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種正在消逝的古代木結構
      ——斜梁結構初探

      2014-05-16 09:57:57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屋架民居屋面

      郭 寧 柳 肅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長沙410012)

      一種正在消逝的古代木結構
      ——斜梁結構初探

      郭 寧 柳 肅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長沙410012)

      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有種斜梁承檁的結構形式,是有別于我國傳統(tǒng)穿斗式、抬梁式之外的一種特殊木結構形式。很可能這種結構形式曾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隨著我國木結構技術的發(fā)展而慢慢消逝?,F(xiàn)存的古代大型官式建筑中尚有少量遺存,在使用傳統(tǒng)工藝的民居建筑中還大量存在。前人對抬梁式結構、穿斗式結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但是對于這種斜梁承檁的斜梁結構,并沒有進行專門的研究。文章通過對現(xiàn)存古建筑和民居中遺存的斜梁結構入手研究,分析和總結了斜梁結構的基本特點,提出了關于斜梁結構的一些思考問題。探討斜梁結構的起源和文化意義對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傳統(tǒng)民居 斜梁結構 演變過程

      1 斜梁結構及其特點

      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有種斜梁承檁的結構形式,這里暫且稱它為斜梁結構。這種結構形式是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穿斗式和抬梁式之外的一種特殊結構形式(圖1)。穿斗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屋面荷載由梁自上而下傳遞,最后到柱,也稱疊梁式。斜梁結構顯著特征是屋架上部有兩根斜向交叉的梁,斜梁下部為穿斗式、抬梁式結構或完全置于墻上。由于斜向承力構件的存在,斜梁上檁子可以任意放置,不用嚴格的置于柱頂位置,瓜柱放置也比較自由。

      斜梁結構與西方近代出現(xiàn)的豪式屋架在結構形式和受力方式上有著諸多的相似點,兩者都是利用三角穩(wěn)定結構來承擔屋面荷載。西方的豪式屋架源于中央立柱的“kingpost”屋架,中國傳統(tǒng)斜梁結構可能源自大叉手結構,其梁架的結合方式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榫卯方式。兩者不同之處在于,斜梁結構大部分是用與斜梁相交的立柱來抵消屋頂荷載產生的側推力,西方豪式屋架則是用與斜梁相拉接的橫梁來抵消屋頂荷載產生的側推力。就現(xiàn)存使用斜梁結構民居來看,我國民居建筑中斜梁結構技術水平各地不同,從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其發(fā)展階段。

      圖1 三種結構形式的區(qū)別

      2 研究現(xiàn)狀

      過去建筑歷史研究的對象僅限于宮殿、廟宇等官式建筑的研究,忽視了普遍存在的民居建筑,近30年來才慢慢注意到研究民居建筑的重要性。民居建筑中的斜梁結構更是沒有被系統(tǒng)的研究過,這一結構形式在湖南湘西苗族民居、滇西南少數(shù)民族民居、豫南漢族民居、蘇北漢族民居、四川涼山彝族民居和廣西黑衣壯族民居中都有其形式存在。[1—5]

