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慕星
【摘要】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誕生的的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化形式。微文化傳播的群體性、內容上的開放性以及形式上的快餐性特點,逐漸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審美趣味和娛樂取向等,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影響。因此,應增加微文化中生動活潑的本土優(yōu)秀文化內容,構建校園微文化,增強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引導他們繼承中華民族傳統優(yōu)秀文化,理性對待外來文化。
【關鍵詞】微文化;表現形式與特征;大學生文化認同;影響
網絡時代的到來,日漸改變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微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化形式,逐漸在網絡時代的快節(jié)奏與即時的傳播中產生。目前,通過手機等“微介質”傳播“微內容”的“微”生活已經成為當下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娛樂、交際和價值觀念。
一、微文化的含義
(一)微文化的興起與發(fā)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名為“微”的搖滾樂隊主唱最早提出微文化概念,并在北京當地酒吧演出,傳播他的微文化思想。2006年美國人埃文·威廉姆斯最早提出微博這種理念,他創(chuàng)辦的Twitter,推出世界上首個微博服務。2009年以后,國內新浪、網易、騰訊等門戶網站先后提出了微博服務,受到網友們的追捧,隨后網絡上大量出現了“微文化”、“微時代”、“微幻”、“微公益”、“微關懷”等等和“微”有關的概念。
(二)何謂微文化。微文化的出現正是伴隨著新的傳播媒介——微博的產生和普及而來的?!墩f文解字》中對“微”的解釋是“微,隱行也”,其本意是微小的、輕微的。余秋雨認為“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chuàng)造集體人格?!蔽⑽幕话惚欢x為以微博等為新傳播載體,通過信息傳播與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微觀的文化形態(tài)。簡單地說,微文化是由微博而誕生的一切微思想觀念、文字、符號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
二、微文化的表現與傳播
(一)微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其他文化相同,微文化也有各種各樣具體的表現形式,如微博、微電影、微表情、微公益等?!拔ⅰ弊鳛殚_頭的概念和現象紛紛出現,這些全都構成了微文化現象。我們以微電影為例來分析他們的“微”形式。微電影(Micro film),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tài)和短時休閑狀態(tài)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yè)定制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微電影符合了當今碎片式生活方式,免費、靈活、短小精悍的形式受到了年輕人親睞。只需要一部手機和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到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微電影投資少,發(fā)行方式簡單,任何平民拍客都可以參加制作,滿足了大眾的參與心理。人們可以通過制作、轉發(fā)、評論微電影盡情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意見,說出對社會、對實事的看法。從微電影的形式擴大到其他形式來看,都有相同的一個根本性,微小。微博利用僅僅140個字符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微整容是在一些細小的地方做細微的改變來達到美麗的效果;微表情就是人在受刺激的時候,因為一些本能和潛意識而出現的很難控制的微小反應。在文化層面表現為個體性價值,這種微文化正好符合了大學生的生活特點,基于其靈活性,只需利用小塊的時間就可以了解各種信息。微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就業(yè)等各個方面,在大學甚至存在“不懂微博就是現代文盲”的說法。
(二)微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
1傳播的群體性、交互性。微文化的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主體人在這個社交圈中通過利用各種媒介來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微博,人人都是記者、編輯,創(chuàng)作文字、圖片、表情等,這些人就是創(chuàng)造微文化的的主體,發(fā)布民間故事、草根新聞。當然在這個網絡社交圈中,會有很多和主體一樣的傳播者傳播信息,此時這些主體又是受眾,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著來自其他傳播主體所傳播的內容,從而或多或少的被影響著。所以在“微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個體在不斷創(chuàng)造者微文化,也不斷的被微文化所影響。
2傳播內容的開放性、多樣性。隨著科技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微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與傳播渠道。我們能夠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可以關注到來自全球各地的信息,微網絡所具有的即時性、海量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特征,使內容更加開放、豐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在網絡世界里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的觀念,使這些傳播的為內容更具有開放性、多樣性。
3傳播形式的快餐性。從微文化的特點來看,其傳播的內容是以碎片化呈現的。移動便攜終端成為了各個信息傳輸的主角,使人們的傳播與接收時間分割得更加零散,他們利用休息與閑暇時間進行傳播或接收活動。他們自由的表達,并沒有被規(guī)定成某一種特定的形式,也沒有被規(guī)定特定的內容。這種小而自由的傳播形式也更滿足當今的碎片式生活方式,這也導致了傳播形式的快餐性。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各種信息如轟炸般向我們襲來,人們往往沒有精力去長時間關注某個長篇內容,這些微小的信息更容易被看到和消化。
三、微文化傳播對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
文化認同是指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文化認同,尤其是對外來文化價值的認同,足以瓦解一國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既是該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生對社會上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卻又缺乏辨識真假好壞的能力。隨著微文化內容的多元化,各種拜金主義、逐利主義、民粹主義等信息充斥其中,這些這些失范的信息具有誘惑性、欺騙性和誤導性,會在無形中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甚至扭曲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價值取向多元化。微文化的發(fā)展對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guī)模為3.09億,較2011年底增長了5873萬,從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年齡階段的上網人數占網民總人數的30.4%。微文化的傳播主體是以年輕人為主,從職業(yè)結構來看,學生群體占據最高位。網絡的普及性與開放性,使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不斷融合、碰撞。大學生缺乏對社會、對媒體、對新事物的更深層理性的理解和分析,容易對紛繁復雜的微信息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叭嗤?、“去中心化”、“個體多元化”的特性下,各種實用主義、拜金主義等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群體。這不僅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影響,而且使得大學生極易因盲目追隨而出現價值偏離及躲避崇高、告別崇拜和斥責榜樣等失范行為。
