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草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在胸外科疾病診治中的價值。方法:隨機抽取傳統(tǒng)開胸手術部位相同的27例進行治療結果、并發(fā)癥等進行比較。結果:本組27例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在胸部疾病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并發(fā)癥、術后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傳統(tǒng)手術,治療效果相似。結論: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在治療胸部外科疾病的診治中安全、有效和微創(chuàng)。
【關鍵詞】腹腔鏡;輔助治療;胸外科疾病
【中圖分類號】R6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022-01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利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共治療胸部疾病27例,療效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利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共治療胸部疾病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縱隔腫瘤3例,胸腔腫瘤1例,自發(fā)性氣胸3例,結核瘤2例,中央型肺癌6例,周圍型肺癌8例,炎性假瘤1例,左下肺隔離癥1例,支氣管擴張2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24歲,中位年齡52歲。
1.2 手術方法:全組患者在雙腔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取健側臥位,光源切口于7~8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約1.5cm,操作切口2個,部位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3~5cm,最長8cm。行胸腔腫瘤摘除1例,縱隔腫瘤摘除3例,肺修補3例,肺葉切除16例,肺段切除2例,楔型切除2例。
2 結果
本組27例治療結果,從出血量、手術時間、閉式引流、術后疼痛、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平均住院天數(shù)等均少于傳統(tǒng)開胸組。詳見表1。
3 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追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機體的創(chuàng)傷,傳統(tǒng)的手術為了充分暴露術野便于手術者操作,而需要開大的切口,一般需25cm左右,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腔鏡手術的開展后,傳統(tǒng)手術方式由于創(chuàng)傷大、疼痛重、恢復慢,逐漸不易被患者所接受。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深入和腔鏡器械的發(fā)展,胸腔鏡手術在胸外科疾病的診治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yōu)越性,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肺功能損傷少,恢復快,患者普遍易于接受,特別是年輕患者或注重美容的患者,然而單純的一套全胸腔鏡器械坱要過百萬的費用,腹腔鏡也要過百萬的費用,加上在二級基層醫(yī)院單純胸外科疾病的患者比較少,添置一套胸腔鏡器械作用不大,而胸腔手術與腹腔手術實際操作有一定的共同點,則考慮使用腹腔鏡輔助胸外科診療工作。我院從2010年起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胸外科疾病取得同樣的效果。通過觀察比較,筆者認為:①微創(chuàng)外科是本世紀外科學的發(fā)展趨勢,而腹腔鏡輔助外科手術是一個比較新的微創(chuàng)胸外科疾病治療技術,術側肺萎陷,能提供一個足夠大的操作空間,及明亮清晰的術野,使各種手術器械和內鏡自由出入胸腔,由于該術式切口小,疼痛輕,術中出血少,術后滲出少,恢復快,并發(fā)癥少,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比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有較多的優(yōu)勢,得到胸外科醫(yī)生的推崇。②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光源切口選在患側7~8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操作切口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3~5cm,最長8cm,術者手可以進入胸腔配合操作,更容易或更安全地完成各項操作,如結扎血管、支氣管殘端及淋巴結的清掃等。③遇到有廣泛粘連的患者,可以在光源的引導下用電刀或超聲刀進行分離,避免了傳統(tǒng)手術在未能充分暴露術野時的“盲目”操作而引起臟器的損傷,同時還可以先探查胸腔及時發(fā)現(xiàn)病灶的位置,能及早判斷病灶的分期,決定能否徹底完成手術。1997年以來,筆者采用的傳統(tǒng)手術病例中,就有2例經探查而不能完成的病例,給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傷痛。④患者術后痛苦輕,本組只有1例術后需用止痛藥,觀察組有25例,且有的需要多次使用,閉式引流管拔除早,患者可提前下床活動,利于早期康復鍛煉和肺功能的恢復,減少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⑤關胸后仍可通過光源孔再次檢查是否有出血或漏氣、肺的復張情況,避免了再次開胸的不必要性。⑥目前國內能開展全胸鏡手術的醫(yī)院非常有限,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發(fā)展和推廣,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在二級基層醫(yī)院在沒有整套胸腔鏡時,應用腹腔鏡代替胸腔鏡仍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輝,覃子恩. 腹腔鏡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1(36)
[2]朱小勇,陳廷均,周立洪,等.腹腔鏡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01)
