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傅惟光
[摘 要]兩漢時期的北方夫余國,接受玄菟郡管轄,立國六百余年,在松嫩平原上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北方草原青銅文化。
[關鍵詞]北夷橐離;穢貃兩族;夫余立國;松嫩平原青銅文化
[中圖分類號]K2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0 — 0066 — 03
夫余國是漢代由我國東北穢、貃兩族建立的北方第一個地方民族政權。夫余臣屬于漢朝,接受玄菟郡管轄,其國殷富,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六百余年。但在史科中,卻很少記載,鮮為人知。自20世紀以來,我國北方松嫩平原,發(fā)現了大量的青銅文化遺存。特別是,黑龍江省的西部地區(qū),青銅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在考古發(fā)現中不斷地了解和認識了豐富多彩的北方民族中的夫余文化,續(xù)寫了夫余的歷史,并不斷深入地了解了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古夫余,出現了可觀的研究成果。中國學者論夫余,外國學者也對夫余進行研究,更多的是原夫余屬地,現遼、吉、黑的學者對夫余的研究有許多顯著的成果,填補了不少關于夫余研究中的空白。嫩江流域是草原民族成長的搖籃,集中地發(fā)現了較多的青銅和早期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從文化面貌和地理位置及相對的歷史年限,使我們逐步認知了夫余,并不斷發(fā)現了夫余的存在,并著力追溯夫余的歷史?,F根據自己對夫余學的了解,探討一下有關夫余的一些相關問題。
北夷橐離和穢貃兩族
古代的黑龍江地區(qū)有三大族系,即后來的西部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系:中部的穢貃(索離—夫余—豆莫婁)系,又稱之為古亞細亞系;東部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即后來的通古斯各族。黑龍江的古代民族長期處于漁獵、游牧的社會經濟狀態(tài),農業(yè)出現較晚。穢、貃為兩個不同的民族,穢族在嫩江中下游及松花江東流段,族名“水”字旁或“禾”字旁,主事漁獵和農業(yè)。貃族為北橐離人,居于嫩江上游一帶,以射獵為主要生產方式,族名以“犬”為偏旁。穢、貃雖為兩個不同民族,但居地相近或為里表,生活習俗又語言相近,所以經常被連稱為穢貃族。北橐離貃人東明南下進入穢地,聯合穢人建立夫余國,又稱穢貃人為夫余。夫余為“穢”之慢讀。夫余立國傳說,東明來自北夷橐離,應在今齊齊哈爾以北的烏裕爾河流域,南渡大水,即嫩江下游與松花江匯流段之嫩江。
夫余立國前,先有北橐離(索離)國,其地下濕的“弱”水,即是蛻變?yōu)閮汝懞拥臑踉柡印1遍译x國當在今訥河、克東、富裕一帶。訥河二克淺墓地、大古堆墓群的青銅文化,應是北橐離的文化遺存。大古堆墓地的原始地貌呈圓柵狀的圓城,后來的夫余也建圓柵。齊齊哈爾附近多遼、金時代的方城,其北的哈拉海、克東蒲與路均為圓城,其城址的時間上限不會晚于夫余立國的時間,古橐離國的地域應在這一帶,即在嫩江上游、烏裕爾河求之。
嫩江上游訥河一帶,歷來為打牲部游弋地,稱索倫地、布特哈等,都是打牲地。索倫即是打牲部落,索倫、索離、橐離。意義相同并一直延用至清代。
那河、掩虒水、弱水
嫩江是發(fā)源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流經松嫩平原的一條較大的江河,古稱那水、捺水、難水、腦溫江、嫩江,轉為蒙古語“碧綠”之意。嫩江流域,地勢平坦,水草肥美,是人類宜居之地,是我國北方民族成長的搖籃,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代先民在這里生息,創(chuàng)造了史前的草原文化。著名的昂昂溪文化就是誕生在這里,也稱為“水邊文化”是穢貃文化的源頭。
