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萌
[摘 要]拉什迪所作的小說《午夜的孩子》是一部關于歷史、記憶、身份的作品,整部小說塑造了薩利姆這個不夠可靠的敘述者與行為可疑的主人公等角色,并以二十世紀的印度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為讀者呈現(xiàn)出后殖民時期印度社會光怪陸離的現(xiàn)實景象與問題。拉什迪通過為讀者展現(xiàn)主人公坎坷命運與其家族歷史,重新審視了印度民族苦難的磨礪,讓小說具有極其沉重的歷史垂重感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對小說《午夜的孩子》的分析,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解讀其中的后殖民主義思想意蘊。
[關鍵詞]拉什迪 ;《午夜的孩子》;后殖民時期; 印度民族; 思想意蘊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0 — 0126 — 02
引言
薩爾曼·拉什迪被人們譽為當代英國文學領域中最杰出的印度裔英國作家之一,也被文壇稱作“后殖民文學教父”,他習慣于創(chuàng)作后殖民時期關于東西方文化關系的作品。從一方面來說,拉什迪大力反對西方權力話語與文化霸權企圖在后殖民語境中持續(xù)對世界獨立國家加強控制的行徑;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拉什迪也不會去認同世界獨立國家為抗爭西方權力話語而制定的激進的民族主義政策。小說《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后殖民主義作品中的經(jīng)典,曾經(jīng)兩次獲得了英國文壇所頒發(fā)的最高獎項----布克獎?!段缫沟暮⒆印分饕ㄟ^敘述主人公薩利姆與其家族的坎坷遭遇,展現(xiàn)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地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代民主國家所經(jīng)歷的六十余年的社會現(xiàn)實。自1981年這部作品發(fā)表以來,諸多國內(nèi)外文學評論家紛紛以后殖民主義思想角度來全面解讀這部作品。筆者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去解讀這部作品在印度民族道路上的探索。
一、 小說《午夜的孩子》故事梗概
《午夜的孩子》主要由三卷構(gòu)成,一共三十個章節(jié)。故事的開頭,主人公薩利姆在孟買一家酸辣醬工廠中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與光怪陸離的遭遇。在第一卷中,薩利姆詳細地回憶了祖父母與父母的三十多年經(jīng)歷,而這些年也是印度在獨立之前的時光。主人公在這卷的最后出生了,而出生的那一刻,正是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對外宣布印度國家獨立的時刻,在這一時刻誕生的還有濕婆。在凌晨,陸續(xù)有一千零一個嬰兒誕生,這些嬰兒都有著極高的天賦與法力,有些孩子可以隨意轉(zhuǎn)化性別,有些孩子可以隱身,而主人公薩利姆卻能夠深入窺探人們的心靈,進入到別人的夢境之中。出生的時候,薩利姆與濕婆在同一個產(chǎn)房,但是薩利姆在出生之后就被接生婆瑪麗掉包了,也正因如此,使得印度歌女與英國人的私生子---薩利姆進入到孟買富商艾哈邁德的家中,掀開了自己傳奇經(jīng)歷的第一頁。
小說的第二卷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在家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主人公從小就覺得自己的未來不會平凡,并且接下來薩利姆發(fā)現(xiàn)自己能去召集那一批一起出生的孩子進行神交,因此更想要開展“午夜孩子議會”來為印度社會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然而薩利姆的美好夢想?yún)s被現(xiàn)實屢屢打擊,他所作的不但沒有促進印度社會發(fā)展,反而使社會跌宕起伏,動蕩不安,薩利姆所召集的“午夜孩子議會”也因為自己做了鼻子整形手術而最終土崩瓦解。
在小說第三卷中,失去記憶的薩利姆被妹妹送去了戰(zhàn)火紛飛的巴基斯坦戰(zhàn)場上,歷經(jīng)苦難之后,在女巫帕爾瓦迪的全力幫助下重新回到了故鄉(xiāng)印度。然而他慘遭濕婆與甘地夫人的陷害,永遠地失去了生育能力。故事的最后,薩利姆未老先衰,也真正地明白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對印度發(fā)展如同九牛一毛,沒有任何作用。當講述完自己的故事之后,薩利姆變成了一顆炸彈,在孟買升空爆炸,沒有在世間留下一絲塵埃。