      斜梁結構在大型官式建筑中僅有少數(shù)遺存,而在我國廣泛分布的傳統(tǒng)民居中還大量存在。以往的調查中,認為古建筑木結構的形式不是穿斗結構就是抬梁結構,往往忽視了其他結構形式的存在。由于各地風俗傳統(tǒng)、地理文化、歷史沿革不同,不同地域的斜梁結構都帶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前人研究中對這種結構形式都有不同的表述,但并未針對斜梁結構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如湖南大學建筑學院的柳肅在《湘西民居》一書中介紹到,“所謂斜梁即在柱子和瓜柱的頂上,沿著屋架的方向,順著屋頂坡度放置一根圓木,從屋脊一直延伸到檐口,這個圓木就是斜梁”[6]。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李新建在《蘇北金字梁架及其文化意義》一文中則敘述到,“金字梁區(qū)別于立字梁的主要特征是使用兩根成人字交叉的大斜梁,并由此帶來了包括柱、檁在內的整個木結構體系在結構和構造與抬梁、穿斗體系的巨大差異”[7]。樊瑩、呂紅醫(yī)2009年發(fā)表在建筑學報上《豫南山地傳統(tǒng)民居木作技術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中提到,豫南地區(qū)有一種特殊的“八字架”屋架結構,形似“八”字得名,即大梁中間豎向立柱,立柱上支“八”字形木材而成[8]。韋玉姣等人在《廣西那坡縣達文屯黑衣壯傳統(tǒng)麻欄自主更新的啟示》一文中提到,“達文屯麻欄建筑木構架頗具特色。采用大叉手,即每榀屋架使用兩根呈人字形交叉的大斜梁,由柱子、斜梁和腰串、大串組合的結構體系?!保?]民國學者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對苗族民居結構有以下敘述,“茅屋起法,上面用長木兩根,木條端處鑿開公母之馬口,以上穿上木栓而互相套著,做剪刀架式,架于柱上。構造式樣,上銳下闊,形同Λ字,故名Λ字棚”[10]。就各個學者對各地民居斜梁結構不同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各地域斜梁結構雖有不同,但其共同的基本特點是,梁上承檁,屋頂荷載由斜向交叉成人字的斜梁所承受(圖2)。

      圖2 各地斜梁結構民居

      3 現(xiàn)存情況

      就現(xiàn)在收集到的資料來看,斜梁結構在全國部分地域的民居中還大量存在著(圖3)。湖南省主要分布在湘西苗族居住的村落中,如湖南鳳凰縣臘爾山、禾庫、麻沖等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苗族民居大多數(shù)都是斜梁結構。根據湖南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20世紀90年代在鳳凰縣臘爾山地區(qū)的調研,200年前至20世紀80年代的苗族民居大多采用斜梁結構[11]。江蘇省則分布在蘇北徐州、連云港宿遷、鹽城北部地區(qū)。根據東南大學李新建的研究,在徐海地區(qū)除了少量的重要建筑使用抬梁和穿斗外,在數(shù)量上占絕大多數(shù)的傳統(tǒng)民間建筑均使用金字梁結構[7]。河南省則分布在豫南山區(qū)位于南北區(qū)域的過渡地帶,主要是指河南信陽市新縣、光山縣、羅山縣、商城縣、固始縣的山區(qū),但是斜梁結構民居的具體分布狀況、數(shù)量并不清楚。四川省則分布在涼山彝族生活的地區(qū),這里的民居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也有斜梁結構存在,但具體分布、數(shù)量情況沒有具體資料。另外在廣西黑衣壯族民居(圖4)、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居(圖5)等地方民居中都存在相似結構。

      圖3 斜梁結構民居

      盡管都是利用斜梁承擔屋頂荷載,但是湘西苗族民居、四川涼山彝族民居、蘇北漢族民居的斜梁在結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湘西苗族民居斜梁結構,僅僅是簡單的在穿斗結構柱上部架斜梁,斜梁與橫向的穿枋并不直接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屋架。四川涼山彝族民居斜梁結構明顯比湘西苗族民居斜梁結構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采用滿瓜滿枋承接斜梁,甚至出現(xiàn)了利用插栱層疊出挑承擔不落地中柱的結構形式。就斜梁與穿枋的組合來看,彝族工匠還不知道橫向構件是受拉力作用的構件。[12]蘇北漢族民居的斜梁結構已跟現(xiàn)代豪式屋架十分類似,屋架結構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三角結構??梢姶藭r漢族工匠已經完全掌握了斜梁結構的受力特性,橫向聯(lián)系構件也比較粗大,斜梁直接插入橫梁,橫梁受拉力作用的特性已很明顯,傳統(tǒng)斜梁結構發(fā)展到此時已完全成熟(圖6)。

      圖4 廣西達文屯黑衣壯傳統(tǒng)麻欄

      圖5 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居

      各地民居中遺存的斜梁結構還有不少,其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已難溯源。東部沿海地區(qū)的斜梁結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很難說沒有受到泊來文化的影響,而湖南鳳凰苗族、四川涼山彝族身處內陸邊遠山區(qū),與外界交流有限,其斜梁結構則無疑是土生土長的一種結構形式。

