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我
常去香港有名的泰國菜館“金不換”,幾乎每次都會點這道明爐烏頭魚。不光是因為口味鮮美,也因為觀賞性極強(qiáng),上桌時就有一種氣場,引得滿桌的歡聲和喝彩, 把整個就餐、會友、交流的氣氛調(diào)度起來, 顯得分外熱情、熱鬧與歡躍。
上桌時,那魚是與明爐、魚形盆一起端上來的。魚形盆是鑄鐵的,不深不淺、不長不短,剛好盛得下一整條烏頭魚。盆底的明爐用固體酒精點燃,魚湯不時地沸騰翻滾,而那條魚卻靜靜地躺著, 魚身被綠色菜葉所掩蓋,見頭見尾卻不見全形。仔細(xì)分辨時,那菜葉有香菜、芹菜、洋蔥、香茅等,既是調(diào)味又是增色, 搭配得恰如其分。
這樣的美景很值得觀賞,食客們誰也不愿第一個下箸。在主人的一再勸說下,才有人挑開那些相伴的綠葉,浸入魚湯內(nèi),去動了那第一筷。
經(jīng)過明爐加熱煮沸,各種香葉調(diào)料入味,那魚肉確實鮮美,鮮嫩中又見緊實, 淡咸中略有酸甜。嫩得實在,咸甜適度, 可謂是這道菜的一大特色。
烏頭魚與配菜、湯水不怕在明爐上煮過頭,魚肉反而越煮越嫩、越香。那配菜也是,浸了湯汁后,味道鮮美,很快被吃完了。湯水煮干了也不用愁,旁邊有備壺,可以隨時添加,或者請服務(wù)生相助;煮久了,那湯汁會更酸甜,更覺好喝,甚至還可以用來拌飯。
明爐烏頭魚是如何做成的?對比后竟然發(fā)現(xiàn),雖是同物、同名,粵、潮、越、泰卻各有不同。
一般的步驟都是先將烏頭魚去內(nèi)臟、鰓,刮鱗、洗凈后,將魚蒸得半熟備用; 準(zhǔn)備各種配料,如蔥、姜、香葉等;再調(diào)制湯水,直到煮出帶有酸香味的白色高湯;再將魚、配料、湯水依次盛入魚形盆,點上明爐,便可上桌了。
而不同之處就在于,究竟是微辣還是酸甜。一般而言,越式微辣,配料中有椒絲;而泰式酸甜。但同樣是酸甜, 粵式又與泰式不同,會用上梅子醬,甚至新鮮番茄。
但我以為最妙的恐怕是泰式。那魚吃完了,湯喝干了,魚形盤底竟然可以找得到一顆一顆已經(jīng)煮爛的話梅。原來,這湯水竟是用話梅來調(diào)味的。怪不得在鮮美之中,那股甜甜酸酸的滋味特別復(fù)雜。當(dāng)我好奇地搛起那煮爛的話梅,放入口中品味,依然有著微微的酸甜味,還夾雜著魚香、菜葉香,有滋有味。
據(jù)說明爐烏頭魚最早還是東南亞一帶傳過來的。到了香港后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還有發(fā)展。
這道菜的主角是烏頭魚。烏頭魚是什么魚?
之前,我誤以為烏頭魚是烏魚。其實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魚。從分類學(xué)上看,烏魚又稱“黑魚”,屬于鱧科鱧屬的烏鱧,渾身滾圓,頭尾一般粗,頭部還有七顆星,夜間朝向北斗星,似乎這是自然界的妙定。烏魚一般用于熬湯, 具有較好的滋補作用。而烏頭魚又稱“新魚”,屬于鯔形目鯔科,難怪有些飯店有時也會把明爐烏頭魚稱為“明爐鯔魚”。烏頭魚生活在咸淡水交匯處,體形較小, 呈圓形,體重一般在500~750 克,不食草類,專食小魚小蝦為生。全身只有一條脊骨,沒有小刺,肉多骨少,肉味鮮美,可以烹制成很多菜式。
除了明爐烏頭魚之外,還有鹽焗烏頭魚、潮式的凍烏頭等。據(jù)說,用烏頭魚烹制菜式,唯一的不足是不適合清蒸, 這是因為魚肉過于肥潤。烏頭魚的魚肚部分含油過多,清蒸時會蒸出一厚層的肥油,非常油膩,鮮而不清。如果用來焗, 焗后不會干身,而且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