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莊子“安時處順”思想對宋代詞人的影響

      2014-04-29 04:00:51張翠愛
      北方論叢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宋詞自然莊子

      張翠愛

      [摘 要]在宋朝,莊子“安時處順”思想成為療治士人心疾的良藥,對于多情多思的詞人而言,莊子是他們寧靜安適的精神家園。宋代詞人沐浴在莊子思想中,詞作對擺脫是非心,掙脫名利網(wǎng)多有表現(xiàn),蘇軾、晏殊、王安石、辛棄疾、張?jiān)傻热说脑~作,或化用《莊子》語句,或取法莊子思維,這使宋詞散發(fā)出獨(dú)特的藝術(shù)魅力,同時成為文化上的一方精神凈土。

      [關(guān)鍵詞]莊子;安時處順;宋詞;自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4)01-0000-04

      面對無限、永恒、自由的自然,及其不言不辯、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的樸素大美,莊子認(rèn)為,人應(yīng)該安心適時,順應(yīng)自然。《莊子·大宗師》:“死生,命也,其有夜曰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1](p.177),《德充符》:“死生存亡,窮達(dá)貧富,賢與不肖,毀譽(yù),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1](p.157),《達(dá)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1](p.487)。莊子思想中的“命”,既指決定人們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也指不依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社會規(guī)律。莊子提倡“安命”哲學(xué),《人間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1](p.123),莊子看到,人事是“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即“事之變”,在能力范圍內(nèi),要盡最大努力,在無能為力情況下,則要端正心態(tài),“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之懸解”[1](p.103),唯有安時處順,哀樂情緒才無法侵入內(nèi)心,人才能解除束縛。莊子認(rèn)為,對命運(yùn)和時勢,不要固執(zhí)抗?fàn)?,而要順?yīng)變化,其目的是“安其性命之情”[1](p.268),使人回到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

      戰(zhàn)國時代,因思想學(xué)術(shù)自由而出現(xiàn)“百家爭鳴”,在宋代,因?qū)V平y(tǒng)治而難以自由表達(dá)觀點(diǎn)。蘇軾因?yàn)樵娢膭?chuàng)作而被羅織罪名,險些喪生于所謂“烏臺詩案”。辛棄疾、陸游等人堪稱忠心赤膽,但沒有得到君主的垂青,反而被貶。莊子的“安時處順”思想,使宋代詞人的“性命之情”,在復(fù)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得以安頓。

      一、擺脫是非心

      《莊子·齊物論》曰:“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dú)且無師乎?……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1](p.49),又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1](p.54)。彼、此是相對的概念,而且各有各的是非,即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是非,都各有其是,也各有其非。出發(fā)點(diǎn)不同,是非也會改變。為此,莊子提出“照之于天”(即觀照事物本然的認(rèn)識態(tài)度)及“以明”(即用明靜的心境去觀照事物實(shí)況)的認(rèn)識方法。而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1](p.62)。不執(zhí)著于是非的爭論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物我、人我便能各得其所,也才能自然發(fā)展??梢?,莊子提出“齊是非”觀點(diǎn),前提是人的“成心”不能作為判斷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耙蚴且?。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1](p.62),了無是非,順著自然的路徑行走且不知其所以然的“道”,才是判斷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這種觀點(diǎn),對蘇軾等人影響很深。蘇軾詞《定風(fēng)波》中有齊是非之意①: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詞人當(dāng)時被貶黃州。對于政治打擊,蘇軾并不計(jì)較,“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即是一種無是非、無物我的自然心態(tài)。又如,同年所作《哨遍》上闋曰:“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碧K軾認(rèn)為,出仕與隱居如云出鳥還一樣,都是順其自然之事。下闋曰:“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币?yàn)橛旋R是非觀念,詞人坦然堅(jiān)定地接受命運(yùn),如同江流遇坑便停,不爭進(jìn)退。