東明立國傳說,南渡掩虒水,意為大水,所渡之水即是嫩江下游,嫩江與松花江匯流處。東明出北橐離國在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流域,現齊齊哈爾東北境。情況緊急,必選捷徑和最佳路線,遠逃松花江或拉林河,短時間無法逃脫,越拉林河,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三條大水阻隔,恐難成就大事。只有直線于嫩江松花江匯合處,現肇源白金寶之地直渡嫩江,可達吉林白城、大安之穢地,才能大功告成。白金寶豐富的青銅文化遺存,是當時夫余文化的一個中心。東明南逃絕非孤家寡人,不僅蓄謀已久,嫩江兩岸各有接應才能一舉成功。夫余王城之所在,也應在南渡對岸指日可達之所,不會再轉逃他地建王城,拖延時間,為追兵留有戰(zhàn)機。
掩虒水有釋為大水。嫩江與松花江匯流處水勢寬廣,可謂大水。這一段嫩江的歷史名稱又為“鴨子河”。滿語稱餃子、鴨子為“扁食”,語音與“掩虒”略同??赡苷f的是同一條江。掩虒水即為鴨子河,北橐離國當在烏裕爾河流域。烏裕爾河是嫩江水系的一條內陸河,發(fā)源于小興安嶺西坡山前臺地的濕地中,形成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5萬年前的第四紀全新世。因受晚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松嫩凹陷大湖盆繼續(xù)沉降的吸引和嫩江河道向西移動的影響,河道逐漸由富裕縣城,折向南流,注入湖盆而與塔哈河分離,成為獨立于嫩江水系的一條內流河。烏裕爾河全長576公里,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流經北安、克東、克山、依安、富裕、林甸、齊齊哈爾等市縣。
烏裕爾,又有蒲與、忽蘭葉、呼雨里、符婁、鳧臾、不與之古稱。由于烏裕爾河中下游地勢低洼,泡沼遍布,葦草叢生,水生、濕地植物廣泛分布,浮游生物、水棲昆蟲、魚、蛙大量繁殖,成為禽鳥繁衍生存的天然場地。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也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從遙遠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老先民就開始了漁獵生活。新石器時代出現了漁獵經濟的繁盛時期,著名的昂昂溪文化,相當密集的分布于嫩江水系和烏裕爾河流域。大約在距今三千年左右,這里又出現了北方青銅文化的繁盛時期,文化遺存有著廣泛的分布,著名地點有訥河二克淺、依安烏裕爾河大橋、富裕小登科、林甸牛尾巴崗、杜爾伯特官地、泰來平洋、富拉爾基老龍頭、肇源白金寶等地的青銅文化遺存。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活躍在這一地區(qū)的穢貃人,創(chuàng)建了北夷橐離國和接受漢王朝管轄的夫余國北方民族政權。
夫余和松嫩平源的草原青銅文化
夫余的名稱在西漢時期已見于記載,也稱“鳧臾,東方國名,即夫余也”。夫余又有符婁、不與,均為夫余之古稱。夫余為穢貃之一支或后裔,東明南下聯合穢人建國始有夫余,屬穢貃一夫余系統。烏裕爾即夫余二字之合音,穢之慢讀,以后金代的蒲峪、烏裕爾,均語源于夫余?!吨袊鴼v史地圖集》指出“北夫余地似在今齊齊哈爾以北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流域”。東明是北夫余橐離人,也稱“北夷橐離”?!逗邶埥糯喪贰分赋觥捌渲械谋敝У搅诵∨d安嶺以南的松嫩平原一帶”?!凹丛诖笈d安嶺到嫩江以東求之”?!坝骤b于東明南渡后建立了夫余政權,知其地必在夫余中心的地方,故以地理言之,當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一帶”。研究方向基本趨于一致,北夫余當在齊齊哈爾以東的烏裕爾河流域。烏裕爾河的名稱源于夫余,現仍有富裕、扶余的地名保存至今。嫩江和烏裕爾河流域、松嫩平原普遍存在的草原青銅文化,應是夫余文化遺存。