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日娜
摘要:提問是一門藝術。不善于提問的人注定無法成為一名優(yōu)秀記者,所以,對于記者而言,應重視自身提問技巧的提高和完善,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本文將基于記者采訪的提問技巧展開分析,以期為業(yè)內(nèi)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記者;采訪;提問技巧;分析
前言
優(yōu)秀的報道建立在成功的采訪之上,而成功的采訪則建立在高超的提問技巧上,所以,重視采訪工作中的提問技巧,并加以合理運用便顯得尤為重要了。記者采訪的提問技巧有很多,如開門見山、旁敲側擊以及激將等[1],下文將針對上述提問技巧及其運用展開深入探討。
1.記者采訪的提問原則
作為一名記者,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專業(yè)素質,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隨機應變能力,能和被采訪者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溝通,從而完成既定的采訪任務。在采訪過程中,提問是不可或缺的方法,所以,記者應熟練掌握不同的提問技巧,并因地制宜地予以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還應遵循以下提問原則。
1.1計劃原則
采訪過程中,記者先要明確報道思想,其次要確定采訪目標,最后執(zhí)行既定的采訪計劃。換而言之,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應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獲取”,從而制定一個科學周密的采訪計劃,有效落實采訪的準備工作[2]。
1.2研究原則
對采訪對象進行正式采訪之前,應對受訪對象的一系列信息進行有效搜集,并展開相應研究,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性格特點、個人喜惡、處事原則等有用信息。
1.3傾聽原則
常言道,“沉默是金”,很多情況下,那些話不多的記者卻能出色完成采訪。由此可見,在采訪中,記者應學會耐心、認真傾聽采訪對象的聲音,而不是只顧自己的滔滔不絕。
1.4同情原則
所謂同情原則指的是,記者在充分了解采訪對象的基礎上,認真考量自己將要提出的問題是否會給其帶來不利影響,從而注意提問方式,甚至避而不談。
2.記者采訪的提問技巧
提問是一門藝術。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需要采用不同提問技巧,只有如此,才能打開他們的話匣子,最終出色完成采訪任務[3]。
2.1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這是一種最常見、最基本的提問方式,同時又是一種較為粗獷的提問方式,因而它的適用范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適宜在采訪熟悉的人、政要、外賓、運動員等對象的時候使用。對熟悉的人進行采訪時,如果過于客套,往往會適得其反,讓采訪對象覺得你做作、不真誠,所以,通常情況下沒有必要拐彎抹角、浪費時間;政要通常公務繁忙,且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如果頻繁地啟發(fā)引導,往往顯得多余,甚至引起反感,影響采訪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對上述對象進行采訪時,一般做足準備工作,依據(jù)既定的采訪計劃,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釂柤纯?。這種開門見山的提問方式,一方面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所獲得的資訊也往往更具使用價值[4]。
2.2旁敲側擊,循循善誘
在采訪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從正面切入,那么可嘗試迂回戰(zhàn)術,即利用某種假象打消采訪對象的顧慮和戒備,然后通過迂回的提問方式來達成采訪目的,尤為適用那些不善言談的采訪對象。在此過程中,記者提問好像隨興所至、無關主旨,去能夠刺激采訪對象的反應,并據(jù)此進行相應的推測及判斷,引導其暢所欲言,見縫插針地回歸主題,如此一來,采訪工作便更加容易,更加順暢了。如筆者曾今采訪過一個靠收廢品資助貧困兒童上學的殘疾老人的先進事例[5],在采訪過程中,筆者很想采訪一下該殘疾老人的老伴,僅提問一句“您支持您老伴嗎”,她便下意識地推脫,說自己不會講話,怕說錯,后來筆者發(fā)現(xiàn)她的衣服十分破舊,便問道:你老伴給你買過新衣服嗎?她手攥衣角,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打開了話匣子,原來老頭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給她添置新衣服了,除必要的生活支出外,所有的收入均捐了出去,并說出了她的所見所感:鄰居知道這件事情后,紛紛主動過來捐錢捐物,想通過老頭的手資助更多的貧困兒童,另外,左鄰右舍也更加團結,更加愿意幫助別人,這是用金錢也難買到的效果啊。至此,筆者的采訪工作達成了既定的目標,得到了想要的內(nèi)容,使得采訪主題更加清晰、突出了。這便是“旁敲側擊,循循善誘”這一提問技巧的有效運用。