二、 小說《午夜的孩子》重構(gòu)的多元后殖民地思想
曾經(jīng)薩義德在《東方學》中指明了西方的二元對立思想直接壓制住東方人群所要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而東方世界在這樣的壓制下,不能選擇走向另一個極端---激進的民族主義。因為薩義德提出,“所謂的東方學的答案,并不是‘西方學”,如果選擇解構(gòu)西方霸權文化思想,卻并不意味著盡情放縱本土的民族主義,而是要重構(gòu)一種文化多元的主義。就像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東方與西方兩者之間的對立狀態(tài)是矛盾而錯誤的,也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深入描述的不同闡釋與趣味之間相互競爭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我們給予它的現(xiàn)實的解釋力越少越好。令人高興的是,在英美以及以英語為母語的一些亞非國家,諸多讀者認為這部作品所強調(diào)的就是所謂的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不是原來設想的那種排外好斗,以本土民族為中心的民族主義。”
《午夜的孩子》中,作者虛構(gòu)出“午夜孩子議會”來表現(xiàn)多元文化的愿望。在1947年8月15日的午夜時分出生的一千零一個孩子擁有著不同的特異功能,甚至被認為是這個國家的希望與曙光。孩子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就像薩利姆曾經(jīng)說過的,“這樣一來,我就莫名其妙地拴在了歷史的腳步上,我的命運與我的祖國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牢不可破?!痹凇拔缫购⒆幼h會”中,這些成員的語言、種族、宗教、性格、背景有著巨大差異,他們象征著剛剛獨立不久的印度,有著多元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主人公薩利姆在使用通靈術的過程中,最先遇到的挑戰(zhàn)就是面對各式各樣的語言---“多種聲音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從馬拉雅拉姆語到那加語,再從清晰純凈的勒克瑙烏爾都語到含糊不清的塔米爾語,可謂是應有盡有?!?/p>
雖然交流過程混亂不堪,但是薩利姆依舊想要將議會建設成為一個民主、和諧、團結(jié)、包容的“人民院”,類似于“英國下議院”的組織機構(gòu)。在這個組織中,沒有任何宗教爭端與種族沖突,他呼吁所有成員都要遵從議會的“目標感和意義感”,這些孩子一同討論著將要發(fā)展的不同道路,例如“資本主義”、“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等。盡管最終并不能達成一致,但是薩利姆卻認識到,眼前這些“談論著不同內(nèi)容的難以理解的多元語言”、“具有不同天賦”的孩子們,從本質(zhì)上而言,是代表著這個包羅豐富內(nèi)容的大千世界。也正是如此,薩利姆覺得“沒有必要將這些孩子一一分開”。同時,議會的包容性也引起了成員之間的矛盾,盡管會議一直在目標不明確的狀態(tài)下開展,但是薩利姆依舊規(guī)劃了“第三條原則”來保持會議的穩(wěn)定性。我們通過小說,看到主人公薩利姆為“午夜孩子議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表明了薩利姆堅決反對殖民主義殘留下來的二元對立思想,并且從另一方面也能夠看出薩利姆內(nèi)心并不支持這個新生的多元化社會內(nèi)部持續(xù)敵對的觀念。
最終,“午夜孩子議會”遭到了國大黨的沉重打擊而土崩瓦解,因為后者從本質(zhì)上來看,是具有專制性、單一性的中央集權政府,根本不可能允許戰(zhàn)后印度社會具有復雜性、多元性的特質(zhì)。領導者英迪拉一味地使用單一語言,推崇單一宗教,試圖用自己的主觀思想來“統(tǒng)一控制”國家。通過小說中拉什迪對薩利姆兒子阿達姆出生時候的描寫,就能夠窺見英迪拉獨裁統(tǒng)治的專制性。在阿達姆出生的時候,正好趕上了英迪拉大肆壓制國家民權,出臺了相關的審查機制,國家武裝部隊時刻處于警戒狀態(tài)。盡管阿達姆長有長長的耳朵,但是卻不會說話,可謂是對當時審查機制的辛辣諷刺;英迪拉頒布的緊急狀態(tài)是對印度社會民主的猛烈踐踏,不但摧毀了“午夜孩子議會”,也直接扼殺了這個新生國家的夢想與未來。作者在故事中深入描寫了英迪拉的破壞舉動,從本質(zhì)上是批判現(xiàn)實社會中專制政權對于戰(zhàn)后多元化印度社會的大規(guī)模傷害。拉什迪認為英迪拉政府漠視多元化語言、宗教文化、種族的態(tài)度,是將集合了主觀性、同一性的思想枷鎖強加在群眾頭上的卑鄙做法。這樣的激進民族主義甚至比西方文化霸權還要危險,等同于親手葬送自己的國家與人民。