這一時期青銅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精湛的制陶工藝中,以陶鬲、陶豆和紅衣陶為主要標志。黃褐陶普遍帶有梳齒幾何篦紋、錯對三角紋、仿動物紋。后期更有素面磨光和仿皮囊壺,紅衣陶明顯增加了數量。青銅器均為工具和裝飾品、馬具,還有銅鏃和銅鏃石范。依安和拜泉交界處,還發(fā)現了相當于戰(zhàn)國時期的曲刃青銅短劍。鐵器開始出現小鐵刀和鐵劍。鐵劍有銅劍格鐵劍,后期劍的長度有所發(fā)展,并出現長柄鐵劍,夫余文化已經向鐵器時代邁進。吉林榆樹大坡遺址,發(fā)現了金器裝飾品。青銅牌飾的出現,顯示了文化的轉型和族屬的變化。魏晉至唐,東胡接替了夫余,青銅文化由鮮卑、室韋繼續(xù)了北方草原民族的青銅文化。由于鮮卑、室韋在成長中的遷徙,北方青銅文化擴展成為東西橫向發(fā)展,傳播范圍更包括歐亞大陸的草原、沙漠地帶。
夫余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
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一直延續(xù)著一體多元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共同發(fā)展中,又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呈現著多元的特征。
夫余來源于鳥圖騰崇拜的民族部落,東明出世的神話傳說,同中原帝王出世的傳說同出一轍,或雷同或翻版,像是同一個故事。夫余文化與殷商關系密切?!笆筹嬞薅梗瑫菥粝淳?,揖讓升降。以臘月祭天,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時斷刑獄,解囚徒”?!坝熊娛乱嗉捞?,殺牛觀蹄以占吉兇,蹄解者為兇,合者為吉”?!霸趪律邪祝撞即篑?、袍、袴、履革鞜”。祭天和厚葬,殺人殯葬,多者數百,均與殷同。在泰來縣平洋磚廠的一處墓葬中,殉人達94人。
夫余與漢魏保持了經常的朝貢關系,夫余是漢朝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管轄下的一個奴隸制的地方政權,歸玄菟郡管轄,夫余王死,嗣王到玄菟郡領取玉匣以葬(里面鑲嵌玉飾的棺),享有諸侯王的葬禮。食用俎豆、揖讓升降等生活習俗與漢族接近。
夫余國有君王,種五谷、養(yǎng)生畜,有名馬,以金銀為飾。以圓柵為城,出現了早期城郭,圓柵似獄。夫余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農業(yè)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捌鋰蟾?,人中滋盛”。當時的夫余人口有八萬戶,奴隸不計算在內,大約也有四十萬人口之眾。夫余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北方民族政權,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偉大的一員。
松嫩平原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時期劃分
松嫩平原形成于第四紀的白堊紀,在距今七千年前,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豐富,以闊葉林為主,與現在的我國中原地區(qū)和歐洲相似。由于氣侯溫濕,江河遍布,早期的人類活動比較廣泛。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的文化遺存比較豐富。以昂昂溪為代表的細石器文化在嫩江中下游分布十分密集。經碳14測定,昂昂溪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相對年代,其上限為距今七千年左右,下限距今五千年上下。昂昂溪文化雖然誕生于北方草原地區(qū),但又與華北細石器文化有密切聯系。然而并不止于此,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橫向發(fā)展,遍及歐亞大陸。這方面的問題過去,曾有從不同的出發(fā)點探討過。昂昂溪文化不失為我國北方草原文化的基石,在松嫩平原的歷史文化中,應該是個源頭。所以我們在研究夫余文化的時侯,提出夫余文化源于昂昂溪文化。