      圖6 民居結構簡圖

      4 斜梁結構在歷史上的表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木構架體系的類型很多樣,如斜梁屋架結構、懸臂木橋式結構、縱架式結構等等。從宋代的《營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以及現(xiàn)存的大型官式古建筑來看,大型建筑基本上使用的是抬梁式結構。民居建筑則北方使用抬梁式,南方使用穿斗式,也有穿斗與抬梁結合的形式存在。斜梁式結構可能來源于原始的棚架結構,這是一種較原始的結構形式。當抬梁式、穿斗式結構形成和完善以后,斜梁式就逐漸衰落了。

      4.1 漢代時期的表現(xiàn)

      圖7 漢代民居的木構形式、廣東廣州漢墓明器表現(xiàn)的民居形制

      漢代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繁榮時期,這個時期的突出表現(xiàn)是木構建筑日趨成熟,磚石建筑和拱券技術有了很大發(fā)展。從畫像石、明器反映的木結構建筑形象,我們可以推斷出漢代木結構發(fā)展的狀況。明器反映此時的屋蓋還是直坡形象,當時創(chuàng)造了“櫼”(原始昂),推斷其屋頂荷載可能是使用斜梁結構承載(圖7)。由于單體建筑體量、面積的進一步加大,建筑中心的通風采光成了很大的問題。漢代的明器跟畫像石中多有斗拱形象,當是為了抬高屋頂以利房屋采光和維持木結構穩(wěn)定的作用。

      現(xiàn)存的漢代建筑遺物有墓、石室、闕、崖墓為實物。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一書中談論漢代建筑構架時,特別提到了朱鮪墓址所遺殘石一塊。殘石“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兩斗。其位置乃以承石室頂板者(圖8)[5]。日本京都法隆寺飛鳥時代回廊及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結構,漢代建筑內部結構之實物,僅此一例而已。”

      4.2 南北朝時期的表現(xiàn)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木構建筑已沒有實物,幸運的是能反映南北朝時期建筑式樣的日本飛鳥式木構建筑還有實物遺存。飛鳥時代建筑樣式必有所變化,但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木結構式樣,仍可借助日本飛鳥時代佛教建筑式樣一窺乾坤。

      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是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據推斷其反映的是中國南北朝、隋的建筑式樣。從法隆寺五重塔剖面、法隆寺金堂屋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斜梁承檁,斜向的支撐構件支撐整個屋頂?shù)暮奢d。同時可以清楚的看到有類似昂、栱的構件存在。這段時期應當是直線屋蓋向曲線屋蓋轉化的早期形式,大木結構更像是抬梁與穿斗的組合形式。(圖9)

      圖8 山東金鄉(xiāng)縣朱鮪墓剖面圖

      我國南北朝時期木構建筑雖已沒有實物,但是從同時期石窟的雕刻和壁畫中還可了解當時的建筑形象。此時期石窟雕刻所反映的建筑構架形式大致是:早期土木混合結構;中期土木混合結構或是木結構;晚期推測為全木結構(圖10)。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一書提到,“至于室內梁架,則自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梁上之人字形叉手及漢朱鮪墓祠叉手推測,再證以神通寺塔內廊頂上施用三角形石板以承屋頂,則叉手結構之施用,殆亦為當時通常所見也?!保?]這里的叉手不能等同于唐宋時期僅承載脊檁荷載的叉手,應當更多的偏向于斜梁,有承檁、承擔屋面荷載的作用。從這些雕刻所反映建筑屋蓋的形象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此時期承受建筑屋頂荷載的還是斜梁結構。

      圖9 法隆寺金堂屋蓋構架與受力形式

      圖10 北朝晚期建筑構架

      4.3 隋唐時期的表現(xiàn)

      隋朝時間較短,建筑形式上應與唐朝相同。唐朝還有山西五臺山建于公元782年的南禪寺大殿和建于公元857年佛光寺大殿遺存。同時期,日本大化改革后進入奈良時代,全面學習中國,建筑實物也有不少遺存,如奈良約建于公元770唐招提寺。

