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摘 要 訪談是實地考察中一項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現(xiàn)象學角度審視訪談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與理解過程,其前提便是語言中包含“意義”,而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理解過程即通過“意義共享”得以實現(xiàn)。
關鍵詞 現(xiàn)象學 實地考察 訪談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Sense Sharing" in the Interview
YANG Lu
(Key Research Institute in University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eastern Ethics Group,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terview is an important fieldwork research method, the way the researchers collected through oral conversation firsthand research where researchers from the.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look at the interview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subjects, the premise is that the language contained in the "sense" and researchers and by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that is through the "sense of sharing"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phenomenology; fieldwork; interview
實地考察(fieldwork,又譯為田野調(diào)查)是指經(jīng)過人類學專業(yè)訓練的研究者,以其自身為研究工具,親自進入某一社區(qū),通過觀察、訪談、居住體驗等參與方式獲得第一手資料的過程。訪談作為實地考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研究者尋訪被研究者,并且與之進行交談、詢問的一種活動,它涉及到被研究者內(nèi)在的思想理念、意義建構的方式以及語言表達等。在訪談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溝通主要通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現(xiàn)象學視角來看,語言在此處即為“意義”的載體,而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的理解過程則通過“意義共享”得以實現(xiàn)。
1 語言即“意義”載體
現(xiàn)象學(Phenomenology),顧名思義,與“現(xiàn)象”有關,它源自希臘語phainomenon,其動詞形式phainesthai意為顯現(xiàn)或顯示自身的東西,即自身顯現(xiàn)者。①現(xiàn)象學強調(diào),事物的顯現(xiàn)方式是事物存在方式的一部分,事物像其存在那樣顯現(xiàn),并且如其顯現(xiàn)那般存在。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認為,“邏輯學以語言闡釋為開端?!薄耙饬x”與“語言”可以看作一對顯現(xiàn)和顯現(xiàn)者,“意義”是“語言”的闡釋對象,“語言”是闡釋“意義”的載體。
胡塞爾在為《不列顛百科全書》寫的現(xiàn)象學條目中明確指出,“現(xiàn)象學是關于所有可想象的先驗現(xiàn)象的科學,它不是客觀存在之物的科學,而是那些往相關的意向構造中汲取其存在意義和有效性的存在之物的科學?!雹谝庀蛞饬x構成了表述的現(xiàn)象學特征,而表述的本質(zhì)特性又蘊涵于意向意義之中。表述與意識活動是緊密相連的,意識活動形式通過表述來呈現(xiàn);另一方面,意識活動的意向性特征又決定了語言表達的意義。胡塞爾認為,“某些與表達相聯(lián)接的心理體驗,他們使表達成為關于某物的表達。這些心理體驗大都被人稱之為表達的意義或表達的含義,并且,人們認為,通過這種稱呼可以切中這些術語通常所指的意思。但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每一個名稱上,我們都可以區(qū)分這個名稱‘傳訴的東西(即那種心理體驗)和這個名稱所意指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區(qū)分這個名稱所意指的東西(意義,成為表象的‘內(nèi)容)和這個名稱所稱呼的東西(表象對象)”。③有學者解釋,胡塞爾現(xiàn)象學中的“意義”可以理解為表象的內(nèi)容,即事物名稱所意指的東西,它經(jīng)由意向性構成而成立,而意向性的構成包含了被表意的對象。④如此,語言和意義構成一個復雜的雙層結構,語言作為表層,指向深層的意義;而事物在被語言所描述時,亦具有二重性,不僅包括言語指意的對象,也包括表述者的內(nèi)心體驗。
2 訪談者與被訪者的 “意義共享”
按照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實地考察訪談中,被研究者的表意即為意向?qū)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交流與理解建立在“意義共享”之上。一般說來,現(xiàn)象學方法的特點或基本原則是:第一,放棄一切偏見、成見、習慣看法,“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第二,直觀人的認識活動中直接親身體驗到的東西;第三,對事物按其直接向我們顯現(xiàn)的樣子進行分析、描述,即對意識的現(xiàn)象學描述。
2.1 “無預設”是“意義共享”之前提