[3]劉自立,李公明. 應用腹腔鏡開展胸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52例體會[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0(03)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在胸外科疾病診治中的價值。方法:隨機抽取傳統(tǒng)開胸手術部位相同的27例進行治療結果、并發(fā)癥等進行比較。結果:本組27例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在胸部疾病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并發(fā)癥、術后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傳統(tǒng)手術,治療效果相似。結論: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在治療胸部外科疾病的診治中安全、有效和微創(chuàng)。
【關鍵詞】腹腔鏡;輔助治療;胸外科疾病
【中圖分類號】R6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022-01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利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共治療胸部疾病27例,療效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利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共治療胸部疾病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縱隔腫瘤3例,胸腔腫瘤1例,自發(fā)性氣胸3例,結核瘤2例,中央型肺癌6例,周圍型肺癌8例,炎性假瘤1例,左下肺隔離癥1例,支氣管擴張2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24歲,中位年齡52歲。
1.2 手術方法:全組患者在雙腔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取健側臥位,光源切口于7~8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約1.5cm,操作切口2個,部位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3~5cm,最長8cm。行胸腔腫瘤摘除1例,縱隔腫瘤摘除3例,肺修補3例,肺葉切除16例,肺段切除2例,楔型切除2例。
2 結果
本組27例治療結果,從出血量、手術時間、閉式引流、術后疼痛、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平均住院天數(shù)等均少于傳統(tǒng)開胸組。詳見表1。
3 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追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機體的創(chuàng)傷,傳統(tǒng)的手術為了充分暴露術野便于手術者操作,而需要開大的切口,一般需25cm左右,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腔鏡手術的開展后,傳統(tǒng)手術方式由于創(chuàng)傷大、疼痛重、恢復慢,逐漸不易被患者所接受。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深入和腔鏡器械的發(fā)展,胸腔鏡手術在胸外科疾病的診治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yōu)越性,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肺功能損傷少,恢復快,患者普遍易于接受,特別是年輕患者或注重美容的患者,然而單純的一套全胸腔鏡器械坱要過百萬的費用,腹腔鏡也要過百萬的費用,加上在二級基層醫(yī)院單純胸外科疾病的患者比較少,添置一套胸腔鏡器械作用不大,而胸腔手術與腹腔手術實際操作有一定的共同點,則考慮使用腹腔鏡輔助胸外科診療工作。我院從2010年起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胸外科疾病取得同樣的效果。通過觀察比較,筆者認為:①微創(chuàng)外科是本世紀外科學的發(fā)展趨勢,而腹腔鏡輔助外科手術是一個比較新的微創(chuàng)胸外科疾病治療技術,術側肺萎陷,能提供一個足夠大的操作空間,及明亮清晰的術野,使各種手術器械和內鏡自由出入胸腔,由于該術式切口小,疼痛輕,術中出血少,術后滲出少,恢復快,并發(fā)癥少,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比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有較多的優(yōu)勢,得到胸外科醫(yī)生的推崇。②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光源切口選在患側7~8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操作切口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3~5cm,最長8cm,術者手可以進入胸腔配合操作,更容易或更安全地完成各項操作,如結扎血管、支氣管殘端及淋巴結的清掃等。③遇到有廣泛粘連的患者,可以在光源的引導下用電刀或超聲刀進行分離,避免了傳統(tǒng)手術在未能充分暴露術野時的“盲目”操作而引起臟器的損傷,同時還可以先探查胸腔及時發(fā)現(xiàn)病灶的位置,能及早判斷病灶的分期,決定能否徹底完成手術。1997年以來,筆者采用的傳統(tǒng)手術病例中,就有2例經探查而不能完成的病例,給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傷痛。④患者術后痛苦輕,本組只有1例術后需用止痛藥,觀察組有25例,且有的需要多次使用,閉式引流管拔除早,患者可提前下床活動,利于早期康復鍛煉和肺功能的恢復,減少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⑤關胸后仍可通過光源孔再次檢查是否有出血或漏氣、肺的復張情況,避免了再次開胸的不必要性。⑥目前國內能開展全胸鏡手術的醫(yī)院非常有限,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發(fā)展和推廣,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在二級基層醫(yī)院在沒有整套胸腔鏡時,應用腹腔鏡代替胸腔鏡仍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輝,覃子恩. 腹腔鏡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1(36)
[2]朱小勇,陳廷均,周立洪,等.腹腔鏡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01)