三、 小說《 午夜的孩子》中的后殖民混雜性解析
1.小說敘事者文化身份的混雜性
作者在小說中選擇了主人公薩利姆作為故事的直接講述者,并且也表明了其獨特的價值立場與情感態(tài)度。而小說的敘事者薩利姆自身就是一個融合了多種因素的角色。因為出生在孟買貴族家庭的薩利姆并不是純粹的印度人,而是一個混血兒。接生婆在他出生之后,將其與濕婆互換掉包了。薩利姆從小受到三種宗教影響,自己的大腦就像一個收音機一樣,認為周圍是一些大天使們在跟自己講話。
小說中,作者想要展現(xiàn)出印度國家獨立前后三十年的狀況,尤其是描繪受到不同文化影響的社會形態(tài),所以才塑造出這個受到多種因素混雜并具有特異功能的主人公薩利姆。作為小說敘述者的他,自身就是后殖民混雜性的客觀體現(xiàn),他所具有的特異功能能夠使其深入了解當時印度社會中多個層面與文化的發(fā)展狀況,通過他的敘述展現(xiàn)給讀者。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最后的悲慘結(jié)局表現(xiàn)出作者拉什迪對于印度未來發(fā)展狀況的不樂觀態(tài)度。
2.小說題材的混雜性
這部小說作品的來源是復雜的,呈現(xiàn)出多個國家的特色元素,例如宗主國與殖民地的文化是相互滲透的,就像是東西世界文化大拼盤。小說中出現(xiàn)的很多人物名字都源于印度民間神話故事,例如濕婆神就是印度宗教中的毀滅之神,掌管人類的生殖與毀滅,有著創(chuàng)造力與破壞能力。小說中的濕婆同樣象征著邪惡,有著巨大的戰(zhàn)斗力量。而幫助薩利姆的女巫帕爾瓦迪也是傳統(tǒng)神話中的雪山神女,并且又是濕婆神的妻子。另外,這部作品也有著一定阿拉伯文學創(chuàng)作的色彩。在印度午夜時刻出生的一千零一個孩子,數(shù)量上與阿拉伯文學作品《一千零一夜》有著高度的契合,并且兩部作品都具有一個傾聽者?!段缫沟暮⒆印酚峙c小說《鐵皮鼓》有諸多相似的地方,與主人公薩利姆一樣,小說《鐵皮鼓》中的故事敘述者奧斯卡,也同樣身體有殘疾卻具有超能量,而且這部作品中也有一個故事聆聽者,兩部小說的主人公同樣都承擔起國家歷史與政治發(fā)展的責任??偠灾驳纤鞯倪@部作品,是糅合了多種文化類型,多個文學作品的混合物,也是拉什迪混雜身份的合成物。就連作者自己也曾經(jīng)說道,“西方讀者們會將我這部小說作為魔幻小說來閱讀,而南亞的讀者們會認為這是一部純粹的歷史小說作品。”
結(jié)語
《午夜的孩子》是作家拉什迪經(jīng)歷了五年艱難時光創(chuàng)作完成的后殖民經(jīng)典作品。這部小說中,作者深入而全面地剖析了英國在印度社會留下的災難性后果,并探索了文化與身份建構(gòu)的相關問題。不管是在宏觀的敘事手法還是修辭技巧方面,作者都能夠進行巧妙的處理,進而凸顯出這部小說作品背后的后殖民主義思想,也能夠展現(xiàn)出作為一個“歷史混血兒”、兼具東西方文化的拉什迪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民族情感。
〔參 考 文 獻〕
〔1〕管笑笑.一個孤獨移民的家園想象——論《午夜之子》的家園書寫〔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2〕陳楓艷.東方·拉什迪·西方——薩爾曼·拉什迪的短篇集《東方,西方》〔J〕.常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3,(01).
〔3〕李琳,生安鋒.后殖民主義的文化身份觀〔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12).
〔4〕潘曉燕.“愛”并“憎恨”著——薩爾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結(jié)〔C〕//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
〔5〕黃芝.從天真到成熟——論《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長”〔J〕.當代外國文學,2008,(04).
〔6〕任玉鳥.論薩爾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之文化混雜性〔D〕.浙江工商大學,2011.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