夫余文化屬于青銅時代的北方草原文化。松嫩平原的青銅文化上限約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下限進入了早期鐵器時代,大約止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青銅時代,甚至鐵器時代的遺存中,也發(fā)現有壓制石制品,但只是延用并不具代表文化的類型。
松嫩平原早期的青銅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嫩江流域,但也有早晚的區(qū)別。依安烏裕爾河遺址,有玉器和石鏃,時間應該較早,同昂昂溪細石器有明顯的聯系,遺存中沒有發(fā)現銅器。
白金寶文化被認為是夫余文化的代表,距今三千年左右。白金寶文化陶器豐富,通體裝飾較復雜的紋飾,應是夫余中期的遺存,僅限于嫩江下游,泰康李家崗的陶器同白金寶是一致的。較白金寶稍早的遺存中出現過,骨刀梗石刃,雙聯或三聯玉璧,泰康和泰來的這種文化遺存、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穢貃人的典型文化遺存。北橐離早期文化,有銅泡和銅絲圈等飾品,陶器以黃褐為主,陶器紋飾為梳齒紋、篦點紋、幾何動物紋、錯對三角紋,開始出現紅衣陶。夫余文化晚期陶器,素面磨光,多無紋飾,并出現紅衣陶鴨形壺。鴨形壺素面磨光遍施紅衣無紋飾。鴨形壺有紋飾的,僅見于泰來平洋和榆樹大坡。鴨形壺除松嫩平原外,還見于海拉爾,目前為止鴨形壺的出現較少,加起來共有六件。鴨形壺似乎與鳥圖騰有關,疑是一件禮器。鴨形壺這種器形,已出現于早期鐵器時代的遺存中。早期鴨形壺重心偏高,晚期重心下移。銅泡在頭骨的眼窩處,是葬俗中的覆面。
松嫩平原的青銅文化遺存中,青銅牌飾構成一種文化特色,青銅牌飾澆鑄、透雕,動物紋多鹿、馬、虎、羊等。除單獨飾件外,多為帶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胡帶鉤”或“鮮卑部落帶”。這種文化類型,也是橫向發(fā)展,歐亞大陸草原地帶均有發(fā)現。過去曾有過“斯基泰文化”的說法。齊齊哈爾所處嫩江下游青銅文化遺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立馬青銅牌飾”、一對虎和瑞獸相斗的青銅牌飾。“立馬青銅牌飾”前蘇聯和我國內蒙甘珠爾花,各出過殘件,一件方向相同,一件方向相反,應是成對使用?!盎⒑腿皤F相斗”,遼寧西豐西岔溝也出了完全相同的只是其中一件,而不是一對。當時定名為“虎鷹相斗”牌飾。我們重新定名為“虎和瑞獸相斗”牌飾。過去誤以為同虎嘶咬的是“鷹”,將作為裝飾的圓渦點紋飾,看成了翅膀,誤以為鷹。這就是我們尋找多年的“瑞獸”,只見傳說,不知這就是“瑞獸”的形象。這是唯一的一件,成對使用有帶鉤的“郭落帶”,或叫“袞帶鉤”。文化是互相影響,互相融合的,游牧民族不斷遷徙,至于馬背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活動地域相當廣泛,世界范圍的草原沙漠地帶,形成了相似文化的廣泛存在,并在歐亞大陸橫向發(fā)展。不只限于夫余地域,在民族遷徙、游動中,相同的文化不斷出現。東起西伯利亞,西到里海,青銅文化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沙漠地帶,顯示了相同的文化特征。處于松嫩平原中間地帶的夫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并且集中的體現了,歷史上這一時期青銅文化十分發(fā)達的特征。松嫩平原的青銅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占有重要地位,典型器物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青銅文化的特色,在文化傳播中占有主導地位;同時也說明夫余處于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繁盛和發(fā)達的先進時期。