(二)審美趣味多樣化。新興的多元文化削弱了大學生對于主流文化的認同,出現了多樣化的審美趣味。微文化年輕化、時尚化、個性化以及及時性的特點吸引著他們通過微媒介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著這些信息的影響,不僅逐漸改變著他們的審美習慣、消費習慣,激發(fā)他們追求時尚、個性的心理,還會滋長大學生的消費欲望。現在,很多學生更加熱衷于追逐快餐文化,庸俗淺薄的文學作品,而不是古典嚴肅的文學藝術;更加注重個人發(fā)展和現實利益,而忽略個人的奉獻精神;更加注重超前消費,價值判斷更加功利化,推崇及時行樂的思想,而缺少大局思想。在面對形形色色微信息的發(fā)布與傳播時,無法準確篩選有效信息,使自身價值選擇的迷糊化,追逐超時尚、反傳統,與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應有素質的訴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三)娛樂取向多樣化。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出現越來越多的外來娛樂方式。對于喜歡追求新興事物的大學生而言,更偏向于外來娛樂方式和文化產品。學生們更加了解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而忽略我們傳統的端午節(jié)、七夕;他們更加喜愛海外娛樂節(jié)目、電視劇、音樂,而對本土產品不屑一顧。美國好萊塢目前在世界電影產業(yè)中占據著支配地位,其美國文化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美國式”力量,向全世界輻射。大學生對外來文化,尤其是對美國影片的喜愛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產品對當代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成為真正的“強勢文化”。
四、如何有效利用微文化
微文化對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響,積極適應高校文化建設的內容、方法、途徑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加強大學生文化認同的應對能力建設,已成為當今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借助微媒介,突顯本土優(yōu)秀文化,增強對大學生的的吸引力。很多的紅色網站、宣傳傳統文化網站,為了突出其教育、引導的主題,導致內容抽象枯燥、篇幅長、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很難與他們產生共鳴。積極突顯本土優(yōu)秀文化,能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天天向上》這檔宣傳傳統文化的節(jié)目就做的很好,它寓知識于娛樂的形式,巧妙的將大眾文化與傳統文化打亂與整合,使節(jié)目的公益性、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大大提高,受到大眾的喜愛,這種教育形式很值得我們借鑒。利用微電影等形式制作有趣的短篇來宣傳傳統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來傳遞正能量、優(yōu)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克服不正確的價值導向。只需要只言片語、簡潔明快的表述,將文化主題融入表述內容中,滿足和支持一對多的交流,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受眾,還能關注到更多人更多方面的信息,將實際問題的解決與文化主題相結合,打破以往滿堂灌輸的模式,讓大學生無形中受到教育。
(二)利用校園微博,構建校園微文化,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作用。高校應該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從其心理需求和個性需求出發(fā),構建校園微文化。校園微文化建設,要立足校園,面向社會,依靠廣大師生,構筑以官方微博為龍頭的網絡立體化格局,強化校園微博的導向功能、服務功能、寓教于樂功能。利用校園網,官方微博、微信的形式,重視中國語言、傳統文化民族歷史、地理等知識的宣傳,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對名族文化產生由衷的認同感。對于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加以否認,要有取其精華,補我所缺,為我所用的精神,充分展現民族的自信感,敢于接受外來先進文化,大膽批判地吸收。只有這樣辯證理性的看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才能真正的使學生群體更深層的了解而不是流于形式、流于教條,真正的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發(fā)揮交流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
(三)借助微語言,增強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微文化的即時性可以如實的反應學生們的所思、所想,積極利用各種微語言,增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認識,不至于被輕易誤導。借助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傳播載體,加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主體的微內容,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宣傳,從而加強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引導大學生行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三觀,增強愛國主義榮辱觀、道德觀等,提高關注集體、關注社會、關注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提高大學生對微信息傳播清醒謹慎的態(tài)度,提高個人社會責任感,做一個優(yōu)秀的微文化接收者與傳播者,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正能量。
微文化將是新時期承擔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微文化健康、有序的氛圍對加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要有效的利用微文化的傳播優(yōu)勢,才能使大學生繼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批判性接受新型文化形式。
參考文獻:
[1] 王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微文化建設[J].群文天地,2012(21):192—194.
[2] 陳燕紅.“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從福建部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談起[J].中國德育,2012(12):52-55.
[3] 百度百科.微文化.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PULskB5t ihbcT C8 VVtA0crH2-UG--cOmgNm7TS578znIXaYvUyeBbCVbe5tqgBsLngEdYDwyp3Alu2t1f4aK,2012-07-06.
[4] 余秋雨.何謂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16.
[5] 游敏惠,袁曉鳳.“微文化”傳播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青年探索,2013(4):53—56.
[6] 百度百科.微電影.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2014-02 - 14.
[7] 百度百科.文化認同.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210.htm,2013-03 -13.
[8]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3-01-22].http:// ww 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 pdf.
[9]高國偉,張光華.“微”傳播語境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探究[J].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