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簡單拼合,忽視了學生活生生的經驗和體驗。新課程則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活動方式;轉變;
一、研究背景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曾被簡單的敘述為“教師教,學生學的活動”大多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被動的學習,沒能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研究意義
從高中英語的實際教學出發(fā),以“關注學生”的新課程核心理念為基礎,以重構課堂為切入點,總結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教學的影響,總結在課改理念下師生教學活動方式的轉變。
三、研究目標
(1)探究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定位,只有教師轉變了角色觀念,才能可能使新課程的改革真正深入到課堂教學中。
(2)探究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的方法,如何根據(jù)獲得學生的信息,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使教學活動更符合教學實際、學生實際,體現(xiàn)以“學生為核心”的課改理念。
(3)探究如何增加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
(4)探究如何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從而在高中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推廣。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如何通過改革和構建新的師生教學行為方式落實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即:(1)如何關注每一位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2)如何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自由、高效的教學環(huán)境,形成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3)如何組織課內外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之目的;(4)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現(xiàn)評價的促進功能。
五、研究的主要過程
根據(jù)立項課題研究工作的需要和我校教學工作的實際,確定我校高一二班和高一三班作為本課題研究的實驗班級,由課題組具體組織全面開展新課程實施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工作。
從2011年10月開始,我們先后組織課題組成員以立項課題“新課程實施中師生教學活動方式轉變研究”為教研內容,廣泛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深入理解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深入研究如何改變教法,適應新的學法。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探索,不僅實驗班的學生英語學習在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參與本次課題的各位老師也感覺自己受益匪淺,具體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初步成果:
1.有效調節(jié)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感態(tài)度
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主要原因一是由英語學科特點決定的:知識體系清晰明朗,但語言點龐大、繁瑣;二是由于長期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那就是以教師為主體,沒有充分地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是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基本任務的課程;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總目標的課程;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綜合素質為本,以人的持續(xù)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又能持續(xù)發(fā)展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單純著眼于學習英語單詞和句子。
3.和諧師生關系基礎上的綜合評價體系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的評價,學生也只關注學習的結果,而不關注學習的過程,造成學習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都不能得到正確的評價,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六、課題研究成果
1.課題參與教師素質顯著提高
(1)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組織全體實驗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對教學本質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規(guī)律性的認識,多數(shù)教師已放棄原來單一講授式的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和互動的教學模式在逐漸成為課堂學習和教學的主旋律,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特長。
(2)提高了課題研究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試驗教師積極研究,不斷探索,不僅有力的推動了課題研究的實施,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
2.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顯著提高
通過兩年來全體實驗教師對新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研究,著力于教學觀念的轉變,積極探索實踐積極主動的課堂模式,在新課堂教學方式的構建對教師教學理念的定位、新課堂教學方式的構建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要求、學科建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工作,收到一定效果。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后的設想
1.用先進教育理念武裝起來的教師,理論才能付諸實踐。教師的素質是實驗成效的關鍵。提高英語新課程理論修養(yǎng),轉變教育理念,強化教學素質,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仍是開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條件,更是推進課程改革的保證。
2.進一步加強課題的管理,尤其是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資料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以便不斷對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提煉、反思、總結,更好地促進深化課題的研究成效。
3.課堂師生互動具有雙向性、教師主導性、情感性和同質性等特點。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課堂師生互動觀,要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參與學習活動;對待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教師的影響,達到教學相長。
4.教師要及時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反思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對于新課程理念下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我們僅有了良好的開端,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還要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麗華.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闡明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第6期.
[2]尹泉.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學行為案例透視[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07(02)
[3]張輝.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及對策[J].文教資料.2006(12)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61中(蘭化一中)7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