這種“無預設”訪談是一種以自然的態(tài)度,去溝通、去判斷的研究。它需要研究者在訪談之前做到觀念懸置(epoch?,類似于質(zhì)的研究中的“自我排除”。“無預設”訪談也是一種將研究者自身與被研究者作為共在知覺場中的主體進行交流與理解的方式。
觀念懸置是現(xiàn)象學還原的第一步?,F(xiàn)象學關心現(xiàn)象,即事物顯現(xiàn)的方式。把握現(xiàn)象,必須將科學假設、研究志趣、價值取向等統(tǒng)統(tǒng)懸置起來。正如胡塞爾的說法,將一切預設置入括號中,并使之失去作用。⑤排除一切設定,停留在意識的內(nèi)在之中,因為“內(nèi)在是所有認識論認識的必然特征”。而這種觀念懸置就是指暫時放下一切先驗理論,真正尋求一種“在其中”的“純粹體驗”,“從自然態(tài)度中呈現(xiàn)的這個自我、這個意識、這個體驗開始進行考察。”⑥因此,觀念懸置可視為訪談、甚至所有人類學實地考察工作的思想前提。
胡塞爾主張在看待他者時,將其視為一個像自己一樣的主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從這個位置看身邊的事物,不同的人會看到事物不同的顯相;不同主體間對共同意識亦有不同的把握方式和不同的清晰度。但是,仍可以假設一個包括自身的、共在的時空現(xiàn)實,也就是胡塞爾所講的“主體間性”,亦即“意義”能夠共享的基礎。而訪談就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通過言語表述上的互動,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
研究者在實地考察之前,需準備與被訪談者的共享知識。一般包括訪談對象個人背景、生活情態(tài)等,還包括考察地的地方性知識等。有學者認為,共享知識中最重要的是關于訪談對象的“生平情境(biography situation)”,即其生活史或生命過程以及經(jīng)驗。⑦奧地利社會學家許茨(Alfred Sch黷z,1899-1959)認為,“經(jīng)驗圖式是一個意義脈絡,它是我們過去經(jīng)驗的輪廓,概念性地包含著可于后來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驗客體”。⑧在訪談時,被訪者會無意識地將生平情境帶入其中,從而影響著訪談內(nèi)容和訪談場景的意義。因此,了解這種共享知識,研究者才能準確把握訪談內(nèi)容和訪談場景的意義,獲得對訪談對象主觀建構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并對此給出合乎邏輯與情理的解釋。把握意義的傳述邏輯,才能抓住被訪者賦予訪談內(nèi)容意義的脈絡。
2.2 “意義”的本質(zhì)直觀與描述還原
胡塞爾曾提出現(xiàn)象學的“一切原則之原則”:“每一種原初給予的直觀都是認識的合法源泉,在直觀中原初地(可說是在其機體的現(xiàn)實中)給予我們的東西,只應按如其被給予的那樣,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給予的限度之內(nèi)被理解?!雹岈F(xiàn)象學的處理對象是“意識”,而意識中的對象是意向性的對象,它在意向活動中是被“意向性地”呈現(xiàn)出來的。因而直觀也就是對意識狀態(tài)的“現(xiàn)象學描述”,因為意識是“意向性活動”,而“意向性活動”表明,意識實際上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因此,直觀也是一個顯現(xiàn)與描述的過程。
由于現(xiàn)象學對意識的把握使用直觀的方法,所以它的結果只能用描述性的方式來體現(xiàn),這也可能是人類學研究中大量使用民族志(Ethnography)的原因?,F(xiàn)象學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尋求絕對真理,而絕對真理是先驗的純粹邏輯,存在于純粹意識中。而純粹意識或現(xiàn)象所顯現(xiàn)的,主要是直接經(jīng)驗中各種變化的東西,因此,只有通過還原的方法,才能從變動的意識流中把握事物穩(wěn)定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結構,從而獲得對事物的認識。在現(xiàn)象學還原后,客體已不再是純粹意識之外的自在客體,而是作為內(nèi)在的意識對象被先驗現(xiàn)象學所體察。
訪談中的本質(zhì)直觀,即是對被訪談者語言所傳述之意義最直接、最原始的解讀。訪談者不僅要面對被訪者語言背后的意識流,還要把握訪談的情境,結合被訪者的語言信息及非語言信息進行研究。其中,語言信息既包括普通的話語,也包括某種情境下的委婉語;而非語言信息包括被訪者在描述時的動作、眼神等。在描述性還原之時,研究者要避免抽象的、理論化的概括,而要為訪談情境及訪談內(nèi)容留下詳實、生動的文字描述,同時,也要描述認識現(xiàn)象所帶來的感覺。對“意義”的描述還原即是訪談者與被訪者“意義共享”的結果。
注釋
① 劉放桐.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4.
② [德]胡塞爾著[德]黑爾德編.現(xiàn)象學的方法.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70.
③ [德]胡塞爾著.邏輯研究[M].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0.
④ 楊善華.實地考察中被訪人敘述的意義詮釋之前提[J].社會科學,2010(1).
⑤ 德]胡塞爾著.現(xiàn)象學的觀念[M].倪梁康,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7.
⑥ [德]胡塞爾著.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M].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5.
⑦ 楊善華,孫飛宇.作為意義探究的深度訪談[J].社會學研究,2005.5.
⑧ [奧]阿爾弗雷德·許茨著.社會實在問題[M].霍桂桓,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339.
⑨ [德]胡塞爾著.現(xiàn)象學的觀念[M].倪梁康,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5.
參考文獻
[1] 滕星,巴戰(zhàn)龍.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范式[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