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本喻”到“內景”:體感哲學的“道”

      2014-04-29 18:10:48燕燕
      人文雜志 2014年12期
      關鍵詞:自然主義內景體感

      燕燕

      內容提要 漢學家艾蘭(Allan)以概念的最初意象結構的“本喻”說為路徑,回返審視早期中國哲學以有別于西學的概念論體系的具身性特征。意象之“本喻”說啟引了重新審視中國體性哲學之風軌。如果中國哲學自有它體覺的根性,那么,對它的重新審視與反思仍需在“本喻”說的地基上推深致遠。

      關鍵詞 本喻 道 內景 體感 自然主義

      〔中圖分類號〕B21;B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4)12-0007-07

      美國漢學家艾蘭(Allan)在《水之道與德之端》一書中提出了“本喻”說,以期返本中國早期哲學的諸如“道”“心”等重要概念的建構之路。其“本喻”說為西方哲學家以西學體系整飭中國哲學這一斷鶴續(xù)鳧的一貫做法確有箴規(guī)之意,并在破除概念論、踅摸中國哲學身體屬性的探尋中頗示先風。中學與西學是截然不同的知識之統(tǒng)系。究竟應如何深會中國哲學之精核,如何理解中國早期哲學之風骨,本文將在“本喻”說的反思上試衍精進以求“道”等概念之原始意味。

      一、“本喻”:修辭性的具身觀

      艾蘭在其著作《水之道與德之端》中指暇西方哲學家以“歐洲哲學的抽象的專門性術語來重鑄(recast)中國哲學”①這一方枘圓鑿之狀,寄言要“以一種更接近中國古人的方式”②來求契古人構思“道”“心”等哲學概念之初心。艾蘭的自信基于這樣一種識見:“中國古人沒有訴諸先驗概念(transcendental concept)而是直接面向自然界——水及其潤育的植物——以此作為他們的哲學概念的本喻?!雹鬯⒅参锸亲匀唤缰斜救?、素樸之現(xiàn)象,它們也頻頻見諸于古代的典籍文獻中。艾蘭麇集孔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等關于水之稱述,并借“水”的訓詁釋義,析取水的范疇性意蘊:水循道而行,非肆意漫流;有源之水流運浸潤不息;水無為亦無象卻涵養(yǎng)萬物;水無定形而于委曲中顯其形,水似有質卻隱其辭。于是,具有這種種面向的水就成為“道”的萃取模型?!啊赖脑家庀笫乔阑蛩?,水利萬物與水系自身,溪流涓涓永不停息,池水沉沙而清許自身。水圍繞并濡養(yǎng)我們,然而,我們從未意識到水之浸潤。儒家強調水的自然秩序;道家顯揚它的化與變,但兩家都以水的屬性作為這一概念釋義的根?!雹苡绕涫恰啊疅o為,亦是水之所為,是‘道最完美的表達,亦是取象于水?!雹荨靶摹薄皻狻钡雀拍钪畬だ[亦莫不如此。“心的最初意象是一池清水,其靜時如鏡光可照人?!雹薏⑶遥爱斦摷八枷肱c情緒狀

      “道”是取象自然的抽象概念,“德”亦復如此。略有所殊的是“道”取象于水,而“德”則兼取水與植物而有之?!啊碌囊庀蚧诜N子的形象,或更精確地說,是基于包含人的種子或基質的水的形象?!雹鄄粌H“道”“心”“氣”“德”都取象于水或植物,其他如“無為”“性”“自然”等概念亦是從中繹出。簡言之,“在將哲學闡釋進行形式化的抽象時,他們(中國古人,筆者注)從自然現(xiàn)象中抽取了原型?!雹?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p.xii.