      蘇軾的齊是非觀念,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蘇軾作于元豐六年(1083年)的《臨江仙》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長恨此生非我有”化用《莊子·知北游》:“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之有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1](p.567),體現(xiàn)詞人被是非世事纏縛的郁悶?!昂螘r忘卻營營”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1](p.597),體現(xiàn)詞人欲擺脫是非之心,“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將有限的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中,回到生命的本真。

      了無是非的蘇軾能寬容待人,甚至寬恕迫害他的人?!疤K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兒。子由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交,子瞻曰:‘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2](p.635)。此即莊子無“窮達(dá)富貴、賢與不肖、毀譽(yù)”的齊是非觀念的直接體現(xiàn)。

      當(dāng)風(fēng)燭殘年的蘇軾從海南島儋州貶所北歸,途經(jīng)潤州(鎮(zhèn)江)時,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畫東坡像,回顧一生,感慨萬千。于是作《自題金山畫像》:

      心如枯死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3](p.2641)。

      此詩化用《莊子·齊物論》中的典故:面對南郭子綦進(jìn)入忘我境界的靜坐,顏成子游問: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1](p.33)

      蘇軾真正達(dá)到了“吾喪我”的境界,去除了是非“成心”,揚(yáng)棄了自然生命中一切不自然的東西。“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梢员I?、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1](p.94)。蘇軾“無近名”,卻無法“無近刑”。但齊是非的觀念,使他把“近刑”也看成自然的“命”的一部分,這使他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的“大辯不言”(《齊物論》)[1](p.74)中得以“保身”、“全身”、“養(yǎng)親”,并使他沒有身死南荒,而如愿終老山清水秀的陽羨。

      詞人張?jiān)捎诮B興四年(1134年)有《蝶戀花》一詞:

      燕去鶯來春又到?;浠ㄩ_,幾度池塘草。歌舞筵席人易老,閑門打坐安閑好。 敗意常多如意少。著甚來由,入鬧尋煩惱。千古是非渾忘了,有時獨(dú)自掀髯笑。

      詞人也是積極主張抗金恢復(fù)、反對茍且偷安的愛國志士,但遭到秦檜的排斥、打擊。詞人于紹興四年(1134年)作此詞,詞中感慨時光流逝,悲嘆人生在世“敗意常多如意少”、“歌舞筵中人易老”,認(rèn)為沒有必要“入鬧尋煩惱”,即要擺脫塵世的是非。故而,面對千古是非,詞人“有時獨(dú)自掀髯笑”,深覺“閉門打坐安閑好”。

      關(guān)于辛棄疾,宋人洪邁《稼軒記》載:“(稼軒)赤手領(lǐng)五十騎,縛?。◤垼┪迦f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guān)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4](p.393),朱熹謂:“辛棄疾頗諳曉兵事”[5](p.281)??梢?,辛棄疾是位雄才大略的抗戰(zhàn)英雄。當(dāng)他收復(fù)中原的愿望未能實(shí)現(xiàn),并遭受接連不斷的誣陷打擊時,詞在表現(xiàn)堅(jiān)決抗金的愛國思想、戰(zhàn)斗精神,抒寫民族危難的悲憤、抨擊茍且偷安的投降派的吶喊聲中,漸漸流露出了無是非的觀念。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第一次被貶。第二年(1182年),閑居上饒,作《水調(diào)歌頭·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下闋云:“斷吾生,左持蟹,右持杯。買山自種云樹,山下斸煙萊。百煉都成繞指,萬事直須稱好,人世幾輿臺。劉郎更堪笑,剛賦看花回?!痹~人不愿意像劉禹錫那樣疾惡如仇,譏諷朝政,也不愿意像“萬事直須稱好”的趨炎附勢之徒,聽從權(quán)貴的驅(qū)使而“春風(fēng)得意”。政治生活的經(jīng)歷使詞人懂得“處昏上亂相之間”[1](p.516),為了“保身”、“全身”,只能遵循莊子訓(xùn)導(dǎo):“大辯不言”[1](p.74),詞人決意脫離官場回歸大自然,買山種田、放曠杯酒,悠閑生活。同一時期,辛棄疾作《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二首: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qiáng)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dú)倚危樓。獨(dú)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君來正是眠時節(jié),君且歸休。君且歸休,說與西風(fēng)一任秋。