[3]劉自立,李公明. 應用腹腔鏡開展胸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52例體會[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0(03)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在胸外科疾病診治中的價值。方法:隨機抽取傳統(tǒng)開胸手術部位相同的27例進行治療結果、并發(fā)癥等進行比較。結果:本組27例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在胸部疾病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并發(fā)癥、術后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傳統(tǒng)手術,治療效果相似。結論: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在治療胸部外科疾病的診治中安全、有效和微創(chuàng)。
【關鍵詞】腹腔鏡;輔助治療;胸外科疾病
【中圖分類號】R6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022-01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利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共治療胸部疾病27例,療效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利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共治療胸部疾病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縱隔腫瘤3例,胸腔腫瘤1例,自發(fā)性氣胸3例,結核瘤2例,中央型肺癌6例,周圍型肺癌8例,炎性假瘤1例,左下肺隔離癥1例,支氣管擴張2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24歲,中位年齡52歲。
1.2 手術方法:全組患者在雙腔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取健側臥位,光源切口于7~8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約1.5cm,操作切口2個,部位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3~5cm,最長8cm。行胸腔腫瘤摘除1例,縱隔腫瘤摘除3例,肺修補3例,肺葉切除16例,肺段切除2例,楔型切除2例。
2 結果
本組27例治療結果,從出血量、手術時間、閉式引流、術后疼痛、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平均住院天數(shù)等均少于傳統(tǒng)開胸組。詳見表1。
3 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追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機體的創(chuàng)傷,傳統(tǒng)的手術為了充分暴露術野便于手術者操作,而需要開大的切口,一般需25cm左右,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腔鏡手術的開展后,傳統(tǒng)手術方式由于創(chuàng)傷大、疼痛重、恢復慢,逐漸不易被患者所接受。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深入和腔鏡器械的發(fā)展,胸腔鏡手術在胸外科疾病的診治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yōu)越性,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肺功能損傷少,恢復快,患者普遍易于接受,特別是年輕患者或注重美容的患者,然而單純的一套全胸腔鏡器械坱要過百萬的費用,腹腔鏡也要過百萬的費用,加上在二級基層醫(yī)院單純胸外科疾病的患者比較少,添置一套胸腔鏡器械作用不大,而胸腔手術與腹腔手術實際操作有一定的共同點,則考慮使用腹腔鏡輔助胸外科診療工作。我院從2010年起用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胸外科疾病取得同樣的效果。通過觀察比較,筆者認為:①微創(chuàng)外科是本世紀外科學的發(fā)展趨勢,而腹腔鏡輔助外科手術是一個比較新的微創(chuàng)胸外科疾病治療技術,術側肺萎陷,能提供一個足夠大的操作空間,及明亮清晰的術野,使各種手術器械和內鏡自由出入胸腔,由于該術式切口小,疼痛輕,術中出血少,術后滲出少,恢復快,并發(fā)癥少,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比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有較多的優(yōu)勢,得到胸外科醫(yī)生的推崇。②腹腔鏡輔助小切口,光源切口選在患側7~8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操作切口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3~5cm,最長8cm,術者手可以進入胸腔配合操作,更容易或更安全地完成各項操作,如結扎血管、支氣管殘端及淋巴結的清掃等。③遇到有廣泛粘連的患者,可以在光源的引導下用電刀或超聲刀進行分離,避免了傳統(tǒng)手術在未能充分暴露術野時的“盲目”操作而引起臟器的損傷,同時還可以先探查胸腔及時發(fā)現(xiàn)病灶的位置,能及早判斷病灶的分期,決定能否徹底完成手術。1997年以來,筆者采用的傳統(tǒng)手術病例中,就有2例經探查而不能完成的病例,給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傷痛。④患者術后痛苦輕,本組只有1例術后需用止痛藥,觀察組有25例,且有的需要多次使用,閉式引流管拔除早,患者可提前下床活動,利于早期康復鍛煉和肺功能的恢復,減少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⑤關胸后仍可通過光源孔再次檢查是否有出血或漏氣、肺的復張情況,避免了再次開胸的不必要性。⑥目前國內能開展全胸鏡手術的醫(yī)院非常有限,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發(fā)展和推廣,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在二級基層醫(yī)院在沒有整套胸腔鏡時,應用腹腔鏡代替胸腔鏡仍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輝,覃子恩. 腹腔鏡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1(36)
[2]朱小勇,陳廷均,周立洪,等.腹腔鏡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01)
[3]劉自立,李公明. 應用腹腔鏡開展胸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52例體會[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0(03)
特別健康·下半月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