      從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剖面圖上(圖11),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雖然完整的斜梁結構已不見,但是昂作為斜向受力的構件仍然承載著出挑屋面結構的荷載,此時斗拱的形象已經很鮮明。比日本唐招提寺金堂晚100年的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從剖面可以清晰看到大木結構已經是完全的抬梁結構,結構受力更加穩(wěn)定和合理(圖11)。此時構架上部承擔梁架荷載的還不是瓜柱,而是由方木壘疊構成。梁思成先生在介紹唐代建筑構架特征時,曾提到“佛光寺大殿平梁之上不立侏儒柱以承脊檁,而以兩叉手相抵,如人字形斗栱。宋遼實物皆有侏儒柱而輔以叉手,明清以后則僅有侏儒柱而無叉手。敦煌壁畫中有繪未完之屋架者,亦僅有叉手而無侏儒柱,其演變之過程,至為清晰?!保?]可見此時承載脊檁的依然是叉手,但是已不同于南北朝時的叉手,此時叉手已無承擔屋面荷載的作用。出挑屋面的荷載依然是用昂承擔。

      4.4 宋元時期的表現(xiàn)

      宋元時期木構建筑我國遺留實物較多,如:山西晉祠圣母殿,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河北正定龍興寺轉輪藏殿,等等。當時的建筑風格、做法還可尋得實物推敲,加上宋代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木經》基礎上編成的《營造法式》,使得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做法更是有據可查。同時期的日本、韓國也存有建筑實物可作參考。

      圖11 佛光寺大殿剖面,唐招提寺剖面

      圖12 亭榭攢尖用瓪瓦舉折

      《營造法式》中有種叫“亭榭攢尖”的形式,專門用于攢尖屋頂建筑?!巴ら繑€尖”不是一種結構形式,而是因為亭子、樓榭建筑常采用攢尖頂形式。其特點是在中央最高處有一根童柱,叫“雷公柱”。用斜梁斜向支撐雷公柱,形成一個類似傘架的結構形式,柳肅將其命名為“傘架式”。從結構上來看,“亭榭攢尖”更像由四、六、八個角梁形成的特殊結構形式,它的剖面成人字型,梁上承檁,承受屋面荷載,與文中定義的斜梁結構十分相似。(圖12)

      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yè)王書林,在其碩士論文《四川宋元時期的漢式寺廟建筑》中介紹了四川地區(qū)宋元漢式寺廟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探討了其形制特征和發(fā)展脈絡。[13]最可貴的是此時期眉山報恩寺大殿、閬中五龍廟文昌閣和蘆山青龍寺大殿的木構架帶有明顯的斜梁結構特征。

      眉山報恩寺大雄寶殿內額上有“泰定四年□□丁卯十月已未”字跡,可知其為元代所建。王書林在其論文中寫到:“大殿明間較廣,其梁架構造不同于一般作法,值得關注。其脊榑兩側分別施斜袱,置于榑與其下順榑圓木之間,形成類似‘叉手’的式樣,但其用材遠大于叉手,以杠桿原理承重,本文名之為‘大叉手’”。(圖13)[13]

      閬中五龍廟文昌閣,據院內古碑刻“……五龍山左邊生男□□,夫唐氏生大祖任志和李氏(苑土)于本宅,后男任子才、任子進猷舍木直二祖任志賢……惠任子……于大元至正三年修立……”等文字,推測五龍廟文昌閣為元建。王書林論文中提到:“上層內額做圓木月梁狀,補間位置施鷹嘴蜀柱,前檐補間鋪作后尾即挑至此,與蜀柱相交。后排內柱間也施圓木月梁狀內額,額上補間位置施鷹嘴蜀柱,后檐補間鋪作后尾與該蜀柱相交。兩蜀柱上承‘大叉手’,大叉手分別橫跨兩椽,壓于順脊袱之上,于脊榑下相交”。(圖14)[13]

