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俏妍
摘 要:近來,每年都有重大的、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事件發(fā)生。本文以2011年的楊武事件為例,分析事件中媒體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表現(xiàn),并提出規(guī)避新聞倫理道德失范的對策。
關鍵詞:媒體;新聞倫理道德失范;楊武事件
新聞倫理道德也稱新聞職業(yè)道德,是指新聞傳播行為應該如何的規(guī)范。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即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工作行為與新聞工作道德相悖逆,其行為的動機、手段和效果錯離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范圍。近來,每年都有重大的、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事件發(fā)生,使得新聞倫理道德失范成為傳媒界乃至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楊武事件
2011年10月23日,家住深圳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的王娟(化名)在自家開的維修電器的小店內(nèi)遭到西鄉(xiāng)街道社區(qū)治安聯(lián)防隊員楊喜利的毒打和強奸,期間,王娟的丈夫楊武(化名)始終躲在現(xiàn)場的雜物間內(nèi),未出來制止,事后才報警。2011年11月8日,《南方都市報》對這一事件最先進行了報道,隨著報道的不斷深入,媒體在報道這一新聞事件中所呈現(xiàn)的冷漠與殘忍,引發(fā)了人們對新聞倫理道德的思考。
二、媒體在楊武事件中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表現(xiàn)
1、媒體暴力與二次傷害
本文中的媒體暴力是指,媒體及其從業(yè)者利用媒體本身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話語權優(yōu)勢對新聞當事人或被波及的人群所實施的一種暴力行為,即媒體不顧當事人隱私強行曝光事件的一種暴力行為。
在記者成希的報道中,開篇詳細描述受害人王娟受到傷害后的身體情況、痛苦無助和近乎失常的精神狀態(tài);在電視采訪中,記者用強迫式的采訪方式,將鏡頭強行對準精神瀕于崩潰的女人,強調(diào)她的精神狀況,逼她回憶事情的經(jīng)過。媒體這種不顧采訪對象的感情,刺激受害人痛苦回憶的強迫式采訪對受害人心理造成第二次傷害,導致不堪其擾的受害者王娟曾在事后兩次想要自殺。
2、媒體審判
媒體審判指新聞媒體在訴訟過程中,為影響司法審判的結果而發(fā)表的報道和評論。
在《南方都市報》對“楊武事件”的報道中,記者成希評價楊武“你太懦弱了”,給楊武貼上了“懦夫”的標簽。更有甚者,11月9日《江淮晨報》對此事的整版報道配上的報道標題是《“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 是的,你還好意思說!》。如果記者多了解一些背景情況和當事人的經(jīng)歷與性格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記者實在不該在沒有經(jīng)過調(diào)查與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便對當事人作出如此殘忍的道德審判。
3、侵犯隱私權
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個人的隱私主要包括個人信息(肖像、年齡、住址等)、私人領域(臥室、身體敏感部位等)、個人私事(戀愛、婚姻、子女情況等)、私人活動等四個方面,侵害他人隱私的情形包括披露性犯罪、性侵擾的被害人的姓名、身份、地址和其他足以使人辨認的特征,侵入他人住宅、騷擾他人的私生活等。
在楊武事件中,楊喜利、楊武、王娟都是普通公民,楊武給《南方都市報》報料,渴望尋求媒體援助,從這一點上說,他是非自愿型的公眾人物,根據(jù)新聞行業(yè)的職業(yè)規(guī)范,應該對當事人的臉部做遮蔽處理。然而,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網(wǎng)絡圖片,均沒有對當事人做臉部馬賽克處理。我們看到的,是過多描寫強奸時的場景、動作、聲音等細節(jié),媒體不斷捕捉楊武和妻子的下跪、哭泣、蜷縮捂臉等本能行為,他們痛哭流涕的表情沒做任何遮掩便呈現(xiàn)在畫面上,有些媒體甚至赫然把女兒幫可憐父母做家務的照片隨父母窘容一同公之于眾。媒體的這些行為違背了當事人的意志,嚴重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
4、違背新聞真實性
在新聞倫理道德領域,真實性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一方面,記者為吸引眼球,捕風捉影,制造假新聞;另一方面,為強調(diào)新聞價值和新聞事實,無節(jié)制的“爆料”,忽視了新聞倫理道德。
一些媒體在報道楊武事件過程中還出現(xiàn)過“通奸”、“釣魚”的說法,這里媒體明顯越位。媒體對事件捕風捉影、憑空捏造,這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喪失了道德底線。
三、規(guī)避新聞倫理道德失范的對策
1、新聞媒體要加強人文關懷和道德自律
尊重采訪對象,尤其是新聞事件受害者,把采訪對象當做一個平等的主體來看待,這不僅是新聞記者職業(yè)道德的要求,還是新聞傳播活動人文關懷性的規(guī)定。楊武事件中受傷害最大的王娟一直沒有得到媒體的保護,受到很大心理傷害的她還要面臨媒體的二次傷害。
媒體身上肩負著社會責任,捍衛(wèi)個體的生命尊嚴,也是捍衛(wèi)媒體的公信力。新聞媒體應該用理性的筆觸報道新聞事件,用良知體恤當事人的心情,用新聞人肩負的責任擔起世間
道義。
2、加強立法,普及法律意識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新聞倫理評價和監(jiān)督機制,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法律觀念,規(guī)范媒體的行為,防止權力的濫用或放大,讓一切報道行為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進行,讓侵犯被采訪者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等權力的行為得到法律的懲處。
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普及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很多被采訪對象并不知道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正如柴靜在博客中所寫的:“他們(楊武)夫婦來自農(nóng)村,可能不知道媒體強行進入私宅涉嫌違法,不知道報道中對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須給予隱私保護、避免二次傷害的新聞倫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審階段也需要對此類案件進行非公開審理”。
參考文獻:
[1]陳絢.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展江.當代中國五大新聞倫理問題.二十一世紀國際評論.2012(2).
[3]藍鴻文.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