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標準走進尋常百姓家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江華
本刊記者:您在大學里研究的專業(yè)是食品和農產品,在怎樣的契機下開始做標準化的相關研究工作的?最早接觸標準是在什么時候呢?
李江華:我最早接觸到標準是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食品商品學碩士研究生期間。那時我的導師經常會有制訂國家蔬菜和水果標準以及編制標準體系的課題任務,我就從旁協(xié)助做些查詢資料和翻譯英文等工作。留校任教后,我一面以教授果蔬商品學和茶葉商品學等課程為主,一面繼續(xù)幫助導師做一些標準制修訂的輔助工作。2000年以后,隨著制修訂果蔬標準的工作逐漸增多,我更多地接觸到了標準,也就逐步開始了標準化的研究工作。同時,在從事標準化相關研究的過程里,也漸漸感受到我國太需要懂得法規(guī)和標準的管理人才了,于是又萌生了在高校開設標準化課程的念頭,這樣就逐步走上了標準化教學與科研的道路。想想我從開始接觸標準至今雖也有20多年,其實卻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吧。
本刊記者:您在標準化科普工作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您開始有了標準化科普這一想法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食品安全與食品科學教研室任教,主要從事食品標準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主持和參與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修訂30多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著作20余本。目前還擔任中國蔬菜流通協(xié)會常務理事、北京制冷學會理事以及全國農產品購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產品回收利用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李江華:我雖然多年從事蔬菜與水果等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也進行著食品標準化方面的科研與教學,但卻從未想過自己要搞標準化的科普。2006年,中國標準出版社的魏麗萍編審邀我參加《標準走進百姓家叢書》(第二批)的編寫工作。她建議我可以嘗試做一本《新鮮蔬菜和水果知識問答》的小冊子,主題是圍繞著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標準,盡量用些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讀標準,回答常人關心的諸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的質量與安全、貯藏與運輸、營養(yǎng)與保健以及科學鑒別與選購等問題。她的這個提議打動了我,覺得自己雖然搞了這么多年的標準研究,但總是感到社會大眾對標準還是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如果能把常年鎖在專家學者書齋里的標準解放出來、讓其走進千萬尋常百姓的家庭,會是件非常有意義確又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于是我就從標準科普圖書的創(chuàng)作開始了標準化科普工作。
這些年做下來,從心底開始喜歡了,現在可以說是熱愛上了這份工作,打算一直堅持做下去,有時想想,將來退休了也可以接著做。
本刊記者:從您角度看,如何才能做好標準的科普工作,目前在標準的科普工作中會遇到什么困難?
李江華:標準科普應該是一項艱難而長期的課題。標準的特性就是要用明確、肯定且沒有歧義的語言來表述每一項規(guī)定,這就使得一般意義上的標準很難被普羅大眾所讀懂和理解,因而標準和標準化知識的普及長期以來就是一項很費力氣的工作。我雖然多年從事食品標準化的科研與教學,但把那些枯燥的、專業(yè)的標準規(guī)定變的既通俗易懂又能被尋常百姓所接受,難度不小,做好更屬不容易。
就我目前從事的食品標準化教學和標準科普圖書創(chuàng)作來說,要想做好標準的科普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一是要對標準知識有深刻透徹的理解;二是要具備廣博嫻熟的食品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三是要盡量結合一些實際通俗的例子來宣傳食品標準。
本刊記者:您有段國外進修經歷,通過對國內外標準化普及工作的對比,您覺得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李江華:就以日本為例吧。他們有許多的民間組織(如一些學會和協(xié)會),會將重要的食品法規(guī)和標準用圖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編寫成小冊子,可以通過網絡免費下載,方便大家閱讀。我在日本訪問期間就收集了《JAS制度手冊》、《食品標簽制度手冊》、《食品品質標準手冊》以及《生鮮食品品質標準手冊》等科普讀物。借鑒了這種標準的科普形式,我目前也在咱們標準出版社出版了《茶杯里的知識》的標準科普讀物,下一步還打算再就食品標簽和乳制品等方面的標準知識撰寫科普讀物。我覺得用這種方式來普及食品標準的知識特別好,將食品標準的知識編寫成“口袋書”,既達到了通俗易懂、方便閱讀的目的,又順應了當今時代人們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
本刊記者:剛您提到食品標簽,在選購蔬菜等食品的時候,您會不會有意識地關注標簽標識等方面的標準?
李江華:只要有時間我就自己下廚“練手”烹調。平常我也很喜歡自己采購食品,在購買食品時我會非常留心查看食品是否有生產標準號,特別注意查看標簽標注的食品成分含量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生產地區(qū)和廠家等信息,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有點“職業(yè)病”呢?
本刊記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近年來發(fā)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故,媒體和民眾開始普遍關注標準,像這種由事故引發(fā)的標準知識的推廣,有沒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我們接下來的標準普及工作有沒有什么新的方向?