      卓人月評曰:“前是強(qiáng)說,后是強(qiáng)不說”[6](p.544)。詞人的是非觀念很清晰,心中的愁、恨,漸濃漸深,但是詞人試圖擺脫它們。在第二次被貶時,作《丑奴兒》云:“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闭l解相憐?“說與西風(fēng)一任秋”,“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博山寺作》)詞人只與西風(fēng)說、與青山說,自然才是他的知音。在自然的懷抱中體悟世事,辛棄疾內(nèi)心的激憤,確實(shí)因此化解很多,但也流露出他對是非之心的了悟和欲擺脫是非的心思。對此,可看辛棄疾的《蘭陵王》: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沉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shí)。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jié)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頃為石。 難敵。最多力。甚一貧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世,只合化,夢中蝶。

      辛棄疾在序中說,其詞:“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此詞含有源自《莊子》的典故,《莊子·外物》曰: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1](p.702)。

      莊子認(rèn)為,外在的事物沒有必然標(biāo)準(zhǔn),若一切以國君的意愿作為是非標(biāo)準(zhǔn),那么,會出現(xiàn)“忠未必信”、“孝未必愛”的萇弘化碧式的悲劇。

      《莊子·列御寇》:

      鄭人緩也呻吟于裘氏之地。只三年而緩為儒,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第墨。儒墨相辯,其父助翟。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嘗視其良(垠),即為秋柏之實(shí)矣?”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天。彼故使彼……自足,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1](p.834)。

      對于“忠”、“孝”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莊子認(rèn)為,要安于自然才能避免悲劇發(fā)生。在莊子那里,鄭人緩很不明智,為善無近名,盡忠盡孝后,若心存得到別人肯定的想法,便是有求名之心,這是“遁天之刑”,即違避自然會遭受懲罰。

      有鐵膽忠心、雄才大略的辛棄疾,對“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的人與事,并沒有怨憤著他們的怨憤,他接受莊子齊是非的觀念,揚(yáng)棄“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的人和事,在詞中表述了近于至人的思想境界:“尋思人世,只合化,夢中蝶。”詞人決意如莊周夢蝶般,任之自然,隨機(jī)而化,齊物逍遙。辛棄疾詞中的齊是非觀念,在激憤中逐漸表露、逐漸形成,細(xì)心揣摩,便會發(fā)現(xiàn),它是“惡之花”[7](p.322)。

      在趙宋王朝,士人既有積極進(jìn)取的入仕思想,又有“功成身退”的退隱觀念。在積貧積弱的宋朝,士人“達(dá)”不能兼濟(jì)天下,“窮”不能獨(dú)善其身,莊子齊是非的觀念,成為療治心靈的良藥,對于多情多思的詞人們而言,這使他們擁有了一席寧靜安適的精神家園,釀造出無數(shù)優(yōu)美詞篇。

      二、掙脫名利網(wǎng)

      莊子認(rèn)為,名利“殘生傷性”。《莊子·駢拇》曰:“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1](p.239)。按莊子的理解,無論是誰,為名為利而死,都遠(yuǎn)離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伯夷為名、盜跖為利,二者死去的原因雖然不同,但都屬于非自然死亡,其“殘生傷性”的結(jié)果相同,二者沒有所謂的君子、小人之別。莊子在《讓王》等篇,贊賞堯、舜、許由、善卷、子州之父、石戶三農(nóng)等不以天下大器易生,不以國傷生。莊子自己也“寧生而曳尾于涂中”,而不愿“死為留骨而貴”[1](p.441)。

