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華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能加快把知識轉(zhuǎn)化為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進程,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所以,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應該成為每個優(yōu)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52-1
一、巧妙設問,激疑激趣
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在思考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教師要巧于設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讓他們因此體味到思考與創(chuàng)造的快樂。如: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順勢利導,學生認為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由此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二、緊扣目標,找準提問的切入點
課堂提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質(zhì)是什么?實踐者往往不多加思考。中小學課堂有效提問如此之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提問的真正目的沒有弄明白而跟著感覺走造成的。每一種切入課文的方式都有它的優(yōu)點和適應范圍,但是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切題不能脫離教學目標,要緊扣目標,找到一個能綱舉目張的問題,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讓整堂課都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盡量做到水到渠成。如《羚羊木雕》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整體感知,入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2.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3.正確認識和處理親情、友情。我們可以將本文的教學切入點放在課文的最后一句“這能全怪我嗎?”上,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出現(xiàn):1.這不能全怪我。(怪爸、媽?怪萬芳?怪萬芳媽?)2.這全怪我。學生就會為自己的觀點找理由、找依據(jù),就會去品讀課文,就會出現(xiàn)思維碰撞的火花,教學目標也自然會迎刃而解。
三、形式多樣,換位提問
課堂中教者設計的問題既要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要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教者可改變提問的方式,多方位提問:可以是學生問、學生答,教師歸納總結(jié);也可以是學生問、教師答。這樣的提問能使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感官,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放開思想的野馬,在知識的原野上盡情馳騁,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寬思維空間,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許多站在教者角度不易發(fā)現(xiàn)的學生認識的問題,體察到學生具體的認識過程,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密切師生關系,使學生處于樂融融的學習氣氛之中。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沈石溪的《斑羚飛渡》一文時,布置學生閱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讀到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然后提出問題。而后在講讀時,就有學生舉手問:“課文中‘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橋墩架設起來的橋。為什么說那座橋是用死亡做橋墩?”這時,我沒有急于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說:“這是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個句子好嗎?”此時,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溝通,“教”與“學”的關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們上課就要盡可能地使用“我們”、“大家一起”等詞語。
四、選擇好答問對象
課堂提問,有問就需有答,課堂上選擇誰來回答,就要根據(jù)學生的神態(tài)(心理狀態(tài)、行為狀態(tài)),進行有選擇性的提問。有經(jīng)驗的教師,經(jīng)常在提出問題后環(huán)顧全班學生,為什么呢?因為一些非語言的形態(tài)可以告訴老師,此時此刻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何:①學生舉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張,身體前傾,“眼睛渴望著眼睛的重逢”,則表明他極愿意試一試;③托腮撓首,“舉頭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時還難以回答;④躲避老師的眼睛,把頭埋得低低的,謂之“低頭思故鄉(xiāng)”,則表明他對這個問題不懂或害怕問答。
因此,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目的意圖,有針對性地選擇對象回答。比方說這節(jié)課你想鍛煉幾個平時不敢發(fā)言的學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觀察學生的神態(tài),及時捕捉你需要的對象。
五、及時有效地反饋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取得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shù)囟嗍褂靡恍┲行缘?、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xù)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