      然而,艾蘭為什么要取象自然來讀解這些概念呢?艾蘭在這本書的英文版原序中說道:“這是一項具體性的研究。起自具體意象而非抽象概念,以期基于隱喻構架重建——重新建構(reconstruct)而非解構(deconstruct)——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通過揭示隱含在早期中國哲學思想里的一些基本概念中的物象,我們始能領會這些概念的內義以及潛在的意義范圍,以及它們彼此間具有怎樣的結構關聯(lián)。洞悉這些結構關聯(lián)以后,我們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特定的哲學家之于特定問題之述見?!雹萦纱丝梢姲m的還原論之本,即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并不是思想的純粹抽象,也不是思想作用于世界的理智產(chǎn)物,而是勾連了自然世界的意義關聯(lián),是具象的意義結構。換言之,中國哲學的概念是與身的。艾蘭欲通過具象的意義關聯(lián)結構而重構中國古代哲學的框架。

      艾蘭是怎樣實現(xiàn)這一框架的呢?“道”等抽象概念與物之意象是怎樣搭構起來的呢?它們又是怎樣從自然物象中抽繹而出的呢?這兩個問題皆是認識或說知識的方法論問題。艾蘭對這兩個問題的深揣,恰是她伸楮落墨以辟其說的職志所在。萊可弗(George Lakoff)與約翰遜(Mark Johnson)在他們的一部合著中說:“一種文化的最基本價值與這種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隱喻結構相一致?!?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23、128. 艾蘭中其竅隙。“萊可弗與約翰遜所謂‘一種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隱喻結構,即我所說的‘本喻(root metaphor)。”⑦“水與植物為許多原初的哲學概念提供了‘本喻。如此之本喻是哲學家所稱為的‘概念體系(conceptual schemes)的一個面向?!雹喔鶕?jù)艾蘭,概念之成為概念還有它的另一界面,或說是它的背面,正是這個背面成為意義關聯(lián)的背景并使之可能。艾蘭把這個背面稱為“本喻”。關于“本喻”,艾蘭申明“我關切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具象語言,亦非用具體的意象再造抽象的觀念,而是觀念在最初抽象化時的具體根基。換言之,‘本喻是具體的模型,它內具在‘抽象觀念的概念化過程中。抽象概念從這種類比的過程中而出,而不是類比示證了這個觀念?!雹崛欢?,這個“具體的根基”是什么呢?我們可以考究艾蘭引證的萊可弗與約翰遜的思想以窺其要。萊可弗與約翰遜在他們的合著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中說:“毫無疑問,所有這些概念的結構都是我們大腦中的神經(jīng)結構。…… 概念是具身的。”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Basic Books,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1999,p.20、19、20.但概念結構是怎樣與神經(jīng)結構發(fā)生關聯(lián)而具身了呢?“分類就是典型的概念化,它以多種方式并基于它的原型。每一個原型就是一種神經(jīng)結構。借助它我們進行與分類相關的推理或想象任務?!焙喲灾拍畹男问皆从谏窠?jīng)結構的肉身形式。形式結構化的肉身始源、內隱地規(guī)整了概念的形式。這就是萊可弗、約翰遜的比喻性的“盒子”。“當我們對類形成概念時,我們時常設想它們在空間上是隱喻的,就如同是種種類型的盒子,有內限與外圍的界域。當我們把類概念化而為種種樣式的盒子時,我們也就把它們等級化了,使一些概念-盒子在另一些概念-盒子之中”“語言表達是形形色色的盒子(containers),盒子里的內容就是語言的意義?!狈催^來說,語言以及語言所表達的概念都可以被還原為“盒子”形式的神經(jīng)認知結構。如果神經(jīng)結構是活性可變的結構,那么,這活性可變亦必有它的關聯(lián)。概念的關聯(lián)性而非純粹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形式結構,以及關聯(lián)厥初所發(fā)生的感性意象才是“本喻”之旨。在此,艾蘭超越了萊可弗、約翰遜“隱喻”的神經(jīng)結構的純粹性而突顯了關聯(lián)性。所以,艾蘭說:“自然現(xiàn)象充當了抽象的哲學原則形式化時的模型,而與現(xiàn)象相連的意象亦就內隱在哲學闡述的語匯中?!?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p.26.艾蘭認為中國哲學諸如“道”、“心”、“性”等概念是肉身基于其自身的意象形式而發(fā)生的抽象勾連,這樣就鉤沉了哲學概念的具身氣質。通過揭示概念的身體意象之關聯(lián),還原概念勾連的自然物象,艾蘭在顯明中國早期哲學概念的體性之維上邁出了可貴的探索之步。然而,如果概念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意象關聯(lián),是肉身的背面形式,那么,這種關聯(lián)就不是修飾性的體連,而是自然的體性。正像我們從“脈”所看到的那樣。

