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孟侯
曾經(jīng)噪音讓人煩
我家原來住的是板房,我家住前樓,小毛家住后樓。兩家人真的是一板之隔,很薄的一層。三米朝上則連板都沒有,只有板條子稀稀拉拉地互相釘在一起。每逢下雨天,后樓曬衣服的竹竿便隨意地從板條間某個菱形格子插過來,竹梢像槍口似的擱在我家。當(dāng)然,只要我愿意,也可以將竹竿戳過去。
讓我感到吃虧的是,后樓的小毛夫妻倘若爬上閣樓,透過菱形格子居高臨下一張望,我家就整個兒一覽無余了。這還不算,更棘手的是小毛夫妻還是音樂愛好者。他倆工作在里弄生產(chǎn)組,離家近,跨進(jìn)房門便打開收音機(jī),于是那音樂不管前樓人想不想聽就“嘭嘭嘭嘭”地敲打起來,墻板都在顫抖,一般要“嘭”到10點(diǎn)半左右。
我喜歡幽靜,可是我得忍著這份熱鬧,我想我會適應(yīng)的。每天晚上我半真半假地翻著書,有時還在稿紙上寫幾行詩。等那音樂好不容易累了,我發(fā)現(xiàn)我也累了,趕緊上床去睡個安穩(wěn)覺。可是夢中的后樓又變成一只特大喇叭,那菱形的板條子化為黑色的網(wǎng)罩,“嘭嘭嘭嘭”的又要把心敲出喉嚨口。我埋怨老爸為什么當(dāng)初不前樓后樓一起向大房東租下來。
如此這般心驚肉跳,我們一住好幾年。我曾經(jīng)遞香煙給小毛,懇請他8點(diǎn)半之后聲音稍微放得輕一些。當(dāng)然,我們一家人從不大喜大悲大聲嚷嚷,小心翼翼地過日子,開口則竊竊私語,甚至指手畫腳地打啞語,唯恐被小毛抓住把柄,把聲音調(diào)得更大。
有一天,我終于決定采取行動了。我敲開小毛家的門通知他:“我家也要搭一個閣樓了,可以隔音……”
“沒關(guān)系的,你搭你搭!”
出錢的是我,瀟灑的是他。
我先用兩大張夾板把菱形的板條子全部封住,然后搭起一個簡易閣樓,并把所有書籍和雜物堆塞在閣樓里。此舉初見成效,聲音輕多了。然而不久我就覺得隔壁的音量比原先還大———小毛夫妻買了音響。我琢磨,也許因?yàn)楹髽侵挥衅咂椒?,才要用巨音把空間鬧大。我們呢,照舊奉陪著那“嘭嘭嘭嘭”的節(jié)奏,照舊聆聽小毛夫妻每次斗嘴的起承轉(zhuǎn)合,為了下雨沒能及時收衣服,為了兒子在樓梯上摔一跤,為了男的獎金還沒女的高等等。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有一種小說寫法叫“隔墻偷聽法”,錯過了拿著素材本天天記錄小毛家的一切。
還是同學(xué)小孔的話啟發(fā)了我:“你不會把家具都搬到板壁這一邊,擋掉一點(diǎn)聲音?”對!我咬牙賣掉所有舊家具,特地請木匠做了三個頂天立地的大櫥,高兩米三,厚半米,費(fèi)用一千元,不求藝術(shù)性,只求隔音效果好。新家具往板壁跟前一堵,隔壁的聲音果然輕多了。可是只要翻開書或者拿起筆,板墻的那一邊還是“嘭嘭嘭嘭”,還是唇槍舌劍,還是大哭大笑大聲聊天。我煩躁得幾乎要發(fā)瘋。
隔了鄰音也隔心
若干年之后,我終于搬進(jìn)了新公房,再不是板墻,而是鋼筋水泥墻,隔音效果奇佳。隔壁住著誰不知道,說什么不知道,有沒有“健伍”或者“先鋒”牌子的音箱也不知道,陌陌生生的公房里可以借用一句北京話:誰知道是誰??!訣別了小毛家的吵架聲、音樂聲、喝酒聲和麻將聲,我幸福地泡一杯茶,擰亮了橘黃色的臺燈,可是奇怪,我看不進(jìn)一行字,寫不出一篇文章。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陣陣襲來,我安慰自己:是不習(xí)慣,沒關(guān)系。但是住了一年兩年還是感到心里空空的。
我發(fā)現(xiàn),正是有了極厚的鋼筋水泥墻,我才有了小屋的孤寂,隔離鄰居的同時也隔離了自己。消除了所有的“鄰音”,更令人懷念那間板房。最寧靜的時候,我竟會莫名其妙地搜尋逝去的“嘭嘭嘭嘭”的音樂聲。
板房的前樓和后樓不拆墻也是一家。要大掃除了,我便大聲說:“這個大櫥我一個人怎么搬得動啊,我力氣再大也沒用!”過一會兒我開門出去,就會發(fā)現(xiàn)小毛早站在我家門口:“來來,我?guī)湍愦畎咽郑 庇袝r候睡到半夜,后樓傳來孩子的咳嗽聲。小毛說,兒子的支氣管炎又發(fā)了。他妻子說,叫你買半夏露為什么不買?小毛說,醫(yī)務(wù)室這兩天恰好沒有了。他妻子說,你不能提前去買兩瓶備著?小毛說,深更半夜我要買也買不到。他妻子說,這孩子只有半夏露管用……
我怎么能聽而不聞?找到自己家的那瓶半夏露,篤篤篤趕快送到后樓去。
我們經(jīng)常用這種明了的方法“暗示”著,板墻的兩邊傳遞著一種熱。
如今,親戚朋友來到我的新公房玩,無不指責(zé)那三個高頭大馬的櫥柜“太粗氣”。我只有苦笑,那堵千金換來的“墻”,是我以往的一個理智,是我今天的一個嘲諷。每當(dāng)我坐在極靜極空的水泥屋里準(zhǔn)備寫些文字時,我?guī)缀跏秦Q著耳朵,渴望從大櫥后面飄出“嘭嘭嘭嘭”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