從昂昂溪文化的源頭,到夫余文化的晚期,陶器始終為手制。早期夫余文化的陶器以幾何動物紋為主,中期飾以復雜的通體幾何紋飾,晚期多為素面壓光和紅衣陶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主要特征。
夫余立國前的北橐離國和王城
北夷橐離,是東北古代大族,衍生出夫余國。夫余立國前,即有北橐離國。夫余立國傳說中,東漢王充的《論衡·吉驗篇》“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所言,北夷橐離已有國王,所以有北夷橐離國存在。東明從北夷橐離國出逃,南渡掩虒水,建夫余國。明確了以掩虒水為限。夫余在南,北夷橐離國在掩虒水北境。掩虒水為嫩江與松花江匯流段,北夷橐離當在嫩江上游,今齊齊哈爾之北境求之。
《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指出“符婁、鳧臾,還有不與均為夫余之古稱。以后金代之蒲峪、烏裕爾,亦當語源夫余?!比绱朔蛴鄧财鹪从诒币拈译x之地,有淵源關系。北有弱水,即為烏裕爾河流城。自20世紀60年代起,烏裕爾河流域和嫩江全境,均有大量青銅文化遺存被發(fā)現。訥河二克淺墓地自1985年以來先后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訥河大古堆墓群,也進行了兩次清理和發(fā)掘。出土文物應是夫余立國前,早期的北方青銅文化遺存。二克淺墓葬,豎穴土坑無葬具,并有疊壓關系,說明有時間早晚的延續(xù)。大古堆墓群集中于高阜之上大面積圓形洼地之西南一側。二克淺墓地以幾何動物紋細泥質黃褐陶為主,紅衣陶很少。大古堆墓地紅衣陶明顯增加,器形不只以球形壺為主,出現了造形變化的多種瓶,并有葫蘆瓶出現,素面壓光,少有紋飾。時間上二克淺墓地應早于大古堆墓群。
北夷橐離,國有君王,亦應有王城。大古堆墓群地貎,地勢較高,呈凹陷圓形。其國圓柵,應為木城。木城無法保存,所以凹陷圓形遺存,有可能是圓城的遺跡。大古堆位于嫩江以東,烏裕爾河以北,曾是嫩江與烏裕爾河的交匯地帶。因至今沒有發(fā)現有類似王者的顯赫墓葬,所以只能從圓城的跡象尋找王城。并依大古堆出土的豐富而又完整的陶器判斷,大古堆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北夷橐離的王城所在。
東明出世的傳說,將其捐于豬溷,復置于馬欄,不見得就是豬圈、馬廄。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屬諸加。說明諸加仍有城邑,東明有可能被送往豬加、馬加的城邑,因而北夷橐離,還應有下屬的諸城。
關于夫余王城的考定,已漸明晰,前期王城當在吉林農安一帶,后期王城可能在今扶余地。
夫余國與漢王朝的關系
夫余國有君王,為玄菟郡所轄,是漢朝的一個屬國。有統治國家的國家機器,還有監(jiān)獄、城柵、軍隊。統治階級內部有一套區(qū)別尊卑、下下的禮儀和服飾制度?!皶咀屩畠x有似中國”,說明夫余國仿效漢朝治理國家。
夫余國經濟發(fā)達,“土宜五谷”,農業(yè)已經成為主體經濟。“其國殷富”,不僅有銅器,并開始有了冶鐵技術,生產力已經很發(fā)達,無疑接受了漢王朝發(fā)達的農業(yè)經濟的影響?!笆筹嫿杂觅薅埂苯浦性?。許多陶器的造形和紋飾,均模仿中原的青銅器。夫余國不僅“遣使奉貢”,而且接受漢天子賜以印授金彩,王死迎取玉匣,漢王朝“其東出使者”,也到了夫余,說明夫余同漢王朝的關系十分密切。由于同漢王朝及中原的密切聯系,促使?jié)h文化源源不斷的流入松嫩平原,促進了夫余經濟、文化的較快發(fā)展。夫余雖遠離玄菟郡千里之外,松嫩平原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草原青銅文化的一個繁盛時代和北方民族的迅速成長時期。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