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一、培養(yǎng)說話能力的必要性
現在社會口頭語言作為被人們普遍采用的交際工具,能使人們有效地進行交流。討論問題、咨詢服務等都需要具備良好的說話能力,這是中學生未來踏入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語言修養(yǎng)。
在中小學中,進行知識教育是一項重要任務,而進行說話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可以滿足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需要。在說話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鍛煉,這樣有助于智力的改善和提高。語言和思維存在一種辯證關系:語言是一個音義結合的詞匯和語法體系,既能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也能作為人類的思維的一種工具。這二者相互促進和影響。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平時交際時都是邊說邊想,在說話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受眼前的情景觸動或者當時言語環(huán)境的勾連,產生一些聯想和想象,這樣的說話內容就會越說越豐富。
在日常交際中,掌握語感的人往往很受歡迎。語感是在表達和理解的言語活動中,主體對語意和用法表現出的直覺感知。對于學生來說掌握語感能力依賴于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在訓練學生時要讓學生意識到用詞的分寸,要注意場合和語境,注意語氣的連貫性,以及培養(yǎng)他們較為含蓄地表達個人請求和意見的能力。
二、培養(yǎng)說話能力的方法性
學生一般怯于在課堂上,在很多的目光注視下進行口頭表達,這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進行克服心理障礙的訓練。那么首先就該鼓勵學生說話,其次糾正學生說話的條理性,最后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美感和藝術性。
1.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自覺性
教師作為學生接觸最深的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感染力。學生在與教師的相處中自然會產生一種模仿的沖動。然后教師要做的就是向學生說明口頭表達的重要性,提醒學生作為未來接班人必須具備口才素質的迫切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一個話題,讓學生來說,同時用錄音來記錄,待學生講完后把錄音放給學生聽,指出中間出現的錯誤,但還是以鼓勵為主。這樣的觸動對于學生是很大的,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會主動向具有條理、簡潔、明晰的口頭表達方向發(fā)展。再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品,學生會體會到語言的美感和藝術性,更加能夠培養(yǎng)說話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實踐性
上課多提問,下課多交流,課后多寫作。按照這樣的三條來強化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較為有效的。
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和學生交流,不能把課上成“一言堂”,對于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應該請學生來回答,但要注意問題的深度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比如在講《長江三峽》時把“如何看待三峽工程”作為對學生的提問就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這樣的問題就不具備價值。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時必然會進行思維活動,然后組織語言并表達出來,這是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
教師在課后和學生談心,既能了解學生的情況,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又能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途徑,再次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
教師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要把寫作教學融入其中,說和寫是不分家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如果能做到搜集素材、構思寫法等,并通過書面語言來進行表達,那么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多樣性
說話訓練既可以在課堂上結合閱讀教學、寫作教學進行,也可以安排專門的說話訓練課進行訓練。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以運用齊讀、分角色朗讀等手段。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儲備起那些作品中優(yōu)美的詞匯,還能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時還能體會節(jié)奏感和音韻感。針對一些課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用口頭表達的方式復述課文內容,或者續(xù)說課文,也可以在學完課文后,對作者或文中描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述。
比起閱讀和寫作,說話能力的鍛煉更自由,擁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課外活動,比如參觀工廠、去社區(qū)服務等,學生在那些特定的語境中,會體驗到說話的多樣性。比如工廠里面對技工的稱呼是“師傅”??梢圆贾米寣W生收看新聞,把看到的新聞內容口述出來并加以評述。收看新聞不僅可以擴展知識面還能熟悉普通話,以及達到鍛煉說話能力的需要。
教師在平時學習中,應該利用一切可以鍛煉學生說話的手段來進行培養(yǎng)。比如新生見面會讓學生進行自我介紹、一些晚會上讓學生表演等,或者組織一些辯論會,讓學生事先準備好要發(fā)言的內容,也可以即興辯論。把班會的主持工作交給學生來做等都可以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正如我國近代語文教育家李錦熙所說:“話法教學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