      在《身體的語言》中,漢學家栗山茂久說一個希臘醫(yī)生與一個中國醫(yī)生,“兩個人把手指放在‘相同的地方,卻可能會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東西。希臘醫(yī)生測量脈搏,中國醫(yī)生則診斷脈?!雹堍?[日]栗山茂久:《身體的語言》,陳信宏、張軒辭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46、35、36-38、47、63、39頁。脈搏測量觸感的是血管的跳動,它是解剖學意義上的構造及功能,而中國醫(yī)生診斷的卻是脈。什么是中國醫(yī)生所說的脈呢?如果“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⑤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4、147頁。那么,“脈”又是對什么“實”之指呢?栗山茂久說“脈非但不是血管,也不是脈搏;至少不是西方解剖學所認知的血管與脈搏?!雹懿粌H無法通過西學的解剖學知識來理解中國古人所言稱的“脈”,甚至古人描述脈象的那些美感的修辭語言亦令西方人困惑。比如,古人用楊花散漫形容散脈,用如雨沾沙形容澀脈,等等。再者,關于“脈”,我們亦常發(fā)現(xiàn)它與水的關聯(lián)。《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⑤《黃帝內經(jīng)》說“脈不通則血不流”⑥⑧⑨ 《黃帝內經(jīng)》,華文出版社,2010年,第288、419、370頁。等。然而,古人以“脈”切指什么呢?“滑脈‘流利展轉替替然。澀脈則相反:‘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如此描述令人聯(lián)想受阻擋而波動起伏之水流,必須費力掙扎向前,而非平滑順暢地前進?!睹}決》寫道:‘如刀刮竹絲。這類描述皆指出了指導中國切診的中心意象?!}一字由代表身體部位的‘部與象征樹枝狀水流的‘組合而成。早期的‘脈字是血部而非肉部?!c澀代表了血流的順暢或遲緩?!醭洌ㄎ髟?7-100)寫道:‘夫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也。血脈流行泛揚,動靜自有節(jié)度,百川亦然。其朝夕往來,猶人之呼吸出入也。由于我們對此種比喻已習以為常,因此可能會忽略其對于切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脈比較像是河川,而非血管。其主要特色是流動。福爾克(Alfred Forke)翻譯以上那段文字的時候,由于受到解剖學的影響而將‘血脈譯為‘血管。但是原文所描述的是一種會往來、舒張,以及穿透的東西。若將血脈譯為‘血流,顯然更為自然精確。血脈就是身體的生命之流?!雹摺懊}”并無涉抽象或修辭的比喻,相反,“脈”是對氣血流動滋養(yǎng)生命之象狀的簡約的繪描,是對生命之理幽的近似言說。簡言之,“脈”是生命本身?!叭酥猿缮?,血脈也?!雹唷把}和調,……故能長久。……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雹峁湃税选懊}”字歸于血部而非肉部,即以示該情:生命是氣血的流動與運化。而古人力求的修辭性的語言都是對脈神——診斷的題旨——的描摹?!靶揶o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凡是成功的修辭,必定能夠適應內容復雜的題旨,內容復雜的情境,極盡語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覺得無可移易,至少寫說者自己以為無可移易?!?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第11頁。這也是中國古人的診脈語匯何以能持續(xù)千年而具有不可質疑的權威性的原因。因為諸如“如刀刮竹絲”等澀象所擬形的脈,既是對生命跡象的名狀,又是對中國“文字的表現(xiàn)性”氣質的昭顯:“文字必須樸素平實地表達出這種(脈象)特質?!?/p>

      “脈”是生命的“真相”,是對“身體內在的變化”的示現(xiàn)。但這并不是“脈”的全部意蘊。它還是人天相參互融的興發(fā)?!袄砩}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 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也,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黃帝內經(jīng)》,華文出版社,2010年,第35頁。如果“脈”是體性的宣發(fā)以會意生命之跡象,“道”等概念亦復如此。

      二、“道”:氣血之體的感通

      “道”在中國早期哲學中是一個耀如北辰又幽若深谷的概念。說它耀如北辰,是因為諸子莫不論“道”,說它幽若深谷,是因為“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雹邰堍啖幄?《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7、1、40、45、56頁。正像《莊子·天運》里老子對孔子所言:

      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③

      “道”不可見、不可示人,“道”亦不可說、不可相傳??墒尽⒖烧f、可相傳的,都是“由外而入”的非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雹堋暗馈奔炔豢梢娪植豢烧f,亦無可稱述,但我們卻因先有“道”而后知天地。關于《莊子》、《老子》中的“道”觀,金景芳先生曾有這樣的論見:“老子講‘道,雖沒有講神,實際卻是神。因此,老子的思想是唯心的?!?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11頁。王治心在《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中亦有如下表述:“從哲學上講,老莊是從精神中以不能見不能知的道為宇宙實際,是實在論者??酌鲜菑哪芤娔苤淖匀滑F(xiàn)象上推究宇宙本體,是現(xiàn)象論者?!?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88年,第49頁。這諸種理解真是失去了古人的原義。所以錢穆說:“我們莫誤會了,認為真有一個‘道,在那里生天、生地、生鬼神、上帝,那又失了莊子的原義?!?錢穆:《中國思想史六講》,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53、48頁。那么,“道”的原義是什么呢?《莊子》曰:

      何為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也,相去遠矣。⑧

      當《莊子》這樣說時,似乎把“道”兩極分化了,但這并不是《莊子》之宗。首先看《天道》的輪扁制輪。

      匠人輪扁示范齊桓公制輪之要術:“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于其間焉?!雹帷案省薄翱唷北臼俏队X,但莊子卻用它描述手的操作質感。如此,制輪之“道”就由手“品味”出來,這就是手“深會”了操作經(jīng)驗的“不徐不疾”的動作。如此,輪子與手的符契神合就如同是筋骨相接。此處的“道”就是“口不能言”的手感。

      人與外物之相感互化,在善游者的“道”中更為顯見?!哆_生》曰:

      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數(shù)百步而出,被發(fā)行歌,而游于棠行。孔子從而問之,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為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⑩

      懸崖絕陵,瀑布湍流。然善游者卻能與湍流同化而為其水,與山陵同列而為其巖。那么,什么是善游者的“道”呢?莊子托辭于“故”“性”“命”來正顯之。生長于山陵,與之原始地嵌合為一體的隱蔽、本然的關聯(lián),這是“故”;習于水并身水相化,這是“性”;由原始隱匿的關聯(lián)而自然成然,則是“命”。這就是善游者的“道”。但它亦是自然之道或天之道?!拔锛词亲匀唬匀患词翘?。莊子講的物,即是自然,即是天?!鄙朴握哂诩ち麟U崖中自如放意、身水兩忘,即是善游者以體顯天道,顯水道。這體感是天,是水,亦是自然。

      《中庸》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四書》,楊伯峻今譯,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48頁。此處的與天地參就不僅僅是人與外物的同化,而是并立天地、齊納萬物的大化。這就是“心齋。”《莊子·人世間》中,顏回問孔子何為“心齋?”孔子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于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雹邰撷幄?《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145、22、155、155、256、145頁。莊子用“虛”來意會“心”與“道”。以“虛”說“道”,春秋時期的管仲早有述見:“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虛者,萬物之始也?!摚匾?。”③古人回互其辭謎一般地飾說“道”,為什么呢?首先什么是“虛”呢?房玄齡注虛者為無形。什么又是“素”?《周易》八卦中有一個赍卦?!缎蜇詡鳌纷ⅲ骸瓣逭唢椧病!雹?金景芳、呂紹剛:《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17、623頁。赍本意指是色彩絢爛。然而,至上九之爻卻成白赍,即《雜卦傳》所謂的“赍,無色也?!雹菡^“赍象窮白,貴乎反本。” 劉勰:《文心雕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5頁。絢爛至極則返歸本色,即無色無彩的純素之白。因此,虛極則是素極,即是白光。所以莊子說:“虛室生白。”⑦“心”空無、純粹、素極,則生虛白靈光、內照周身融融而有通透之感。這亦是道。它是最高階次的“道”:身不受形拘、與萬物同體的至高的道境。從輪扁制輪之道至善游者之道再至虛無之境的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道”并不是一個有著界義明確的概念,而是對靈通可變的體感的統(tǒng)指。所以,畢來德說“在莊子筆下,‘道這個詞還不曾表示一種已經(jīng)定形的概念,更毋庸說一種已經(jīng)神圣化的概念了。” 畢來德:《莊子四講》,宋剛譯,中華書局,2009年,第28頁。當說到輪扁制輪時,“道”是匠人之手與輪子的符契相參;當說及善游者時,“道”是其身對湍流的默會;當論及“心齋”時,“道”則是體之自性自現(xiàn)?!暗馈备旧暇褪莻€無定形的概念,因為“道”言說的是氣血的感通與生命的階次氣象。