      莊子并不排斥名利,他認(rèn)為,對于名利,應(yīng)自然任之?!肚f子·田子方》:“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的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1](p.553)。對于榮辱、得失、窮達(dá),能如孫叔敖般去除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便能享受“無天災(zāi)、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zé)”的“天樂”[1](p.340)。否則,如“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1](p.791)。在統(tǒng)治者喜怒無常、“僅免刑焉”[1](p.140)、“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p.256)的社會,求名之輩需謹(jǐn)言慎行、言合忠信、行合禮義,才能搏萬世之名耀,如此則必為名所累,而稍有閃失疏忽,便不免成為刀下之魂。 在宋詞中,莊子般看透名利的思想有大量呈現(xiàn)。北宋的“太平宰相”、“富貴閑人”晏殊,一生有三次貶官降職、遷徙外任的經(jīng)歷。他對宦海風(fēng)波的險惡認(rèn)識,在詞中有所表露:

      三月暖風(fēng),開卻好花無限了。當(dāng)年叢下花紛紛,最愁人。 長安多少利名身。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且留春。(《酒泉子》)

      人生苦短,好景更短,而人卻在名利場中奔競追逐、起落傾軋,如夢幻般變化無常,詞中蘊(yùn)含著被名利纏縛的難言情緒。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名利的宰相晏殊,也無非“富貴優(yōu)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歐陽修《晏元獻(xiàn)公挽辭》)[8](p.587)。

      王安石曾兩度為相,堪稱一代風(fēng)云人物的政治家。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和趙希弁《附志》著錄,王安石曾著《莊子解》4卷,任地方官時,曾撰寫《莊周論》。王安石的詞,如“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保ā稘O家傲》)、“若有一卮芳酒,逍遙自在無妨?!保ā肚迤綐贰罚ⅰ芭d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浪淘沙令》)等詞,明顯受到莊子思想影響。王安石晚年所作《千秋引》云: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fēng),庚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dān)閣,可惜風(fēng)流總閑卻。當(dāng)初謾流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云:“介甫有游仙之意,悟矣。必待‘夢閨、‘酒醒、‘思量著,又何遲也。”“遲”的原因是“無奈被些名利縛”,詞人對名利認(rèn)識深刻,才會幡然醒悟。假如當(dāng)初便“忘了邯鄲道”,逍遙地生活在“時時自有春風(fēng)掃“(《漁家傲》)的山水之間,才不枉此生。

      蘇軾有很多表現(xiàn)超脫名利的詩文詞篇,典型者如元豐五年(1082年)作于黃州的《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qiáng)。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一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fēng)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fēng)皓月,苔茵展、云暮高漲。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玉林詞選》云:“東坡《滿庭芳》詞一闋,碑刻遍傳海內(nèi),使功名兢進(jìn)之徒讀之可以解體,達(dá)觀恬淡之士歌之可以娛生”[9](p.461)?!肚f子·則陽》篇有曰:“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1](p.677)。蕓蕓眾生的爭名奪利,在蘇軾看來,恰似“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身已不自由的蘇軾,只有努力擺脫是非心、掙脫名利網(wǎng),心靈才能得以舒放,才能承受生活中的成敗和磨難。

      辛棄疾于慶元五年(1199年)作《哨遍·秋水觀》,詞云:“蝸角斗爭,左觸右蠻,一戰(zhàn)連千里。君試思、方寸此心微??偺摽?、并包無際。喻此理。何言泰山毫末,從來天地一稊米……貴賤隨時,連城才換一羊皮。誰與齊物,莊周吾夢見之?!贝嗽~也化用《莊子·則陽》的蝸角爭斗的寓言故事,表明詞人反對名利爭戰(zhàn),肯定莊子安時處順的齊是非、齊貴賤思想。辛棄疾看重拯救國家人民于水火的“事功”,但對于功名利祿則態(tài)度淡然。其《鷓鴣天·送廊之秋試》曰:“鵬北海,鳳朝陽,又?jǐn)y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痹~人借莊子《逍遙游》的大鵬鳥自比,實(shí)際是深受莊子影響的表現(xiàn)。

