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庫木吐喇第45窟造像內容考證

      2014-04-29 00:44:03苗利輝
      敦煌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龜茲涅槃

      苗利輝

      內容摘要:庫木吐喇第45窟是龜茲地區(qū)回鶻時期的典型洞窟,該窟體現(xiàn)出華嚴思想對十方三世佛和涅槃觀念的融攝。它是中原漢化佛教回流的結果,反映出宋元時期,西域與中原、回鶻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關鍵詞:龜茲;華嚴十方三世佛;涅槃;漢化佛教

      中圖分類號:K87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2-0034-06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Contents of Cave 45 at the Kumutula Grottoes

      MIAO Lihui

      (Qiuci Research Institute, Baicheng, Xinjiang 842313)

      Abstract: Cave 45 of the Kumutula Grottoes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Uighur period in ancient Kucha. It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t ideas on Buddhas of ten directions and three times as well as on the concept of nirvana in the theory of Huayan sect. As a result of the reflux of the Sinicized Buddhist in the Central Plains, it reflects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Western Regions, Uighur and Han Chinese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Keywords: Kucha; Buddhas of ten directions and three times in Huayan sect; Nirvana; Sinicized Buddhism

      庫木吐喇石窟是古龜茲國境內一處重要的石窟群,位于今天新疆庫車縣西約25公里的三道橋鄉(xiāng)庫木吐喇村。洞窟分布在渭干河出卻勒塔格山口東岸崖壁上?,F(xiàn)存的石窟群可分為南北兩區(qū),分別稱為溝口區(qū)和窟群區(qū),兩區(qū)相距約3公里,現(xiàn)已編號洞窟114個。庫木吐喇石窟的壁畫風格分為龜茲風、漢風和回鶻風,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回鶻風洞窟,它們見證了漠北回鶻人西遷進入龜茲地區(qū)后社會文化、宗教的變遷,為我們了解當時龜茲地區(qū)歷史、宗教情況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庫木吐喇第45窟是保存較好的回鶻風洞窟,其壁畫風格和內容均具有較大的代表性。筆者考證其內容,分析其思想,試圖拋磚引玉,推動學界對龜茲佛教文化及回鶻佛教思想的研究。

      一 第45窟概況

      第45窟位于庫木吐喇窟群區(qū)大溝的南側崖壁上,坐南面北,窟口方向348°,附近沒有相鄰洞窟。西南側約60米為第44窟,隔溝與第46窟附1窟相望,兩窟相距約80米。

      該窟為中心柱窟?,F(xiàn)存前室、主室和甬道(圖1)。前室平面呈矩形,寬725、殘存進深320、高480厘米,平頂,壁面草泥層多已脫落,前壁無存。

      主室平面呈長方形,寬386、進深436、高456厘米。縱券頂。主室正壁中部開蓮瓣形龕。龕內原有塑像,現(xiàn)已毀。龕上壁面繪樹冠、華蓋、寶珠、飛天和菩薩。正壁下方兩側開左、右甬道。甬道口繪團花紋。兩側壁中繪一禪定頭戴披帛的坐佛像,左右側各繪小坐佛五排,現(xiàn)東壁殘存27身、西壁殘存23身,均漫漶,坐佛下繪紋飾。前壁下部壁畫大多脫落,僅門道外左側壁上殘存部分壁畫。門道上方半圓壁面被德國探險隊剝去??唔斨屑贡诋嬕詧F花圖案為飾,部分被攫。左右券腹各繪小坐佛四排,每排8身,以上下錯落的形式排列。右側券腹壁畫有兩處被攫走。左右側壁與券頂交接處原置木像臺,上有影塑之身光和頭光,每壁3身。影塑左右側有安置小塑像的痕跡,排列形式為—佛二菩薩。塑像均無存。地面中部有一低臺。