      “心”虛空、純粹,則“道”自現(xiàn)??墒裁从质枪湃怂f的“心”呢?《管子》說:“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顏色,見于膚色。”⑨何以由膚見心的呢?《莊子·應帝王》中神巫季咸相面壹子的故事則是心身相形的優(yōu)越的示證。壹子在連續(xù)的四天里四次調運他內在不同的“氣機”:或示之以“地文”,或以“天壤”,繼之以“太沖”,再繼之以無相。內在的氣機玄之又玄以至“心”無任何氣象顯于面色。所以,心色即膚色,膚隨心而形。而“心”則是內在的一種氤氳,一種虛變,隨身之事而立,是身之境遇的外觀。氤氳縱橫、虛中生變,故《管子》說:“以心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雹馔修o于“心”,其實是一種通會,是對氣運流化生命之性情的類指,是形體隨其境遇而化的性分。如此,古人迂回婉轉力求“道”“心”等之宗義即在于:“道”“心”等概念昭顯的是生命的感性形式或結構。

      繹證至此,可知“道”“心”是對氣血之形體的通變無方之指歸,是對生命自主運化其機樞并原始、直接勾連了一種境域的意會。因此我們說“道”即我們的筋骨、我們的血肉。它與“脈”共理,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穿透的東西”的顯宗。然而,生命的這種內核是什么呢?身、手何以能勾連一個世界作為它的“性”呢?

      三、“內景”:自然主義的體感

      以上對“脈”“道”等原義的考索,揭橥了中國哲學的體感命意。如果作為知識形式的斫輪、游水等是這種“穿透的東西”之遷變,那么,它是什么呢?它與知識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關于“知”,《墨子》中可見多處的論述,比如“知,材也?!钡@里的“知”指的是認識的主觀條件?!顿F義篇》中瞽者辨黑白則是對實踐知識的界說。然而就知識的反思而言,即知識是怎樣產(chǎn)生的,則見于《管子》而非《墨子》。“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是故內聚以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根據(jù)《管子》,言、知的成形必內托于一個界面,這個界面就是“意?!钡覀儫o能為力言說這個“意”,因為這個“意”先于一切的言語與形容。它是言與行的內側,形與容的內義,一切的言與行,形與容不是它的附會,不是它的駢枝,而是它的外顯,它的文辭。同樣,我們亦不能說這個“意”是“心”之功能,或是“心”之意義。相反,它就是“心”本身?!胺残闹蹋猿渥杂?,自生自成,……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也。凡心之形過知失生。……靈氣在心,一來一逝?!雹冖邰堍?《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5、340、54、146、155頁?!耙狻本褪恰靶摹钡撵`,“心”的精,是“心”的氣韻。并且,如果“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②那么,這個“意”就是由“心”所統(tǒng)御的形體的精、氣、神含濡相化的一體之性,氤氳之景。然而,這個“意”有它的真跡嗎?《達生》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玉版: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jié)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身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懾。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③

      醉酒者沒有懷揣死亡的驚恐,亦無清晰認識周圍環(huán)境的意識。乘車亦可,墜車亦罷,他都可以免于骨肉之傷而保全自己。即便失去了有意認知與有意控制,他的“身體”依舊是一個整全的形體,依舊能夠應感外物,同物翻轉而隨性適情。我們正從此中透視到了凝聚形之整體的“意”,它使形體隨境而化,并徑直地導出了形體的每一個動作,以至于每一動作都必須被視作是它的流布、它的興發(fā)、它的“技藝”。然而,我們是否可以說這個“意”是元神,而有意認知是識神,并且識神是元神的功用呢?換言之,元神是形體本性的活動而識神是意識性的、概念性的操作活動?并且這兩種認識類型交替地運作在我們日常的認知活動中?

