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200 多年的歷史里,海南島中舉者近600人,登進士者60 多人,其中,瓊山一地即占40 多人。更奇特的是,耿介、清廉等性格特征,也成為這些進士、舉人們身上共有的標簽。在??谑协偵絽^(qū)府城鎮(zhèn)的海瑞故居近旁,薛遠、邢宥、王佐、廖紀、鐘芳、唐胄等十大廉吏的畫像昂然而立。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明代貪腐的官員當中的確沒有任何一個是海南籍的,海南官員基本上都是官清如洗的“窮人”。
對于明代海南盛產(chǎn)清官的原因,要從多方面來探究。首先,從地理條件來講,海南作為熱帶島嶼,因為生活壓力小,所以這里的人競爭意識不強,所謂“無欲則剛”,在海南成長起來的人往往對物質(zhì)需求沒有太強烈的欲望,因而容易堅守清廉的品格。
而且,明代海南清官現(xiàn)象和唐宋的貶官文化一脈相承。貶官大多清廉耿直,因而才受到官場的排擠而被貶至海南。因為海南的“學術(shù)圈”環(huán)境單一,不像中原那樣包羅萬象,所以,這些貶官所開創(chuàng)的學風可以在海南“無干擾”地傳承下來。
其次,海南方言中原人很難聽懂,當海南人考取功名北上為官之后,發(fā)現(xiàn)因為交流問題,想和大家打成一片相當困難,由于語言障礙,所以難以融入當?shù)毓賵?。這一方面有助于海南官員“保持本色”,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明白:既然難以靠人際打開局面,就只有清正廉明、不給他人任何把柄,才能在官場立足。
明代海南的書院學塾大大發(fā)展,但是和內(nèi)陸發(fā)達地區(qū)相比,教育資源仍顯不足。于是,求學心切的海南士子往往會冒險渡海、不遠萬里北上求學。通過“忍饑讀書、冒死求學”的個人奮斗才當了官,而不是依賴裙帶關(guān)系輕松入仕,這既讓海南士子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工作機會”,堅守法紀不貪不腐,也讓他們對窮苦大眾多了同情之心,敢于為民請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