2.3合理運用激將法
所謂激將法指的是利用一些刺激性的話鼓動某人做某事[6]。對于那些不善言談,或者高傲不屑談,又或者是顧慮多不愿談的采訪對象,若一味地刨根問底,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甚至白忙一場,這種情況下,不妨嘗試一下激將法的運用,如將對的事情說成錯的事情,將行的說成不行,故意“顛倒黑白”,從而激化采訪對象的情緒,即對采訪對象的自尊心進行微小的、適當?shù)卮碳?,讓他們基于維護自尊心的目的不得不采取相應的解釋、說明、反駁或者答辯,如此一來,便有效激活了話題。
2.4簡潔自然,具體明了
提問用語應簡潔自然,具體明了,原因在于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如果先給出非常多的背景資料再切入主題,又或者仿佛連珠炮一樣將多個問題一股腦地拋給采訪對象,那么便會導致采訪對象應接不暇,漏過某些重要內(nèi)容或者邏輯混亂,無法準確把握問題的核心,回答效果自然落入了下乘。另外,當問題涉及范圍太大,或者太過籠統(tǒng)時,也有可能給采訪對象制造麻煩,讓其無從談起。如“您對中國有什么了解?”,這一類提問通常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采訪對象不知從何說起,另一種是采訪對象泛泛而談,均無法獲得理想的采訪效果。若想使采訪過程更加順利和通暢,先要保證問話的到位性,如俗語所說的“話要問到點子上”[7]。中央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敬一丹在提問方面就給自己提出了一個要求,即采訪過程中,不許問“請問你有什么感想”。這也應成為廣大記者對自己的要求,提問務必具體明了,即便是抽象的事物,也應予以相應的加工,使其成為采訪對象可以很好理解的具體事物,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回答的有效性。另外,在提問過程中,應避免語氣生硬,若想收獲理想的報道效果,則需要竭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特別是面對不善言談的采訪對象,生硬的提問往往只能得到“是”或者“不是”這兩種回答。如對木訥的菜農(nóng)進行采訪時,若直接問道“您對現(xiàn)在的生活滿意嗎?”,那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滿意”、“一般”、“還可以”等籠統(tǒng)的回答,若這樣提問“您現(xiàn)在生活富足了,有沒有打算將這個蔬菜大棚賣掉,然后好好地享受下生活?”,那么將會得到較為豐富的回答了。
3.結束語
提問是一門藝術。采訪是記者的主要工作,而提問是采訪工作一種主要手段,所以,記者應熟練掌握相關提問技巧,如開門見山、旁敲側擊以及激將等,并合理運用到采訪工作中去,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提問的有效性,從而保證采訪目的得以實現(xiàn)。(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日報社漢編)
參考文獻:
[1] 蔣蔚昱.電視臺記者采訪提問技巧的分析與研究[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2012,09:203.
[2] 楊紅娟.廣播電視記者不能忽視采訪提問技巧的錘煉[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04:60-61.
[3] 陳戈.故事類專題欄目的采訪提問技巧[J].新聞傳播,2012,02:79.
[4] 杜蕾.淺談采訪提問技巧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2,05:187+189.
[5] 王成華.試論記者采訪的提問技巧[J].新聞世界,2012,06:33-34.
[6] 謝輝.求精求活求新——淺談新聞采訪提問技巧[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0,06:39-40.
[7] 焦憲杰.淺談新聞記者采訪提問及傾聽技巧[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2,1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