      歷史資料顯示青龍寺大殿可能為元代至正年間建造。王書林在對大殿明間構架做法描述中提到:“于中平榑下內額上施大斗,前檐明間正中一朵補間鋪作后尾施挑斡經下平榑挑至此,出斗作栱,栱上又施斜向‘大叉手’經上平榑挑至脊榑下。上平榑下之內額中部施大斗承扶壁兩層承異型替木以承榑,大叉手即與此相交。脊榑下之內額中部也施大斗承十字栱承異型替木承脊榑,大叉手即壓于內額之上,承于大斗之下。后檐部分與此類似,但其中平榑下之內額上未施鋪作層,而是大叉手直接疊于中平榑和其下內額之間?!保▓D15)[13]

      圖13 眉山報恩寺大殿明間橫剖面圖

      圖14 五龍廟文昌閣明間橫剖面圖

      從上面三個四川元代古建寺廟來看,建筑體量都不大,平面呈方形或近似于方形,都在明間有用斜梁承檁,承擔屋面荷載。王書林論文中對這種現(xiàn)象的總結為:“其柱間梁架與一般梁架作法無異,但于建筑明間補間鋪作位置出大叉手,該叉手寬約兩材有余,至少橫跨四架椽,一端位于脊榑和其下內額之間,另一端位于中平榑和其下內額間,承上平榑,且于補間鋪作后尾之斜向構件連為一體”[13]。這些表現(xiàn)都符合斜梁結構的特點,這種結構很可能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結構形式,只能適用于體量較小的官式建筑當中。

      圖15 青龍寺大殿明間橫剖面圖

      5 關于斜梁結構一些思考

      這里暫時把這種結構形式定義為斜梁結構,其特點是屋架人字形、斜梁承檁、承擔屋面荷載??紤]到四川彝族民居、蘇北金字梁和豫南八字架在結構上已有所變化,不能簡單等同于“大叉手”結構。如果說湘西苗族民居與“大叉手”結構相似,那么四川彝族民居中使用的插拱層疊出挑和橫拱構件、蘇北金字梁和豫南八字架類似西方豪式屋架就無法解釋,所以暫以斜梁結構稱之。古建筑中斜向受力的構件還有叉手、昂、角梁、托腳和搭牽(束木),以是否承檁為區(qū)別,這些構件是否也應該劃入斜梁結構的范疇。

      古建中叉手形態(tài)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其承脊檁方式與斜梁結構類似,直至明清時期才僅用侏儒柱承脊檁。最早的古建實物中日本法隆寺金堂叉手有承檁、承擔屋面荷載的作用,后佛光寺大殿僅用叉手承脊檁,但不承擔屋面荷載。宋遼時期侏儒柱與叉手并施,早期侏儒柱瘦小、叉手粗壯,后期侏儒柱粗壯、叉手瘦小。明清以后完全不用叉手。從叉手形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其是否是源于斜梁結構,還有待考證。

      古建中昂承擔著屋面出挑部分的荷載,劉致平在《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一書中認為:“昂即是最早的‘天地根源造’的木椽或櫼子。它們密密的排列著,做成兩坡水頂。像這種大櫼子即是原始的昂”?!霸谖覈袔讉€大昂的實例如趙城廣勝寺元大殿,峨嵋明代飛來殿,全是大昂交于脊梁底下這充分說明了昂的作用,這是很原始的大昂殘余”。[4]再有日本法隆寺金堂中云栱上置昂,昂上再置云栱承擔屋面荷載。從以上特點來看,昂與斜梁結構的功用十分相似,是否也應劃入斜梁結構范疇內。

      古建中角梁起著承擔屋面轉角處荷載的作用,它支撐角梁以上的屋面荷載并傳遞給角柱,是形成屋面起翹的構造基礎?!稜I造法式》中的“亭榭攢尖”就是一種特殊的角梁結構建筑,其結構特征更接近斜梁結構。古建中托腳、搭牽(束木)僅起穩(wěn)定作用,基本不承載荷載,像是斜梁結構在建筑構件中的殘留形式,唐宋建筑、朝鮮半島“柱心包”建筑、福建地方建筑中多見。以上構件是否也可劃入斜梁范疇,還有待研究。