      比如,《卜算子·用(莊)語》云:

      一以我為牛,一以我為馬。人與之名不辭,善學(xué)莊周者。 江海任虛舟,風(fēng)雨從飄瓦。醉者乘車墜不傷,全得于天也。

      《莊子·逍遙游》:“圣人無名”[1](p.14),“無名”之人不在乎社會如何稱呼自己,《莊子·應(yīng)帝王》:“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1](p,211),被呼作馬呼作牛都無所謂,更何況是非、善惡、智愚、君臣等名份。辛棄疾認(rèn)為,莊子不接受相位,值得世人學(xué)習(xí)?!敖H翁撝邸庇谩渡侥尽返涔省ⅰ帮L(fēng)雨從飄瓦”用《達(dá)生》典故,辛棄疾對待名利,自然任之的態(tài)度明顯得益于莊子。

      再如,《鷓鴣天·博山寺作》云: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處過此生。 寧作我,豈某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老子語:“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莊子語:“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1](p.498)。詞人離開官場,要在無味即無名中尋求至樂,他說:“貴不如賤者長存。由來至樂,總屬閑人”,(《行香子·博山戲簡昌文·仲止》)要無憂無勞,則需“無譽(yù)無訾”[1](p.498),即沒有美譽(yù)也沒有毀辱。與松竹為友,與山鳥山花為親,順任自然,則“物物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1](p.498)

      辛棄疾還有很多淡泊名利的詞篇,如:“富貴何時休問,離別中年堪恨,憔翠鬢成霜”,(《水調(diào)歌頭·折盡武昌柳》)“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jī)”,(《最高樓·吾衰矣》)“富貴非吾事,歸于白鷗盟”,(《水調(diào)歌頭·長恨復(fù)長恨》)“富貴非吾愿,皇皇欲何之”,(《哨遍·一壑自傳》)“待說與窮達(dá),不須疑著。古來賢者,進(jìn)亦樂,退亦樂?!保ā短m陵王·賦一丘一壑》)

      可見,莊子“安時處順”思想確實(shí)影響著宋代詞人,使他們擺脫無形的束縛,在殘酷的社會中仍然能逍遙于天地之間,讓性命之情得以安頓。由于宋代詞人沐浴在莊子思想中,因此其詞往往表現(xiàn)為擺脫是非心,掙脫名利網(wǎng),這實(shí)際上營造出宋詞的一方精神凈土。

      [參 考 文 獻(xiàn)]

      [1]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陶宗儀.輟耕錄[A].文淵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王文誥.蘇軾詩集[M].孔凡禮,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4]王水照、溫澤遠(yuǎn),選注.歷代文選宋遼金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朱子語類[A].文淵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古今詞統(tǒng)[A].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法]波特萊爾.惡之花[M].郭宏安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8]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7.

      [9]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xué)博士后,鹽城工學(xué)院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

      [責(zé)任編輯 陳紀(jì)然]

      猜你喜歡
      宋詞自然莊子
      宋詞里的中秋月
      華人時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8
      半小時漫畫宋詞
      半小時漫畫宋詞
      品讀宋詞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自然》關(guān)注中國科技雄心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当涂县| 临桂县| 社旗县| 大丰市| 阳新县| 鸡东县| 台东县| 丹阳市| 兴海县| 曲阜市| 怀柔区| 揭阳市| 廉江市| 宁武县| 德阳市| 南平市| 宾川县| 友谊县| 钦州市| 澳门| 建始县| 清新县| 德令哈市| 仪征市| 报价| 满洲里市| 广东省| 延川县| 怀柔区| 台江县| 东乡县| 义马市| 怀集县| 江川县| 富蕴县| 化隆| 博客| 郸城县| 莱西市| 洪泽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