      左右甬道縱券頂,左、右甬道里端與后室相通,后室平面橫長方形,橫券頂。左、右甬道內外側壁和后甬道正壁,皆繪佛與菩薩相間的立像。甬道通頂繪蓮花、朵云圖案。左甬道內外側壁的榜題均毀。右甬道外側壁外起榜題為:“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右甬道內側壁的榜題里端已毀,外端為“南無釋迦牟尼佛”。后甬道正壁的榜題殘損。左右端壁與后甬道正壁相連。后甬道前壁壁畫被德國探險隊攫去。

      庫木吐喇第45窟屬回鶻風洞窟,其開鑿年代大約在公元10世紀后期[1],洞窟壁畫保存基本完整,為我們了解龜茲地區(qū)這一時期回鶻人的歷史、宗教和藝術特點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 第45窟研究概況,擬研究問題

      最早提到庫木吐喇第45窟的是德國的勒柯克和瓦爾德施密特。勒柯克在其所著的《新疆佛教藝術》中對切割自庫木吐喇第45窟(他稱之為阿布沙羅斯窟)的主室前壁、券頂、左右甬道側壁和后甬道前壁的壁畫進行了介紹,并對這些圖像進行了識別,他識別出了前室正壁的彌勒說法圖、券頂?shù)淖鸷秃箴狼氨诘哪鶚剤D,但對甬道側壁壁畫的判定是有些是錯誤的[2]582。實際上這些壁畫中有個別是屬于庫木吐喇石窟第38窟的(勒柯克將其命名為涅槃窟),這種錯誤瓦爾德施密特給予了糾正[2]572。德國學者認為這個石窟的繪畫年代應該為公元8-9世紀,而且其發(fā)展尚未達到頂峰。此外,他們還認為該窟在色彩的使用上,運用了紅色、紅褐色以及黃色之間的色彩變幻的情況[2]582。中國學者最早對庫木吐喇第45窟進行介紹的是閻文儒先生,他在其所著的《龜茲境內漢人開鑿、漢僧主持最多的一處石窟——庫木吐拉》一文中,對第45窟側甬道的壁畫及榜題情況進行了介紹,并認為它的開鑿年代在唐到回鶻人統(tǒng)治龜茲時期[3]。隨后對第45窟研究的是劉增琪先生,他在對第45窟洞窟形制、洞窟壁畫題材及其壁畫藝術特點分析的基礎上認為該窟為龜茲地區(qū)吐蕃控制時期開鑿的,是來自中原的畫家繪制的[4]。后來北京大學的馬世長先生在其《庫木吐喇的漢風洞窟》一文中以及《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中的《庫木吐喇石窟內容總敘》,也對庫木吐喇第45窟的壁畫情況作了簡要的說明[5]。此外,新疆博物館的賈應逸先生在認真核對庫木吐喇第45窟現(xiàn)存壁畫保存狀況的基礎上,指出勒柯克將部分38窟壁畫劃入該窟的錯誤[6],在對該窟形制、題材及藝術分析的基礎上,并認為該窟是回鶻中期的洞窟,其時代為公元9世紀及其以后繪制的,風格為典型的回鶻風格,此外,她認為主室兩側壁的壁畫為密宗的大日如來[7]。

      綜觀以往對第45窟的研究,可以說對該窟的研究主要是從考古學及藝術學兩個方向展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文獻學、圖像志、歷史學的研究成果。但可以看出上述研究并不系統(tǒng),也不全面,研究中也未將個整個石窟的形制、壁畫作為整體加以考慮,尤其對于這一石窟最本質方面——它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沒有加以考慮,從而使得對這一石窟的研究未能深入。筆者以為,站在過去諸領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考古學、圖像學和文獻學的方法,把石窟形制、造像和壁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進而揭示出該窟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對于我們了解當時龜茲地區(qū)佛教及中西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三 壁畫反映的佛教思想