      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從酒醉者的“身體”保全中區(qū)分出元神與識神這兩種認識類型,而在于這一現(xiàn)象恰是一扇戶牖,通過它我們“望見”了形體自有它精氣神相合相化的“意”之樞機。而元神與識神的“分層”顯豁出的“意”是一個方寸有度,級層有序的通變、協(xié)和系統(tǒng)。形體的動作,或對環(huán)境的意會都是它的氣度,它的理知。不能為“意”所意會的,亦是不可知、不可為的?!鞍l(fā)于名聲,凝于體色,此其可諭者也;不發(fā)于名聲,不凝于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④所以,這個“意”是知識的托架,知識的酵母??墒?,這個“意”究竟是什么呢?它既可為言,亦可為行,更可為一種抽象?!八贾贾?,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雹菰诖?,我們再次相遇古人所謂的精氣。何為精氣?這里的“氣”之所指并非是自然界中的物質性的氣體或呼吸之氣,而是心神的真元之氣,它來自“一來一逝”的血流之中的水谷之氣與形體之元氣的純養(yǎng),是純粹的氣之精質。所以《管子》稱它為精氣,亦是真氣?!饵S帝內經(jīng)》對此表述得更為明確:“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雹?《黃帝內經(jīng)》,華文出版社,2010年,第413、273頁。而《孟子》的浩然之氣“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 《孟子》,首翔注,黃山書社,2011年,第60頁。的“直養(yǎng)”,以及《荀子》的“治氣養(yǎng)生”的“治氣”都是對這一內在精之氣象的符契。如果“精也者,氣之精者也”,而“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⑧那么,作為概念的“氣”不僅僅是氣血形體自身,它亦指向了這氣血形體,是對形之血流的盛與衰、強與弱的再表示,對血流化生之象的再表示。而精氣、真元之氣則是對至純至虛的內在氤氳之景象的再表示。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心齋?!睔庋砑皻庋桓袑б误w之變在下列的描述中可見:

      今乘異產(chǎn)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 《左傳選》,徐中舒編注,中華書局,1963年,第49頁。

      故知,“身”在“氣”中,“氣”是生命的紋理并引發(fā)形體之動。《管子》的“意”是氣動之“意”,是交會天地之氣與形體之元氣運化而成的內韻。我們因這個“意”直連一個世界并“吐納而成身文?!?劉勰:《文心雕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頁。但這個“意”并不是現(xiàn)象學的意義論——意識的統(tǒng)攝,也不是隱喻的結構——喻源的投射,而是精與神的氤氳運化,血與氣的默會相合的自然的生發(fā)。它是自然主義的體覺,是生命自身的感性形式與結構。它是沉默的原知并塑造了一切形式的“知”。我們把這雙側的、自然主義的“意”稱為是內景。內景作為一個概念的使用出于《荀子》:“濁明外景,清明內景?!雹冖邰茛?《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1、1215、20、146、60頁。楊倞注:“景,光色也。濁謂混跡;清謂虛白。”這個概念同樣見于《淮南子》:“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雹诙鴹顐妼染暗淖⑨寘s足顯莊子的影子。古人并不是在內外對立的意義上使用內景的概念,而是把外象視為氣血之體應感萬象的爻變。內外不是相對的兩面,而是由隱至顯的關聯(lián):體之內面為輪扁“口不能言”的“意”,或說“道”,而它的外觀即是手應輪的“不徐不疾”之感;是隱于內的“故”“性”“命”而顯于表的身水通化;是顏淵不能、但擺渡之人操舟若神之體性等。這“口不能言”的“數(shù)”,這隱隨的“故、性、命”,這操舟若神的“神”,就是內景。數(shù)習斫輪、游水、操擺以隨化物之性就是導引形之氣血的變化,導引精、氣、神之運化,以至最終綱紀“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的一種神契,一種韻勢,或說是內景。換言之,內景就是某一“定意”、某一“心符?!薄岸ㄒ狻薄靶姆庇凇爸小辈⑶倥庞锌梢姷男误w的動作,才有可聞的形體的語言。身是內景之變的、作為外象的動作、姿態(tài)而顯現(xiàn),身體是動作的約束勾連。結括一言,身是體感,是知、行的體一。

