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芹
摘要:本文就文物科學保護方法進行了研究,對文物保護科學的實質、方法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說明,以期能為類似工作的進行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文物科學保護;實質;方法;準繩
文物保護是一門新興的文理交叉并重的綜合性學科,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對文物進行保護時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種選擇,這就需要對文物保護準繩有深入的理解。文物屬于歷史長時間沉積下來的物質遺產(chǎn),是承載著人類深厚歷史文化的積淀,因此,對文物做好保護十分重要。本文就文物科學保護方法進行了研究,以期能為類似工作的進行提供參考借鑒。
一、文物保護科學的實質
文物屬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產(chǎn)物,從物質的角度來講,文物由諸多材料構成,所以文物屬于物質范疇。所有物質都在內部都進行著永不停止地運動,期間外因又會起作用,物質本身就會出現(xiàn)各種性質上的變化,物質原本的結構和性能也會發(fā)生改變,物質材料會逐漸老化、出現(xiàn)變質甚至發(fā)生毀滅,文物也包括其中。換句話說,文物保護學就是對破壞文物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從而在保護文物的技術方面制定更科學合理的標準。
二、文物保護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文物保護工作的側重點單單放在了經(jīng)驗總結和技術修復上面,沒有詳細地對學科基礎理論進行研究,所以這一做法在本學科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阻礙的作用?,F(xiàn)階段的專家學者大都認為文物保護科學這一概念里,“保護”這個詞具有著雙重含義:首先,要對環(huán)境進行嚴格控制,這樣就可以把因為環(huán)境因素而引發(fā)的文物材料老化變質現(xiàn)象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其次,就文物自身材質來說,要采取一些人為手段,使文物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再次,如果采用了上述方法都沒有效果時,為了防止文物繼續(xù)老化變質,就很有必要對文物來進行修復處理,重新使其組成材料恢復穩(wěn)定狀態(tài)。所以,文物保護學不僅是科學,更是技術,它有著獨特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1.文物保存環(huán)境研究首先要對一點進行明確,文物保護學中的環(huán)境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環(huán)境是不一樣的,一切可以對文物產(chǎn)生影響的外界因素,都可以歸納到文物保存環(huán)境的研究范圍里。文物保存環(huán)境研究的任務是對各種途徑,方式、規(guī)律展開研究,這樣有利于合理措施的制定實施,把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降到最小值。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文物保護學所講的環(huán)境包括了一個很大的范圍,我們通常所說的環(huán)境只是屬于其中的一小部分。
2.文物材料的研究表明外界環(huán)境因素給文物材料老化變質只能算提供了部分條件,文物能不能長期被保存下來,構成文物的材料性質才是關鍵點。對文物材料進行研究,就是要應用物理領域、化學領域、生物領域的研究方法來對文物材料的組成成分、性質進行研究,這樣可以清楚地了解材料的老化過程,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止老化的措施,給文物的科學保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文物修復技術研究工作,涵蓋了兩個方面:第一是指針對出土時已經(jīng)破碎不堪的文物,為了將其進行利用而完成的修復工作,又叫作修整復原;第二是指為了對文物進行保護開展的修復,如果文物材料呈現(xiàn)極快的老化速度、并且程度也很嚴重時,再不對其實施修復措施,便可能無法保存甚至毀滅,此時就一定要實施修復措施來對文物存在的時間進行延長,修復的最終目的就是使文物更長時間地、更好地保存下來。
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準繩
在當前的文物保護領域,針對文物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論戰(zhàn)一直存在,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性協(xié)議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世界各國一致認同這樣的準繩:對文物所進行的一切保護與修復都要用完善的理論研究材料作為基礎,不要對文物材料在結構與裝飾上進行改造。我國通過長期的實踐工作,將這一點總結歸納成“不改變文物原狀”準繩??脊艑W家進行工作時常常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特殊的一段歷史時期里,不能夠將文物包含的全部信息揭示出來。為了利于后人繼續(xù)進行研究,一定要確保文物物質實體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這就決定對文物所做的保護措施,一定不要使文物原本的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文物保護工作中這是一條基本準繩。
四、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的準繩
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主要指從文物被發(fā)現(xiàn)出土,一直到送到實驗室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對文物進行的搶救性或者是臨時性的保護。文物被埋在地下的時候,和所處的環(huán)境會逐漸構架成穩(wěn)定的一種狀態(tài)。只要進入平衡狀態(tài),文物材料的變化速率會放緩直到停止。人們把文物發(fā)掘出來的一剎那,文物重新進入到新的環(huán)境里,它與先前地下環(huán)境之間構成的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一定程度上會遭受來自物理、化學及生物方面的嚴重破壞,有可能受到致命的傷害。
和實驗室比較起來,考古現(xiàn)場沒有完善的試劑藥品,也沒有高科技的儀器材料,許多條件不夠完善,所以現(xiàn)場保護工作都只是暫時性的,很多時候進了實驗室還需要對這些措施進行去除。所以,考古現(xiàn)場針對文物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和材料,一定不要給實驗室后續(xù)進行的處理和考古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在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當中這是總準繩,與實驗室文物保護準繩相比較這也是最明顯的區(qū)別。
五、選擇文物保護材料的準繩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這也就決定文物保護材料必須擁有特殊的功能,和其他的保護材料相比要具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對文物保護材料進行選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改變外觀的準繩。文物防水劑、封護劑等一些用在表面的材料都要受這個特點制約。因為顏色在文物所承載的信息里是重要的一項,如果把有色材料加到文物上,材料顏色和文物原來的表面顏色會發(fā)生疊加作用,致使文物顏色發(fā)生變化,這樣做就和“不改變原狀”的基木準繩相互矛盾。
2.長期耐久性的準繩。文物保護的宗旨就是把文物的壽命盡可能地延長下去,這決定了保護材料必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xù)具有保護功能。如果保護材料有著很快的老化速度,對文物進行再次處理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防護材料老化失效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文物帶來損傷。文物保護材料同樣受客觀規(guī)律的影響,會有老化變質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所以,進行保護材料的選擇時,要選擇具有優(yōu)良性能、老化周期時間長的材料。同時,保護材料一旦老化后,所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對文物要不會產(chǎn)生破壞,在文物保護材料選擇方面以上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3.性能最佳的準繩。之所以進行文物保護材料的選擇,就是為了可以將文物某一方面原有的性能進行最大限度的改變。所以,文物保護材料一定要具有獨特的功能特性,也要具有最優(yōu)秀的性能。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文物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文物的重要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隨之文物保護也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與重視。文物保護并非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手段,而是一門文理科交叉并重的科學。本文就文物科學保護方法進行了研究,相信對有關方面的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宏.論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03)
[2]郭宏.論“不改變原狀準繩”的本質意義――兼論文物保護科學的文理交叉性[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