      1. 主室正壁、券頂?shù)谋诋媰热?/p>

      第45窟的主尊現(xiàn)已無存,不過可以根據(jù)本窟內的造像組合作一推測。該窟主室正壁開一龕,龕上繪華蓋,華蓋上點綴摩尼寶珠,華蓋上方和兩側均繪菩提樹冠,菩提外側上方各繪一身飛天,下方各繪一身跪姿菩薩,飛天和菩薩均站于云朵上(圖2)。此種情景與唐代實叉難陀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世主妙嚴品》中關于盧舍那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講法時的記載吻合: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凈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xiàn)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于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于中影現(xiàn)。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琉璃為干;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云;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輝發(fā)焰,與華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云,俱時出現(xiàn)。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

      爾時,世尊處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遍一切,于諸國土平等隨入。身恒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凈,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xiàn)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三世諸佛所有神變,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xiàn)。[8]

      這些描繪又和第45窟主室券頂繪制十方諸佛(均面向主尊)、諸佛度化眾生的因緣故事和券腹下方繪制三世佛這些圖像相吻合,說明該窟主室主要部位繪制的應是華嚴經變,描繪的是盧舍那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講法的情景,那么主尊應是盧舍那佛。該窟正壁龕臺前的低臺上原來可能放置盧舍那佛造像組合。與第45窟形制、繪制題材接近的還有庫木吐喇窟群區(qū)第38窟。該窟本窟為中心柱縱券頂窟,現(xiàn)保存少量的前室,主室及左右后三甬道保存較好(圖3)。該窟主室正壁前也有像臺,像臺上原有一身盧舍那佛塑像{1},現(xiàn)已毀,但浮塑的項背光遺跡尚存,背光由內向外繪小坐佛,坐佛的項背光外沿繪火焰紋,再外繪一圈三角形的組合紋樣,最外沿一周貼塑小千佛,惜已無存(圖4)。背光上方繪菩提樹冠,樹冠左側繪一身天人,天人腳下有一身形體較小的飛天。左右側壁下部均有通壁像臺,像臺上方各開兩個蓮瓣龕。該窟兩側券腹繪一佛二菩薩,佛的頭光上方均有菩提樹冠和華蓋。左右甬道外側壁各繪立佛四身,立佛間均繪一身形體較小的菩薩,內側壁繪千佛。頂部繪飛天。后甬道正壁中部開龕,龕外左側繪立姿一佛一菩薩,其間繪有其他人物。右側也繪立姿一佛一菩薩。前壁繪涅槃圖,頂部繪飛天。兩個窟除主室側壁及甬道內側壁壁畫內容差別較大外,形制和壁畫題材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其反映的思想應該大致不差,可以互相佐證。第38窟的主尊可以確定為盧舍那佛,那么第45窟的主尊推定為盧舍那佛應該大致不差。庫木吐喇石窟的窟群區(qū)第9、13窟中也塑或繪盧舍那佛。第9窟繪于右甬道外側壁外端(圖5),第13窟的主尊為盧舍那佛。上述三個洞窟均為龜茲地區(qū)回鶻時期修建的。另外,目前出土的回鶻文文書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上述《華嚴經》本的殘卷{2}。上述文獻和石窟圖像的材料均說明,這一時期,華嚴思想在龜茲地區(qū)還是比較流行的。那么第45窟出現(xiàn)盧舍那佛的造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2. 主室側壁的壁畫內容

      關于主室側壁正中的帶披帛坐佛像(圖6),有學者認為是大日如來像[1]343筆者認為此像應為盧舍那佛像。首先大日如來是密宗主尊,關于其造像特點,《大日經義釋》中記載:

      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蓮華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薩形,首戴髮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被綃縠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最正覺之標幟也。[9]