      斜梁結構的梁架形式、受力特點和構造做法有其獨特的特點,并帶有我國古代早期木結構建筑的鮮明特征,其演變的過程和結構形式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從歷史上來看,斜梁結構適用于平面簡單和體量較小的建筑。隨著我國建筑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建筑規(guī)模的進一步增大,其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從各地斜梁結構民居來看,其自身也經歷了一個發(fā)展成熟的過程,不同地域、民族的斜梁結構民居中能清晰看到這個發(fā)展歷程。斜梁結構在少數(shù)官式建筑和各地相當數(shù)量的傳統(tǒng)民居當中還存有實物,探討其起源和文化意義對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1 楊鴻勛.楊鴻勛建筑考古論文集[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24~636.

      2 劉杰.江南木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47~168.

      3 張十慶.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44~59.

      4 劉致平.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7.54~69.

      5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31~148.

      6 柳肅.湘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56~60.

      7 李新建,李嵐.蘇北金字梁架及其文化意義[J].建筑師,2005,6(115):82~86.

      8 樊瑩,呂紅醫(yī).豫南山地傳統(tǒng)民居木作技術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建筑學報,2009,S2:375~382.

      9 韋玉姣.廣西那坡縣達文屯黑衣壯傳統(tǒng)麻欄自主更新的啟示[J].建筑學報,2012,11:88~92.

      10 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6~143.

      11 唐堅.湘西土家族民居調查研究報告[J].南方建筑,1998,(2):86~89.

      12 杜歡.涼山彝族傳統(tǒng)民居造型與色彩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20~22.

      13 王書林.四川宋元時期的漢式寺廟建筑[D].北京:北京大學,2009.49~78.

      Prelim inary Study on the Inclined Beam Structure:A Vanishing AncientWooden Structure

      GUO Ning,LIU Su
      (School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Apart from the two most 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wooden structures,the Chuan Dou wooden structure and the lifting beam(Tai Liang)wooden structure,another kind of structure,the inclined beam wooden structur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primitive scaffolding structure. The inclined beam wooden structure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but it faded ou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oden structure technology.While it is hard for one to find inclined beam structure in existing ancient official buildings,it is still able to be found among vernacular architectures.The lifting beam(Tai Liang)wooden structure,Chuan Dou wooden structure has been studied in detail,but inclined beam wooden structure has not been specially studied.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blique beam structure of the remains of existing ancient buildings and houses.In this stud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oblique beam structure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New thoughts are put forward about oblique beam structure in the study.Th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blique beam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ent reaserch value o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residence,inclined beam,evolution process

      N092:TU-092

      A

      1000-0224(2014)03-0345-10

      2013-11-26;

      2014-08-04

      郭寧,1978年生,湖南長沙人,博士生,從事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柳肅,1956年生,湖南長沙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傳統(tǒng)民居村鎮(zhèn)保護規(guī)劃研究。

      猜你喜歡
      屋架民居屋面
      民居攝影
      中華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3:44
      民居書畫
      中華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2:14
      民居智庫
      中華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 08:11:30
      一場屋面火災引起的思考
      溫度對屋架作用的分析
      四川建筑(2020年6期)2021-01-25 06:24:08
      坡屋面掛瓦施工技術的探討
      中華建設(2019年12期)2019-12-31 06:48:32
      建筑屋面防水滲漏的原因及防治
      裝配式在鋼屋架安裝中的應用
      居業(yè)(2018年9期)2018-10-24 07:57:16
      關于門式屋架整體吊裝法的研究
      江西建材(2018年4期)2018-04-10 12:37:02
      奇趣民居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1
      绍兴市| 江西省| 贡嘎县| 遂平县| 汉寿县| 古蔺县| 剑川县| 柘城县| 乐东| 崇仁县| 灵寿县| 昌图县| 营口市| 鹤峰县| 平遥县| 苏尼特右旗| 昌都县| 南阳市| 平定县| 茶陵县| 龙山县| 碌曲县| 武陟县| 黎川县| 滦南县| 太谷县| 东宁县| 阿拉尔市| 无极县| 扎囊县| 河北省| 石泉县| 筠连县| 嵊州市| 武山县| 龙陵县| 黎川县| 通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永丰县|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