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機械取代人工,城市生活發(fā)生巨變,高樓大廈替代了過去的窄巷小院,昔日的奢侈品逐漸被棄用,與之息息相關(guān)的行業(yè)難以為繼而逐步被淘汰,那些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行當正漸行漸遠……
這一張張照片,將成為我們記憶深處中美好的懷念。
向還在從事這些手工活計的普通勞動者致敬!
1. 磨剪子搶菜刀
在老街深巷里,隨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搶菜刀!”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銹剪子,循聲而去……
師傅干活時,把用鈍了的菜刀、剪子固定在一條低凳上,先用搶刀來搶,再用磨石打磨。打磨時,讓刀、剪在一塊特別堅硬的石塊(油石或磨石)上來回運動,并不時蘸水,這樣更容易把刀、剪磨快。這打磨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因為如果角度太小,則容易卷刃;如果角度太大,就會拌刃。卷刃或拌刃的刀、剪都不能再使用了。
2. 爆米花
老師傅挑著擔子,擔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放著火爐和風箱,走街串巷……只聽“砰”的一聲,炸泡機的一端打開了,雪白松軟的米花從里面噴涌而出,飛向前面一個鋁制的鐵桶里,在彌漫開來的香氣中,師傅利索地用篩子把米花裝起來?;丶页员谆▏D!
3. 剃頭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不一會兒,面目一新,耳鼻舒暢。技術(shù)精湛的剃頭匠向人們證明了其實并不是萬事開“頭”難。
4. 修鋼筆
曾幾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相伴而生,會修鋼筆的人對于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
修鋼筆時,師傅把鋼筆小心夾在一個模具當中,用噴燈熔化一根金絲,再用一根針挑起一點,蘸到筆尖上,待冷卻了,用細砂紙輕輕打磨一番,又是一支書寫流利的好鋼筆了。
5. 箍桶
過去,水桶、米桶、馬桶、腳盆等是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箍桶匠也就特別吃香。
一張刨凳、一柄斧子、一個扒箍、一把錘子,它們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著,套上銅箍,用扒箍上勁、收緊、敲打使其牢固,再涂上桐油防腐,經(jīng)久耐用的桶就箍好了。
6. 補鍋碗
這行的師傅有一句驕傲的口頭禪:“沒有金剛鉆,就不敢擔這瓷器擔?!币驗樗麄冊谛蘩磉^程中需要用到鉆頭,而這鉆頭用的是金剛石。
修理時,師傅在破縫的兩邊各鉆一些對稱小孔,鉆好后,用鋦子(用銅或鐵打成扁平的兩腳釘)分別插入各孔,用小錘輕輕地把鋦子的兩頭打進去,然后用清油和雜面糊涂在鋦子上,使鋦子更加固定,這樣鍋碗就補好了,而補好的鍋碗使用起來與新的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