      至此,我們說內景是導引。它不僅僅是一種指向,它更是一種穿透——直連、通達的穿透。它或是斫輪之“數(shù)”故手能會意;它或是擺渡之“能”而人、舟、水如筋骨相連;它或是解牛之“技”而“神遇不以目視”③的指引,等等。然而,它更能是《管子》所謂的考觀身內而知其象的內視之“道?!钡廊颂镎\陽于他自身的性命雙修中的體證可以資輔證。“澄心定意,于無念中自可臻入道境。其時周身光明,虛白亮耀,內外照徹,浩渺無際。一切思慮念想均悉銷溶,萬事萬物歸于無形無象之中。獨有一性靈光,不知所以,瞬息之間,脫化周身。一身俱化,而為光氣,只見光即為身,身亦為光。此時周身與大化合為一體,自性靈覺成為主人矣。” 田誠陽:《丹道內景談(之一)》,《中國道教》1996年第2期。精、氣、神之純化至極即直接流化為太虛至白、性光照放的大清明之景象。體道之人已無形骸之束而與大化齊并,正應“君親六合,以考身內,以此知象,乃知行情”⑤之義,亦是《莊子》“六合為巨,未離其內”⑥的天地、萬物皆備于一身的具身思想。

      從手的斫輪到手臂的操舵,從身與水的通化到體性與道性的神契,古人細膩的描述皆為托舉天、地、人應內景而感通隨化的體性的形式,盡顯知識因內而符外者的感性的結構。言語、行為都是內景的情發(fā)與引動。內景是知識的隱辭,知識是內景的外觀。所以,內景是雙側的面象,它的外面象是一個舞蹈動作、一個概念、一個語詞等等,而里面象是“意”的運化與成定。反過來說,語詞、動作、概念等形態(tài)的知識從來都不是單獨的屬性、孤零的片段,它們也不是關于體內生理或心理變化的知識,而是內景的外觀。換言之,它們亦是導引或指引,即導引內在氣象的初化、順化并繼化,直至“意歸義定”,即內景追新。而內景的遷變與確立就是新知識的習得。

      古人之制“道”“心”“氣”等概念,非為自然現(xiàn)象之對象的概念化,亦非為物之“意象”之抽象,而是古人以耳目鼻口之形氣連天,以五臟精血之神貌接地的性情合數(shù)。它們既是內景的靈變,又是對這種靈變的再表示,就如同“脈”既言說生命本身,又是對生命的再表示。所以,“脈”既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也不是實體屬性的概念,而是生命的真相以及對這真相的指引。我們也是在同樣的意義上來理解古人所謂的“道”“心”等概念?!氨居髡f”在破除概念論還原中國哲學的具身性氣質上邁出了可貴的探索之步。筆者正是在反思“本喻”的基礎上由蘗萌芽自然主義的體覺說,以期鉤沉源遠流長的中國體感哲學。

      作者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無 語

      猜你喜歡
      自然主義內景體感
      印象·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體感交互技術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
      人體體感感知機械手設計與實現(xiàn)
      電子制作(2019年13期)2020-01-14 03:15:20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The New Normal", Beijing, China, 2017
      世界建筑(2017年12期)2018-01-04 08:50:55
      非觸控式的體感機械臂交互控制系統(tǒng)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13期)2017-12-15 09:00:05
      女裝設計中的自然主義元素滲透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30:03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11:25
      淺談金東仁文學作品中的自然主義
      體感語境下的交互行為設計
      電線桿住宅,蘭卡威,馬來西亞
      世界建筑(2011年11期)2011-07-31 00:36:42
      工布江达县| 彝良县| 二连浩特市| 吉水县| 宕昌县| 涟源市| 韶关市| 清水河县| 马龙县| 无棣县| 新民市| 工布江达县| 麻江县| 滨海县| 兰州市| 寿光市| 连平县| 娱乐| 微山县| 湟源县| 高阳县| 安福县| 定州市| 海阳市| 黑龙江省| 三台县| 邯郸县| 彭泽县| 稻城县| 建始县| 麟游县| 唐海县| 达孜县| 子长县| 图木舒克市| 盐亭县| 耿马| 静海县| 固安县| 博湖县|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