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鋼
唐宋詩詞中,存在著一個頗為奇特的文學(xué)現(xiàn)象,即有些文人墨客明明是男性,卻喜歡并善于以第一人稱描寫女子細(xì)膩的心理活動,以女性的感受和口吻來抒發(fā)情感,表達(dá)心聲。這種現(xiàn)象筆者稱為“男扮女裝”或“男作女聲”。下面將筆者喜歡的這類詩詞編輯在一起,以饗讀者。
在這類作品中,以第一人稱描寫女性相思之苦以及大膽地追求愛情的詩作數(shù)量最多,在唐宋詩壇可謂俯拾即是。
唐·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意蘊深刻,構(gòu)思巧妙,獨具特色,描寫一位女子對遠(yuǎn)征遼西的丈夫的思念,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戍邊將士的妻子深切的同情。
唐·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dāng)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首詩與上首詩的意境極為相似,將少婦對夫君的思念刻畫得逼真細(xì)膩。
唐·韋莊的《思帝鄉(xiāng)》: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這首《思帝鄉(xiāng)》寫一個懷春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追求:一見鐘情,敢于表白,甘心以身相許,甚至將來遭到遺棄也在所不惜。這是一種不顧一切的熾烈愛情,在春天、杏花、不相識的風(fēng)流少年等外界環(huán)境的觸發(fā)下突然爆發(fā),不可遏制。
唐·溫庭筠的《南歌子》:
手里金鸚鵡,胸前繡鳳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這首小令,明麗自然而富于情韻,具有濃郁的民歌風(fēng)味,將一個情竇初開女子相親時的心理刻畫得既纏綿而又真率。
宋·柳永的《甘草子》: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
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這是一首絕妙的閨情詞。
上片寫女主人公池上憑闌的孤寂情景。特別是“冷徹鴛鴦浦”中“冷徹”二字極為傳神,不但表現(xiàn)了深秋夜晚的寒冷,也暗示獨處女子的孤寂與凄涼。
下片“池上憑闌愁無侶”點明“秋暮”生愁的原因。結(jié)尾“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最為精彩。詞人不直接寫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語”,而通過鸚鵡學(xué)“念”來表現(xiàn),不但婉曲含蓄,而且增添了—種凄涼,一種無奈,一種辛酸!
宋·歐陽修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詞曾被以為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朱淑真所作,確實,從其表現(xiàn)的感情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來看,極像出于一位失戀的年輕女子之手。但據(jù)查,此首《生查子》的真正作者,卻是宋代的“名儒巨公”——歐陽修。
上片追憶去年元夜的歡會?!霸律狭翌^,人約黃昏后”,再現(xiàn)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黃昏后”,交待女主人公與其情侶相會的時間?!叭思s”,點出這對情侶并非邂逅,而是早有密約。這表明他們即便尚未私訂終身,至少也彼此傾心。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沒有正面涉筆他們相會前的心馳神往,見面后的歡聲笑語以及分手后時的意亂情迷,而僅用一句“人約黃昏后”,深得藝術(shù)三昧。
下片抒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不見伊人的感傷?!霸屡c燈依舊”,說明景物與去年無殊,但人事全異?!安灰娙ツ耆?,淚濕春衫袖”二句,情緒一落千丈:去年鶯儔燕侶,對訴衷腸,今年孤身只影,徒憶前盟,女主人公怎能不撫今思昔,淚下如注。因何“不見”,一字不及,或許有難言之隱,或許故意留下懸念。
還有一些“男扮女裝”或“男作女聲”的作品,表面寫女性之情愛,實際是含蓄、曲折地表現(xiàn)作者不便明言的理念與動機,這種借喻的詩作思想內(nèi)涵更為深沉,因而也更加引人矚目。
唐·張籍的《節(jié)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在字面上,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愛情詩,其中的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現(xiàn)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對戀人的深情厚意。其實,張籍寫這首詩的用意,是婉謝別人的征聘。當(dāng)時在東平,有一位司空李師道,父子三人,割據(jù)一方,是當(dāng)時最為跋扈的一個藩鎮(zhèn)。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xué)識,很想征聘他,為自己效力。張籍雖是窮官,卻淡泊名利,更不愿與亂臣為伍,但又不便正面拒絕,所以寫了“節(jié)婦吟”,寄給了李師道。李看了,也只好就此作罷。
唐·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乍一讀這首詩,還以為是一對新婚戀人的愛情之作。詩里郎情妾意,情意綿綿。其實,是詩人詢問“張水部”自己的文章能否入選,自己能否中舉。作者通過巧妙的借喻、優(yōu)美的詩韻,婉轉(zhuǎn)地表達(dá)了應(yīng)試舉子,面臨關(guān)系到仕途考試的那種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此詩手法頗為奇特,因而也收到了極強的藝術(shù)效果,以至很多讀者忽略了詩的本意,而把它看作一首愛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