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
最近收到一封一個高三男生的讀者來信,寫得很好,不忍刪除片語只言,全文引用如下:
前幾天看了新聞,一些有本事的領(lǐng)導和高校老師勾結(jié),找貧困大學生給他們的孩子代考,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xiàn)代考都給予放行。好氣憤又好悲哀,讀這么多年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那個高校的老師組織代考有三年了,不知道讓領(lǐng)導的孩子過了多少?
這則新聞讓我如鯁在喉,老師、同學都覺得我想太多了,不該想這些事兒,好好讀書就是。
高一高二我一直就沒好好學習,由進班第一滑到二十幾名,高三想專心學習,暑假放一星期的假,坐在桌子前,資料拿出來擺好,心中卻根本靜不下來,看數(shù)學或者英語堅持不了十分鐘就走神了。每天晚上記日記,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第二天起床后還是學不進去。本希望能去上海外國語大學學英語,但現(xiàn)在分數(shù)差這么多,強迫自己都學不進去,自己都對自己好失望。
我是一個內(nèi)向的男生,別人說我?guī)拙渚透械胶茈y受,也不知道怎么和別人相處,總無意惹得別人不開心,每次想改變自己的努力總是失敗,老是在拖大家后腿。強忍淚水實在是一種難受的感覺,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我是不是沒救了?讀初中想快點讀高中,逃離初中,讀高中又想快點讀大學,不知道大學之后我還有哪兒可躲。
世上有樂觀這味藥嗎?如果可以我想要半份,讓我白天樂觀夜晚悲傷。
這封信讓我想起了差不多三十年前《中國青年報》刊登的“潘曉來信”——《人生的路啊,為何越走越窄?》以及《為何寒門再難出貴子?》,也讓我想起了前些年關(guān)于中國頂尖高校錄取黑幕的報道。看來這位男同學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他因看了代考的報道而無法釋懷,靜不下心來學習,總想著逃避現(xiàn)實,甚至進入了一個白天狀態(tài)游離夜晚悔恨無比的惡性循環(huán)。一顆年輕的心,為何暮氣至此?
如何看待社會負面信息
自夸一點兒說,我也是一名“鳳凰男”,從小家境貧寒,通過刻苦求學,終于考上名校,留在南開工作,成功躋身到房奴和負翁的行列,過上了并不想過但又別無他途的生活。所以一方面我特別理解這位男生的心聲,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一蹶不振。
正確的看待問題是解決心理問題的基本前提。羅曼·羅蘭說過:“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蔽覀兛傉f一個人如何如何熱愛生活,衡量的標準正是應(yīng)該看他如何面對糾結(jié)、失意、不安、挫折、苦痛、不公等讓人不那么舒服的生活事件和內(nèi)心起伏,而不是看他在稱心如意時的歡呼雀躍。學會正確地看待一些社會負面信息,是學會熱愛生活的重要前提。比如“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說的是底線,也只是從法律的、倫理的角度而言才成立。有的人生在大富大貴之家,有的人出生時家徒四壁,后者終其一生奮斗,到死也不一定能擁有前者出生時就擁有的財富。有的人生來貌美如花,有的人天生慘不忍睹。有的人長命百歲,有的人襁褓夭折,這可憐的孩子找誰說理去?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奮斗和愛美的權(quán)利,如此才是真正的失敗和不公。高考舞弊畢竟只是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并不能阻止真正的精英出類拔萃。而且,現(xiàn)在大學的錄取大多采用網(wǎng)絡(luò)手段,隨著錄取制度的完善和透明,暗箱操作會越來越?jīng)]空間。我更相信,對于這些代考的學生,一旦東窗事發(fā),必然會面臨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懲罰,就算他爸是李剛也救不了他,是所謂“大道不行行而不遠”。我曾經(jīng)做過輔導員工作,當年就有一位內(nèi)蒙的保送生被開除了,壓根兒也沒讓她來報到,原因嘛,你懂的。
堅強是最有力的武器
對于像這樣的年輕人,我最想說的幾個字就是“要堅強”!一則關(guān)于高考的負面報道居然能夠讓你數(shù)十天“心靜不下來”,讓你心生“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的疑問,我只能說你還是太脆弱了,太容易被周圍的世界所困擾。而且,要知道你是一個男生!什么是堅強?堅強就是你的“三觀”不會那么容易風吹草動、左右搖擺!當然,這種堅強需要一個養(yǎng)成的過程。你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不想再強忍淚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因為你畢竟還只是男生。就算長成男人,“哭吧哭吧”也“不是罪”。痛哭也不一定是脆弱,強忍也不一定是堅強。真正的堅強是內(nèi)心的倔強、不妥協(xié),是意志的不屈服,是百折不撓的堅持,是一如既往地付出。無論我多么理解和同情這樣的淚水,但我總還是要說,汗水還是要比淚水更值得人尊敬,也更能給你帶來收獲和尊嚴。
主觀和客觀是世界的二分,所以,對應(yīng)著,自由和必然就是哲學的兩大命題。發(fā)現(xiàn)沒有,那些牛人都是不信邪的人,都是相信主觀能夠吞噬客觀的人,通俗地說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個男生的理想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這是個不錯的理想,我很希望他能夠如愿以償夢想成真。據(jù)悉上海同聲傳譯報酬不菲,而真正能達此境界的英語工作者鳳毛麟角。何故?牛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有點風吹草動就繳械投降的,也不是看見社會不公就質(zhì)疑自己選擇的,他們的做法大多是“老子就是要證明給你看”“老子就是要以實際行動擊碎這種卑鄙齷齪的可恥行徑”。誰才會是社會的脊梁?只能是那些真心堅強、真抓實干、真才實學、真金不怕火煉的人!這才是真正的真金白銀!
立刻行動決不坐以待斃
相比看問題不正確和意志脆弱,我更擔心一個更加實際也更容易讓他滑入深淵的問題:他已被一種消極的情緒所束縛,無法從中自拔。從男生的信中得知,他曾經(jīng)是第一名。然而成績每況愈下,現(xiàn)在已經(jīng)感覺理想的大學遙不可及了。我甚至懷疑他現(xiàn)在的消沉和悲觀不僅僅是被代考事件激發(fā)的偶然結(jié)果,而是演化成了某種成績下滑的解脫——歸因理論認為人總喜歡把成績算在主觀的頭上,而把問題算在客觀的頭上。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fā)生:沉溺于悲傷之中,通過舔舐傷口來慰藉自我,在傷痕的麻醉中,悲傷終于膨脹成了放棄的理由。這樣的話就太可悲了。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經(jīng)典的自我管理的小冊子,核心思想也很簡單:面對困境,立刻行動絕對好于坐以待斃。對于類似這個男生的情況,我開出的行動方案如下:
1. 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來,不再糾纏于“代考”等社會不公的問題。如果做不到,請看“正確看待”和“學會堅強”兩段。
2. 以積極的事件來激勵自己,如失敗一樣,成功也是一個“連鎖反應(yīng)”。為什么總要拿那些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韓寒說中國人痛恨不公平,不是因為痛恨不公本身,而是痛恨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我相信,如果真正痛恨“代考”的不公平,認識到“代考”是一個錯誤,也不會如此輾轉(zhuǎn)反側(cè)。他愛犯錯讓他犯去,我要做的只是越來越好。
3. 堅持奮斗,眼光長遠。毛澤東詩云“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強調(diào)了長期奮斗的重要性。對付不公最好的辦法是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被“代考”擾亂得心神不寧。因不公而放棄了努力,恐怕才是最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