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閱讀主體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和學生一起與文本展開積極、多維的對話,最終實現對文本的有效體驗,實現文本育人的終極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以自身的解讀結果影響學生的解讀,使文本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服務于教師自身的發(fā)展,更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梢哉f,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直接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智慧之路》一書中指出:“孩子們常具有某些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好像是進入了一個由習俗、偏見、虛偽以及全盤接受所構成的牢籠,在這里面,我們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在哲學家看來,童年真實的感受對兒童來說是彌足珍貴。因此,我們在文本解讀時要進行換位思考,摒棄成人的模式,走向兒童的精神生活,洞悉兒童的精神世界,從兒童的哲學角度進行解讀。這才是真正呵護兒童,守住童心的良方。
什么是兒童的哲學?
劉曉東先生指出:“兒童初臨人世,精神世界還沒有或者很少有先入之見,周圍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樣的陌生、新奇、不可思議,這很容易使他對這一切產生驚異:‘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為什么要跟我走?’這些問題、領悟和感嘆都是兒童對周圍世界或自我的積極探索、思考、認識和解釋,它們就是兒童的哲學。兒童的哲學是活的知識,而死記硬背的那些外部灌輸的知識則是死的知識,經過自己的頭腦思考批判過濾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可見,兒童的哲學表現為沒有先入之見的至真,主客混沌的圓融,他們認識世界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有自己的深度。只有從兒童的哲學角度來解讀文本,才是真正關心兒童的精神生活。
一、用兒童的真實解讀文本
兒童的生活是樸素而簡單的,他們看上去稚氣的問題往往會帶給成人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因此,許多成人看不到的東西,兒童卻用他們的眼睛看到了。在《皇帝的新衣》一文中,當大人們因為不愿意被別人看做是笨蛋而違心地對皇帝的新衣贊不絕口時,只有那個孩子一語中的地道出了皇帝沒穿衣服的事實。面對這樣一個赤裸裸的事實,大人們卻為了保全自己的體面而失去說真話的勇氣。所以,如果從兒童的真實角度來解讀文本,可以讓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質。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處的生活片段。對于這樣一篇文章,很多權威教參以及教師都解讀到:此文表現了愛因斯坦?jié)撔难芯康膫ゴ缶褚约八麡酚谂c兒童相處的童心。之所以有這樣的解讀,是因為我們成人和文中的父親一樣,我們腦海中的愛因斯坦是一個籠罩著科學光環(huán)的大科學家,想到他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是相對論的提出者;同時又不知不覺地給科學家貼上了“潛心研究”“偉大”這樣的標簽。
而文中的小女孩眼中的科學圣人是怎樣的?
“嘿!這個人簡直就是從我的童話故事書里走出來的?!毙∨⑦@么想。
……
女孩直納悶:這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
……
“我說也是嘛,瞧你,穿衣服還不會呢,怎么談得上偉大?”
小女孩眼中的愛因斯坦是生活中真實的愛因斯坦。而文本也表現的是愛因斯坦在生活中真實的一面:他不修邊幅、為人謙虛寬容、平易近人、誠實幽默、熱情友好、童心未泯……透過一雙雙充滿童真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愛因斯坦變得那么可親可敬,他可以成為文中小女孩的朋友,也可以成為每一個讀到這個故事的孩子的朋友。
用兒童的真實來解讀文本,我們就不會拔高人物形象,還一個個人物以真實的生命特質,不管他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普通的勞動者。
二、用兒童的圓融解讀文本
兒童是怎樣認識周圍這個世界呢?兒童的哲學告訴我們:兒童在活動中,有著濃厚的生命色彩,他們認為作為聯結于他自身的周圍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和意識的,從而表現出“泛靈化”的趨向。作家趙麗宏深知兒童的哲學特點,他用兒童的方式描繪出了兒童的真實世界。在他的作品《望月》中有這樣的對話:
偶然回頭時,發(fā)現身邊多了一個人,原來是跟隨我出來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毙⊥馍{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頭凝望著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交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個問題來:“你說,月亮像什么?”
