以往的觀點是,評價起著評估學生理解知識的一個重要作用,而現(xiàn)在它的含義更加具有普及性,把評價看作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而設計的活動,使得學校教育更加以學習者為中心,所有相關的評價實踐都貼上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技巧”的標簽。就目前美國的文獻資料顯示,這種評價被視作學校教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實踐,但是教師應該懂得如何使用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技巧。
在“學習范式”中,教師較少關注向學生傳輸了多少知識,而是更多關注如何創(chuàng)造學習的環(huán)境,使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在教學中,“學習范式”的重點集中在“學習者”而不是“教導者”,也將學校教育稱之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上世紀末,美國學校教育領導與管理者及機構等就對如何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其中最突出的有美國高等教育協(xié)會、學校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協(xié)會等,并設立“學生學習聯(lián)合工作部”,用以鼓勵采納相關學科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作為活動來運用,充分突出其使用的技巧。在美國的學校教育實踐中例子較多,其中評價技巧運用比較廣泛的有:教師對學生所提供的多樣的書面草稿給予建設性和鼓勵性的反饋、學生的口頭匯報、學生作業(yè)的互相評價、小組或團隊學習合作的項目成果、在社區(qū)或企業(yè)等需個體互動的“服務學習任務(service learning task)”等?;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及時反饋的機制,培養(yǎng)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成績也將被記錄在案。這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活動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也為教師提供了學生如何有效建構和發(fā)展他們知識和技能的依據(jù)。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相關影響因素
美國學校教育學者不斷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實踐,尤其在教學者個人品格特點、使用評價技巧以及教學法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
(一)教師個性品質對評價的影響
尼爾森(Nelson)等人研究表明,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教學實踐中,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喜歡使用積極的學習技巧。女教師很少使用權威、威信,更多的是以學生為主,使用課堂討論,較少使用刻板正規(guī)的演講,還更多地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等。這些女性的個性特點會使學生感到比較舒服,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2]在教學技術使用方面,男女教師之間沒有多大差異,但是教師的年齡、學歷學位層次、學科、教學負擔的不同,對技術的使用有影響,尤其是年輕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教學負擔較重的教師更時常在教學中使用電子郵箱和網絡。[3]從美國相關教師工作負擔的問題研究中得知,作為教授,每周正常工作50多個小時,時間嚴重缺乏,而且感覺自己的核心義務就是教學和服務,很難專心搞科研,為了科研項目,要花很多時間對本科生的研究者進行指導與訓練。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工程、衛(wèi)生、自然科學的教師比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在教學上花費的時間要少,他們用更多的時間搞研究。[4]
阿姆巴(Umbach)、萊斯利和蓋帕(Leslie & Gappa)等對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兼職教師和全職教師之間的差異進行的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對使用這種新評價是有些差異,但是教學質量并無明顯差異。阿姆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兼職教師比全職教師使用評價活動少。[5]萊斯利和蓋帕200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兩者在教學質量上并無差異,因而導致目前大部分聘用崗位仍然愿意接受兼職者,但是到2004年的研究統(tǒng)計,僅僅27%為新聘職員,56%為全職崗位。[6]這一點說明美國學校仍然注重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包括經濟的效益,新型的評價得到逐步的重視。
(二)教師的滿意度對評價技巧的影響
工作滿意度是組織成員態(tài)度的一個方面,是一個與工作以及生活質量相關的情感問題,即對某個特定對象的情感判斷,這樣一種態(tài)度會影響人的行為。學校教育中的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必然會造成教師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方式的選擇,或多或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美國許多研究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學校教師對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滿意與否,但可肯定,正常情況下,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可以決定一個教師在他教學中使用教學技巧的愿望。如果學校中教師全部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那么它就可能會成為使組織發(fā)生變革的一項活動。因此,教師的滿意度與目前教師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技巧有一定的相關性。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和較高的效率已成為良好組織管理的一項重要標志。
(三)學科教學法的差異對評價技巧的影響
學校機構及學科的控制已經驗證了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學者們指出了跨學科之間的教與學過程的差異。特定的學科,如地理學、護理學、法學等可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而理科教師可能會較少使用,盡管理科教育者在上世紀90年代也跟著大喊要增加這一評價實踐。我們知道,硬科學強調實驗、事實、量化數(shù)據(jù)等,而軟科學卻為已有現(xiàn)象的具體情境的闡述留下空間。由于在相關領域,如需要臨床、手工學習性質的衛(wèi)生、農業(yè)或者家庭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在課堂上或許較少依賴電子郵箱或萬維網絡,因此將來的研究必須將教師的學科研究納入研究范圍,這些學科與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技巧相關聯(lián)。
美國學校協(xié)會的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學生學習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法”,在學生取得知識教育的學習成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因此,“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必然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的一個中心要素,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它作為活動的運用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可提高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中的期望值,尊重多元人才和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歸統(tǒng)自己的學習經驗。通過提供數(shù)據(jù),指導課程開發(fā),回顧學習經驗等,提高學習的聚心力。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問題的應對策略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已經被美國研究者看作是公認的目前較有價值的實踐。學校教育中教師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技巧也作為衡量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一條有效途徑,使用這種評價技巧的改革就是組織變革的一個標志。學校教育的評價改革運動又促進許多教師使用這種評價技巧,也成為評價學校教育以及機構責任的一把尺子。因此,許多學校和機構更加迅速地接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并在美國各種水平的學校教育機構中實施。
(一)提供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與幫助
為確保更多學校教師能夠持續(xù)不斷地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技巧,高級教育行政主管要盡可能多地提供支持和幫助。首先是將已有的成功案例呈現(xiàn)出來,加強經常組織的工作坊的資源分配,提供其他相關的培訓、研討會等,幫助教師熟悉較為有效的教學技巧,即前文所提及的“服務學習任務”,以及其他的相關技巧。其次是召集教學部門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帶領、指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工作坊,這些人員十分了解已經在學校教學中被證實的與教學相關的最佳實踐活動。
(二)鼓勵教師使用評價技巧
學校教師使用這種評價技巧獲得成功亦可以導致學生學習的成功。如果說這些評價技巧可以促進更有效的學習,就能使學生意識到要參與包含這些評價技巧的課程活動,那么學生的學習就可能獲得持續(xù)成功的最大化。學生的書面稿每次均能集中在一兩個主題上,學生就會逐漸學會如何運用知識和較高水平的寫作技能。女教師在課堂或課外經常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技巧,就會創(chuàng)設出一種更加互動、更加友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學校領導就希望能鼓勵教師在工作坊、探究性的教學時使用這種評價技巧,也期望男教師能從中受益。
從上文可以得知,全職教師比兼職教師更多地使用這種評價技巧,說明全職教師對教學的專心和責任心,同時全職教師也因為有時間去準備教學活動以及評價活動,也因為他們有參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培訓機會。教學工作坊、教學改革研討會等所提供那些有效評價的信息、方法、評價技巧運用的指南等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都非常重要,這些要素可確保有效的教學和評估。
