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妥了?!?1月7日,APEC前夕,在日本APEC代表團副報道官岡庭健就中日領導人是否會舉行會晤在吹風會上做出回應后,一些記者立馬小聲地說。岡庭健當時的回答是,雖然會晤尚未最終確定,但雙方仍在就這一事宜進行溝通。
這場發(fā)布會場地的約300個座位被坐得滿滿當當,兩邊的過道上也站滿了記者。記者蜂擁而至的原因其實簡單:發(fā)布方是日本代表團。
在這場發(fā)布會前,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和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nèi)正太郎在釣魚臺國賓館的會談剛剛結束,雙方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四點共識”:
雙方確認將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xù)發(fā)展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xiàn)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fā)生不測事態(tài);雙方同意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建政治互信。
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飛抵北京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最后關頭,“共識”的出現(xiàn)其實已經(jīng)意味著中日領導人的會晤沒有多少懸念。
對于記者而言,就算是沒有懸念,謎底最好馬上就能從岡庭健的嘴里得到。記者們的第一個問題仍是關于“中日領導人是否舉行會晤”。
不論是在哪一個國家,對于敏感問題直接說“YES”或“NO”的外交官或許還沒有生出來。這位精廋的日本外交官對第一個提問的記者打起了太極,回了一個大家預想中的答案。但他又急于想告知中日達成“四點共識”的消息,因為現(xiàn)場沒有設翻譯,岡庭健開始在臺上用自己并不十分嫻熟的英文翻譯起“四點共識”。
三天后的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應約會見安倍晉三。比會見時所談及內(nèi)容更受關注的,是兩國領導人的表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曲星稱,領導人嚴肅的表情背后,反映的是中日關系向暖還寒的現(xiàn)狀。這次領導人的見面只是個開端,還得看日本后面如何將“四點共識”落到實處?!叭绻辗嚼^續(xù)出爾反爾,中日關系非但不能改善,還可能變得更糟糕”。
但這應該也不是安倍接下來想看到的結果,否則他這半年來在中日關系上,不論是口頭還是行動上都選擇“謹慎和小心”得多的努力就付諸東流。
無論如何,即便中日輿論關于這次會晤依然有是“會見”還是“會談”的爭議,但見了面至少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態(tài)度。在當今兵刃相見已經(jīng)幾乎不被大國間列為解決問題的選項的大背景下,能保證領導人互相見面的頻度,國家間的關系也就有了穩(wěn)定的砝碼。何況,在多邊外交舞臺日趨豐富的當下,領導人之間長時間的不見面,在現(xiàn)實中也不大可能。接下來的幾天里,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在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中日領導人還免不了有見面的機會。問題仍是,怎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