……
“你說呢?你覺得月亮像什么?”我笑著反問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
他的比喻使我驚訝。我好奇地問:“你說說,這是什么樣的眼睛?!?/p>
小外甥想了一會兒,說:“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他繪聲繪色地說著,仿佛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
天邊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覺中聚集起來,一會兒,月光就被云層封鎖了?!霸铝晾Я?,睜不開眼睛了?!毙⊥馍蛄藗€呵欠,搖搖晃晃地走回艙里去了。
該文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在課堂上,教師總是引導學生體會小外甥樂于探究的特點。也許就因為文中有 “你說,月亮像什么”這樣的文字。殊不知,在兒童的眼里,世界是圓融完整的主體、本體的統一體。在他們的世界里,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再到水里游的,一花一草、萬事萬物都有著生命和情感。
“為什么小樹不會走路呢?” “噢,因為它只有一條腿。我有兩條腿,太好了?!?/p>
“為什么雨點往下掉,不往上掉呢?” “因為往下掉有地面接著,地面是它們的媽媽?!?/p>
“月亮為什么有時胖,有時瘦呢?” “它有時聽媽媽的話,好好吃飯;有時淘氣,不好好吃飯?!?/p>
因此,當這一段段帶著兒童哲學氣息的文字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要倍加珍惜;同時,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的智性,體會其中的美感,想象美麗的蒼穹,并進行這樣感性的表達。這才是符合兒童哲學的解讀,切不可進行肢解,使美麗的文字都失去了生命,變成了刻板、無味的方塊。
三、用兒童的深刻解讀文本
兒童的哲學同樣深刻。美國當代哲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雷斯·皮·馬修斯將兒童的思想與著名哲學家的言論進行比照,發(fā)現:兒童的觀點并非全是淺薄無知的黃口之言,兒童的頭腦中甚至常常會思考那些公認的偉大哲學家所困惑的問題。
兒童有多深刻,文本就有多深刻?!度溩印肥翘K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管好,慢慢地吃;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因為課文中的動物都是學生喜歡的形象,所以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濃厚的興趣。故事中三個小動物的做法,孰是孰非?你最喜歡誰的做法?教師們這樣解讀:不能學習小豬的貪吃,要學習小猴的勤勞;孩子們喜歡誰的做法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真正讓兒童參與這一討論,他們會走得多遠?我們來看一下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特級教師劉軍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
師:小豬、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麥子,可由于他們的做法不一,結果也就不一樣了。你喜歡誰的做法呢?
生1:我覺得小猴的方法好。你看,他把麥子都種下了地,收獲了更多的麥子,這樣他就有吃不完的麥子。
生2:我也覺得小猴的方法好。小豬把麥子做成了白面饅頭和烙餅,沒幾天就吃完了。小牛呢,也吃得只剩半袋子。只有小猴,麥囤里堆得滿滿的,一袋麥子變成了很多麥子。
生3:我和前兩位同學的想法一樣。大家可以看圖上的土地爺爺,他也十分喜愛小猴,不然他怎么會摸著小猴的頭呢?還有,書上寫土地爺爺拜訪三個小動物時,他看著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看了小牛的半袋麥子是點點頭;可看了小猴卻興奮地說:“你真聰明!真能干!”這說明土地爺爺在夸小猴做得對,所以我喜歡小猴的做法。
師:你能通過看圖并結合課文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值得大家學習。
生:我喜歡小豬。(其他同學表示很不理解,一片噓聲)
師:能談談你的想法嗎?
生:我是覺得快要過年了,小豬做些好吃的沒什么不好;再說,我們過年也都吃好東西,像小牛和小猴那樣,他們過年就沒東西吃了。
師:你有你的想法,也挺有道理的。沒關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生1:我覺得小牛的做法好。因為小牛做事很有計劃,他得到一袋麥子后沒有馬上吃,而是先吃家里的雜糧,還把麥子常搬到外面去曬。
生2:小牛還挺節(jié)儉,一年后還有半袋麥子,所以我覺得他比小豬好。他也不像小猴那樣一年都沒吃上好東西??晌蚁耄撬咽O碌陌氪溩酉裥『镆粯臃N下地,就更好了。
生3:我想問問認為小豬和小牛做法好的同學,如果不像小猴那樣播種又怎么會有收獲呢?小猴讓一袋麥子變成了許許多多的麥子,他每年都這樣種,就會有一輩子也吃不完的麥子,還能夠與別人分享。像小豬、小牛那樣只能有一時的幸福和快樂。
師:聽了同學們的交流,真讓老師高興,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磥砣齻€小家伙的做法都各有利弊。那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呢?或者說換了你會怎樣做?
生4:聽了前幾位同學的意見和想法,我覺得小豬、小牛、小猴應該相互學習。小豬應該學小牛和小猴做事節(jié)儉、有計劃,不能把好東西一下就吃完。小牛要學小猴,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獲,要是把吃剩下的半袋麥子種下地,他也會有很多的收獲。而小猴,把所有的麥子種下地,他會一年吃不上一口好東西,也就會苦一年,他也可以種一點,留一點吃。
師:大家在討論中盡管想法不一樣,但都能說出由來;同時,還在討論中相互學習,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找到了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我想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要追求的。讓我們共同努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處理好每件事,這樣我們一定會有沉甸甸的收獲。
這一教學片段,處處透著兒童的哲學思想。孩子在討論中不僅表達了對三個小動物做法的不同看法,更重要的是闡述了只有播種才有收獲的深刻道理。劉老師的教學正是了解兒童、相信兒童,讓兒童自然認識到文章的這一價值取向。作為教者,只有這樣,在關心兒童知識獲得的同時,去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從兒童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從兒童哲學的角度解讀文本,才能更好地維護兒童的天性,幫助他們過一個更符合他們特點的童年。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