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春
學生的研究材料不是教師直接提供的材料,它是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生成的。例如:計算教學中,學生提出了多種算法,對于提出這些算法或同樣使用該種算法的學生而言,這是他們自主建構的成果,但對其他不同算法的學生而言,需要他們?nèi)ダ斫夂蛢?nèi)化。
數(shù)學中的知識結論、解題技巧,并不是只要教師或者優(yōu)秀的學生說一說就能讓大家接受的。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充分展示、分析學生認知狀態(tài)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才能現(xiàn)實地存在。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研究材料是學生得出結論的最鮮活的依據(jù),是學生內(nèi)化知識的有力素材,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同學之間爭論等方式,從而總結出研究的結論。因此,開發(fā)學生的研究材料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還有利于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原始思維狀態(tài),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當學生個體的探究活動結束后,在學生中一般會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學習研究材料,這時,教師馬上要做的是對這些材料進行捕捉、展示和引導。仔細分析學生的研究材料,有些具有普遍性,是教師可以預設的,但有些材料是非典型性的,它們的外顯形式具有多樣性:可以是一個問題或問題的答案、一項任務的解決辦法,也可以是一次操作活動的結果等。而教師往往無法完全預知可能會生成哪些材料,不同材料可能會由哪些學生來生成,更沒有給教師留下太多的思考、選擇與調(diào)整的時空。因而在實踐中,面對學生眾多的研究材料,教師可能一不小心會使自己的本意偏失方向,或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時的教師應選擇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或從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角度出發(fā)做適當取舍,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一、分清主次,放大重點
在選擇學生研究材料時要善于分析,弄清楚材料中哪些能體現(xiàn)教學的主要目標,主次有別,不能平均用力。如在教學類似于“123-98”的連續(xù)退位減法時,學生會出現(xiàn)算法多樣化的學習材料,有的把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都加上2變成125-100后用口算,也有用豎式計算的,還有的把98看作100計算,因為多減了2所以再去掉2。這些方法在分析時教師應明確豎式是新課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從算理到算法應全部掌握,所以在分析豎式時應充分展開,而其他幾種只需定位在理解層面上,因此,教師只要在適當鼓勵的基礎上從輕處理即可。
二、利用錯誤,突出難點
學生的學習錯誤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是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教學通過錯誤材料的分析,可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挖掘其產(chǎn)生錯誤的內(nèi)在因素,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但是學生的差錯在教學過程中并不全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需有針對性地進行取舍。在研究過程中,那種帶有較為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騙性的差錯是教學的有效資源,因為它能引發(fā)更多學生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認識。
在教學《植樹問題》這一內(nèi)容時,學生往往會把“間隔數(shù)”當成“棵數(shù)”。如,在一條長2000米的道路一邊每隔5米種一棵數(shù),兩端都種,一共要準備多少棵樹?一位學生匯報的方法是2000÷5=400(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武斷地加以否定,而是讓這個學生先向全班說出他的想法。學生認為:“因為2000÷5=400,有400個間隔,每個間隔上種一棵,所以要準備400棵樹。”他的這種想法看似非常正確,還得到了很多學生的贊同。針對這種情況,這位老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這種方法真的沒有問題嗎?有沒有什么限制條件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學生終于認識到這種方法的偏頗性,即題意的差異,題意中植樹是從頭開始種的,而且是兩端都種,不是種在每個間隔的中間的。在此基礎上得出了正確的理解:樹植在每個間隔的兩端。這樣不僅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認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間隔數(shù)+1=棵樹”的認識。
三、善待個性,促進思維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具有高創(chuàng)造力的人常常會有偏離文化常規(guī)的傾向,如果能在課堂中給予這種具有個性化思維的學生有力的支持,就能讓其更好地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因此,教學中個別學生出現(xiàn)的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想法,如果是涉及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zhì)材料,只要教師巧妙引導,不僅可保護另類的思維方式,還能給其他學生以不同的啟發(fā),它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在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上,一位教師出示了一道練習題:有一批梨子,每筐裝48千克,正好裝53個筐,現(xiàn)在只有48個筐,要把梨子都裝上,平均每筐要多裝多少千克梨子?
很快,學生大致想出以下兩種解法:①48×53÷48-48。②48×(53-48)÷48。這時,一位學生說:“老師,我還有一種解法,53-48?!比w學生都愣住了。
“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教師問,但是他卻一下子講不上來。
一位學生說:“老師,他的解法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列式如果理解成53筐減48筐,求出的應該是原來比現(xiàn)在多幾筐。如果理解為53筐減48千克,算式?jīng)]有意義。所以,他這樣列式是錯誤的?!卑嗌显S多學生都對這個學生的分析點頭默認。
聽了學生們的評價后教師說:“這位同學的列式是否有道理呢?我們先不要急于下結論,分小組再好好討論一下。”
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過了幾分鐘,有學生欣喜地高高舉起了手:“我們小組經(jīng)過討論,認為他的列式是正確的。因為梨子的總重量一定是48×53千克。用53個筐裝,平均每筐裝48千克,用48個筐裝,則平均每筐要裝53千克。所以,平均每筐要多裝(53-48)千克。”聽到這里,全體學生都流露出欣喜的目光。
在處理學生研究材料過程中,教師心中不僅要有目標、有學生,而且要學會取舍。只有心中有目標,才能抓住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找準學生研究的出發(fā)點;只有心中有學生,才能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軌跡,張揚個性,培養(yǎng)情感;只有合理展示,才能更好地圍繞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浙江海寧市紫微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