      可以看出,大日如來造像為菩薩形,身披紗或絲綢之衣。而本窟側壁正中的造像身著袈裟,為佛裝,因而肯定不是大日如來。至于此頭戴披帛的坐佛,應屬北傳華嚴系統(tǒng)的“裝飾佛”,其代表的是華嚴的盧舍那佛?!鞍⒏缓谷A嚴義學的主尊為‘寶冠如來及其他以當時王者衣飾為主的所謂 ‘裝飾佛,伴隨裝飾佛出現(xiàn)的背景通常石窟窟頂是‘十方佛?!盵10]本窟的側壁正中坐佛兩側各有五列坐佛,表現(xiàn)得應是十方佛。盡管這十方佛沒有繪制于石窟頂部,但其表達的內涵應該是相同的。

      3. 主室前壁上方圓拱壁壁畫內容

      該壁畫已被德國探險隊剝走。下面根據(jù)他們發(fā)表的照片[2]661對其進行描述和辨識。

      畫面正中為繪一倚坐(或交腳坐?)佛像,頭部上方繪樹冠,兩側各繪三身聞法菩薩。菩薩頭上方亦繪樹冠(圖7)。

      此畫面與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相吻合:

      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shù)人天,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彌勒圣尊與諸人天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凈不凈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fā)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凈。[11]

      盡管經中沒有提到彌勒的坐姿儀軌,但根據(jù)敦煌、云岡和龍門等地已明確的彌勒造像特征來看,倚坐或交腳坐,手作說法印是彌勒佛的特征[12]。因而,我們可以判斷第45窟前壁圓拱壁上繪的是彌勒佛龍華說法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第45窟主室正壁、券頂及側壁是依據(jù)《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世主妙嚴品》繪制的華嚴經變,而主室前壁依據(jù)《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所繪制的彌勒龍華說法圖,屬三世佛系列,一方面延續(xù)了龜茲地區(qū)三世佛的信仰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一時期龜茲地區(qū)的彌勒上生和下生信仰的并存,同時它也是此時期龜茲地區(qū)華嚴思想對三世佛思想融攝的具體反映。

      4. 左右和后甬道的壁畫內容

      后甬道前壁原繪涅槃變,畫面簡單,釋迦牟尼位于畫面下方,右脅而臥,身后繪五身天人立于娑羅樹下(圖8)。涅槃是龜茲地區(qū)流行題材。該涅槃圖畫面構成、構成元素與龜茲本土的其他涅槃圖非常相似,位置亦位于后甬道內,應該是龜茲地區(qū)涅槃信仰與藝術傳統(tǒng)的繼續(xù)。但左右后甬道的其它壁面均繪一佛一菩薩,其中依據(jù)榜題可以辨識的有右甬道外側壁的“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和右甬道內側壁的“南無釋迦牟尼佛”?!澳蠠o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為大乘佛教西方凈土三圣,代表了西方凈土信仰,在此與涅槃圖共同出現(xiàn),反映了此窟涅槃圖反映的應是大乘涅槃觀,即常、樂、我、凈,并與凈土等大乘信仰的融合?!澳蠠o釋迦牟尼佛”由于沒有其它可以辨識的佛名與菩薩名參考,其可能反映的大乘信仰已無法斷定。涅槃與凈土能夠結合的淵源在于凈土思想所反映的大乘法身觀乃是大乘涅槃的本質,凈土的性質即常、樂、我、凈乃是涅槃的特征。根據(jù)有關學者的研究,由炳靈寺石窟發(fā)端的大乘涅槃思想與凈土的結合,后來逐漸傳入敦煌,為敦煌北涼三窟所繼承,發(fā)展到北朝的中心柱窟,隋以后又發(fā)展出以經變表現(xiàn)兩者結合的造像組合[10]65-102,147-148,162-164。庫木吐喇第45窟左右后甬道出現(xiàn)的造像情況應該是這種思想影響的表現(xiàn)。

