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芳
在每一屆高一的家長會,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小孩初中時物理很好,每次考試都是八九十分,怎么到了高中就這么低的分。高一物理難教難學,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老師和學生。從初中升到高中,學生常常表現在“一聽就懂,一做就錯”。問題主要在于初中和高中難度跨度大,初中難度較低,進入高中后,學生普遍覺得物理難學,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挫折,興趣也沒了,因而物理學科就變成的難學科目了。經過與學生交流分析,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教材銜接存在問題。
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其教材難度較低,主要以觀察與思考為主,配有想一想、試一試、練一練、閱讀材料等生動有趣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高中主要以述敘為主、兼有議論、實驗和閱讀、思考、練習等形式,相對單調枯燥。初中教材對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較直接和形象,抽象思維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抽象、復雜,對抽象思維要求高。所以無論是物理規(guī)律的難度上,還是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上的跨度都太大,為了讓學生順利過渡,在初高中銜接問題成了我們每一位物理教師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我談談我在高一教學中的一些策略。
一、對教材進行恰當處理,注重初高中的銜接
1.研究教材,找準新舊知識銜接點 教師在備課前應該認真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關內容,在語言表述、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準銜接點,然后再教學方法,利用怎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并啟發(fā)學生,使學生從初中掌握的知識順利過渡到新知識上來。例如在學習《力的合成》時,初中只在學了在一條直線上的力的合力,對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的合力不能求,順理成章地引出平行四邊形定則。此時學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識,他會發(fā)現原來初中學的知識只能處理簡單的兩個力,對于復雜的還應該用新知識來解決。所以老師應指導學生用新知識來重新構建知識結構,這樣消除“臺階”,讓學生順利過渡。
二、注重教學方法,使初、高中“臺階”降低
1.將抽象問題生動化、具體化 高中物理之所以難,難就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臺階”。初中物理學習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通過生動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經驗來理解物理規(guī)律和物理過程,高中研究的物理現象比較復雜,且與日常生活現象的聯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緊密。分析物理問題時還要建立物理模型,而且物理模型又抽象,不可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講《超重和失重》時,講解完全失重,課堂演示:有一個水瓶,靠近它的底部的側邊有一個小孔,先用手堵住小孔,正常情況下,松開手,水就會噴射出來。如果讓它從空中自由下落,看到水不噴射出來,這是為什么呢?再實驗探究,用力傳感器掛著物體,突然松手,觀察到拉力為零。再得到完全失重的定義。再通過受力分析,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完全失重不是沒有重力,而是加速度a=g,F合=ma,是對支持物無壓力或懸掛物無拉力。這樣講后,這節(jié)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將復雜知識分解 學生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大綱中也要求教學中應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釆及分解復雜知識的教學方法來降低“臺階”,使學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講《摩擦力》時,我沒有急于去講什么是靜摩擦力,什么是滑動摩擦力,而是先舉了大量例子,讓學生判斷相互接觸的兩物體是否發(fā)生相對運動,及判斷方法。因為只有會判斷是否發(fā)生相對運動還是相對靜止才能分清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在講解滑動摩擦力求解時,我就先重點講正壓力如何求,并舉例落實。
3.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常常是上課聽得懂、課本看得明,所謂一聽就懂,一做就錯。其中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不徹,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指導。 教師在講解概念的后,應精心準備一節(jié)習題課,這些習題一定要注重基礎,而且要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習題。在基礎題的基礎上出一至兩個稍難一點的,讓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的題目。切不在太難,也不能太易。為提高習題課的效率,在上習題課前可先將題目布置下去,先讓學生做,并讓他們爭先恐后地想辦法解題。每想好一種辦法便拿給大家看,實在想不出,就相互討論。一些有難度的題目上,學生常常爭論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到上習題課時,學生們都特別專心,積極性也高。就算一些題目課前沒有做出來,但由于課前他們已經經過多次思考,所以上課老師講解時也特別容易理解。還要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把課堂上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消化吸收。
總之,要搞好高一物理的銜接,降低初高中知識上的“臺階”,要認真鉆研教材,藝術性地處理教材和教學方法,使之順應高一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同時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從而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使教與學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學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