李江華:近幾年里我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似乎頻頻受挫,在感慨食品不安全的同時,對食品安全標準也產生了質疑,總認為是食品安全標準的缺失而導致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標準的不了解。
就拿食品添加劑來說,消費者普遍認為添加進食品中的物質就是食品添加劑,其實不然,比如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就是被添加進奶粉中的,然而它并不屬于食品添加劑,是非法添加物,國家并沒有將三聚氰胺納入食品添加劑的范疇。另一方面,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是需要嚴格按照標準來規(guī)范使用的。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標準來正確引導企業(y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如《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這些標準對于食品添加劑從審批到使用范圍、使用量都給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因此,只要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合適的范圍、使用合適的用量對于人體都是安全的。導致安全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濫用食品添加劑,包括超范圍和超量使用;二是使用了非食品添加劑物質。食品安全標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技術性,能被大眾百姓所理解,標準科普宣傳和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本刊記者:您參與制定過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以及地方標準,從您的角度看,現階段是否在制修訂時存在一些問題?
李江華:我覺得目前的一個問題是,不通氣,不協(xié)調。有時候可能會出現同樣的產品大家都在做的情況。最近我在跟北京農林科學院做一個關于瓜類采后商品化處理和儲藏的農業(yè)行業(yè)標準,剛開始覺得可能之前沒有制定過這類的標準,后來通過查詢發(fā)現,商務部就做過兩個,一個瓜類流通,一個瓜類儲藏。這兩個有點重復的地方。行業(yè)之間、國家和地方之間可能多少都有這種不通氣不協(xié)調的問題。
本刊記者:十八大提出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在您看來市場起決定作用這一改變對標準會有怎樣的影響?
李江華:我之前看到過一個日本專家寫的《標準化基本原理》一書,其中講到一個觀點,標準要不要強制,要決定于整個國家經濟、政治的水平,由社會的經濟水平、上層建筑來決定。標準是不是一定要強制?不一定。比如,可能市場不發(fā)達的時候,社會秩序也不太好的時候,那可能多半都要強制了,以法規(guī)的手段,強制的多一些。但是,如果這個過程走過去了,市場化程度也好了,那時候再強制就等于束縛了整個供應雙方,也不利于市場發(fā)展可能。所以,其實標準的強制與否是與本國的市場化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2008年,我們在做蔬菜等級規(guī)格的時候去了趟日本,在那里待了半年,期間我做了調研。日本剛開始也沒有的蔬菜規(guī)格,所以就不能談優(yōu)質優(yōu)價,一等二等。后來,農林省就開始做大眾蔬菜的等級規(guī)格標準,胡蘿卜、大白菜之類。之后又以國家標準這種形式頒布,后來越做越細,比如一等里頭再分一級二級三級,然后二等里邊再分級,整個比較繁瑣。之后,農林省又開始發(fā)文讓它簡化。標準等級太繁瑣,成本也會變高。大概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徹底取消此類的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了,只規(guī)定農藥殘留、有毒有害等安全方面技術要求,其他由市場決定,如果愿意多出錢買小的也無妨。但是,安全這塊,一定要保證。
回頭來看,我們的市場可能還沒有到那種成熟的程度,有些問題不能單靠市場來調節(jié),但如果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還是應該讓市場來起決定性的作用。
本刊記者:您最新出版的《茶杯里的知識》是一本將茶與標準結合的科普讀本,在您看來茶道、茶事和標準在內在氣質上是否能融合?
李江華: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說是在純真自然和樸素謙和的民族特性的土壤上開出的美麗花朵,其中茶道就蘊中庸、儉德、明理、謙和的思想內涵于技藝和意趣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和、靜、怡、真”?!昂汀笨梢岳斫鉃橹杏?,也就是一種既沒有過度,也沒有不夠的最佳狀態(tài)。這好像也是我們在制修訂標準時所追求的一種狀態(tài)吧。茶道是通過茶事來營造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只有心靜了才能體察到彌散在宇宙間川流不息、律動不已的生命之靈氣,只有心空靈了才能使自己襟懷坦蕩廣闊,容得下天地萬物,達到自由灑脫和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不就是我們標準制定人所應該具有的一種思想境界嗎?茶道中的“怡”即怡目悅口的直覺感受,怡心悅意的審美領悟,怡神悅志的精神升華。我們的標準不應該只停留在文本和結構的規(guī)范上,還應該被感知和理解文本之外的高意,也就是標準的內在含義。依我看來,茶道的“真”有四重含義,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和道之真?!罢妗奔仁菢藴驶钠瘘c,又是標準化的終極追求。
本刊記者:感謝您接受《中國標準導報》的采訪,也期待您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標準科普讀物。
(采訪記者:任珈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