      庫木吐喇第45窟還反映出龜茲地區(qū)華嚴思想統(tǒng)攝或代替涅槃思想的特點,這點我們可以從左右后甬道中的立佛及菩薩皆面向主室正壁主尊的情況看出。這也是中原漢傳佛教唐以后的重大變化。涅槃思想為華嚴思想代替,肇始于北齊高僧僧稠開鑿的小南海石窟中洞和大住窟中。這兩窟造像結構相同,其中大住窟為三壁三龕,每龕各一坐佛,各有榜題。東壁為“彌勒佛”,西壁為“阿彌陀佛”。正壁佛像有“盧舍那佛”題刻[13]236,反映出華嚴思想對涅槃思想的融攝。這種思想后來為唐初高僧杜順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以盧舍那佛統(tǒng)攝涅槃的禪法及石窟造像,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在敦煌莫高窟盛唐的第205窟中看到[10]176。

      小 結

      1. 庫木土喇第45窟是龜茲地區(qū)回鶻時期的典型洞窟,該洞窟的主尊為盧舍那佛,主室兩側壁亦繪出盧舍那佛。該窟主室券頂前壁則繪出十方三世佛,左右后甬道和后甬道前壁外,繪出立佛立菩薩,其中有榜題的可見阿彌陀佛等,體現(xiàn)出華嚴思想對十方三世佛觀念的融攝,后甬道前壁繪涅槃圖則體現(xiàn)出華嚴思想對涅槃思想的融匯。

      2.庫木吐喇第45窟開鑿于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上述佛教思想特點,是中原漢化佛教西傳的結果,反映出宋元時期西域與中原、回鶻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參考文獻:

      [1]賈應逸.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335-339.

      [2]阿爾伯特·馮·勒柯克,恩斯特·瓦爾德施密特著.管平,巫新華譯.新疆佛教藝術[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548-550,661-662.

      [3] 閻文儒.龜茲境內漢人開鑿、漢僧主持最多的一處石窟——庫木吐拉[J].現(xiàn)代佛學,1962(4):27-29.

      [4]劉增祺.庫木吐拉45窟壁畫淺析[J].新疆社會科學,1988(1):101.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庫車縣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10,268.

      [6]賈應逸.德國吐魯番探險隊竊取庫木吐喇石窟壁畫的位置核對[C]//新疆佛教壁畫的歷史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38-239.

      [7]賈應逸.庫木吐喇回鶻窟及其反映的歷史問題[C]//新疆佛教壁畫的歷史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13.

      [8]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0冊[M].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1-2.

      [9]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3冊[M].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313.

      [10]賴鵬舉.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4.

      [11]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M].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421-422.

      [12]賀世哲.敦煌圖像研究 十六國北朝卷[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15-29.

      [13]賴鵬舉.絲路佛教的圖像與禪法[M].圓光佛學研究所,2002:

      猜你喜歡
      龜茲涅槃
      邂逅遺落千年的龜茲文明
      光明少年(2024年1期)2024-04-29 00:44:03
      絲綢之路上的龜茲
      龜茲樂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三部龜茲樂考辨
      音樂研究(2021年4期)2021-11-27 12:58:18
      Unique New Year
      “反思”中的自由踐行——我排秦腔《狗兒爺涅槃》
      戲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0:56
      被賦能后的企業(yè)能否涅槃重生?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0
      未定義
      龜茲古樂
      金秋(2019年24期)2019-06-15 06:50:18
      塑料瓶的涅槃
      大兴区| 忻州市| 南京市| 金平| 泰宁县| 墨脱县| 柳江县| 安泽县| 龙门县| 成武县| 华宁县| 台东市| 秦安县| 平乡县| 平南县| 临沧市| 五大连池市| 赣榆县| 藁城市| 麻栗坡县| 南丰县| 阿鲁科尔沁旗| 塘沽区| 临西县| 明水县| 榕江县| 东阿县| 吉木萨尔县| 论坛| 华坪县| 海晏县| 图木舒克市| 成安县| 正蓝旗| 苏尼特右旗| 潮安县| 沁阳市| 古田县| 恩施市| 抚松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