(三)將評價技巧融入學科課程
根據(jù)學科教學的性質,學校教師可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技巧融合到課程之中。有些學科,如醫(yī)學院的課程、生物學課程等大多使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而其他科學學科或許不同,可以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教學方法。學校領導、教育行政官員、機構負責人等均希望在每年的暑期能夠為在課程中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教師提供教師培訓,提供許多相關的機構活動和獎勵,來鼓勵教師更多地使用學習評價,這樣可使學?;蛳嚓P機構也會獲得持續(xù)的成功。
四、對我國學校教學改革的啟示
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盛行以來,學校教育中的教學改革隨之發(fā)生變革,尤其是美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特別強調情境、協(xié)作、教師的角色和評價等幾方面,充分展現(xiàn)了“學習者具有的自我意識、自我指導、自我批判的能力[8]。”我國學者在這種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踐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成果,為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及新型教育理念的實踐和研究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教育理念的理解與教育改革的實施也會有著一定的差異,學習西方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有利于我國學校教育改革快速推進,全面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一)學校要繼續(xù)推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改革
根據(jù)美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基礎,需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環(huán)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從而獲得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得到發(fā)展和進步,獲得學業(yè)上和生活上的成功體驗。在原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正如韋默和布隆伯格研究中提出的一樣,整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需要五方面的變革:課堂權利的平衡、教學內容的功能界定、教師角色的定位、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以及評價過程與目的轉變。[9]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評價的實施既要有學習成績記錄,更要能促進學生學習,因此學校教師需要多種評價方式共同使用,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形成及時的反饋機制,重視學生自評與互評,整個評價過程應貫穿始終,最終達到評價促進學習的目的。
(二)研究者必須加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研究
美國學者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研究,而且對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用以發(fā)現(xiàn)學校教師在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相關對應策略。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我國學者大多著重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進行研究,也產生了不少成果,但是,對于我國學校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估”研究少之又少,從實證的角度研究更是罕見。因此,在我國的實踐中,也亟待學者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的相關影響要素(如教師性別、學歷層次、學校層次與水平、學科性質等)加以深入、細致的研究,畢竟東西方的教育體制和教育體系有所差異,全盤照搬西方理論與實踐也不一定適合本土化的實踐。應借鑒西方已有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經驗,結合本土化的實踐成果,總結出適合我國學校教育需要的改革成果。
(三)教育行政管理者還需制定和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政策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質量一直受到國人以及世界的關注,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制定了相關的政策。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我國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就是提高質量,而學校教育質量的核心則是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fā)展。這些文件全都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即要轉變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雖然我國對學校教育的辦學水平以及教學水平評估有明確的指標和規(guī)定,但是仍然缺乏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專項評價指標。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官員能積極考慮制定相關評價政策,可以大大促進各校對“以學習者為中心”教育評價的高度重視,并能實施到位,即可形成全國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景象,全面提高我國學校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Karen L. Webber. The use of 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53).
[2]Nelson Laird, T., Garver, A., & Niskode-Dossett, A. Gender gaps in collegiate teaching styles: Variations by course characteristic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3).
[3]Meyer, K., & Xu, Y. A casual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aculty use of technology[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networks, 2009(2).
[4]Link,A.,Swann, C. & Bozomen, B. A time allocation study of university faculty[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8(4).
[5]Umbach, P., D. The effect of part-time faculty on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and commitment to faculty[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3rd Annual 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Jacksonwille,F(xiàn)L., 2008.
[6]Leslie, D., & Gappa, J. Part-time faculty: competent and committed[A]. Community College Faculty Characteristics.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118. Hobken, NJ. Willey. 2002.
[7]Kuh G., D. Higher 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 who they
are who has access to, then, and why they matter[R].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8]胡海濤.中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比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6).
[9]崔彥,代中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全球教育展望.2010(6).
(責任編輯:方健華)
Research on 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in the US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MA Y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 The US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d the shift from "instructional paradigm" to "learning paradigm", which influences the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The "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has become the best practice in the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merican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d some elements of the use of "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and provided relevant strategies, which offer reference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the US higher education; "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research; rev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