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琰
民主德國(東德)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已成為久遠的回憶、電影的符號或是小說的背景,顯得那么陌生和不真實。比如,一部以德國統(tǒng)一為背景的電影《再見,列寧!》,影片講述了兩德統(tǒng)一前夕東德的一位母親克里斯蒂娜突發(fā)心臟病,昏迷多日醒來后,德國已統(tǒng)一,由于克里斯蒂娜是一個忠誠的德國社會統(tǒng)一黨黨員,也以自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兒女,她的兒子阿歷克斯怕她不能接受柏林墻倒塌的現(xiàn)實而受到刺激,于是在家中精心營造了一系列東德還存在的場景,包括所有的陳設、鄰居的服裝、食物包裝、電視節(jié)目等,這個美麗的謊言一直維持到母親安詳?shù)仉x開世界,沒有人拆穿,包括已經(jīng)知曉真相的母親。此片在德國統(tǒng)一的大背景下,書寫了變革時代家人之間永恒的愛的主題,營造出一種歡快、溫暖的氛圍,讓人感覺到告別一個舊時代似乎也可以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
然而,真的會很輕松嗎?德國心理學家馬茨的代表作《情感堵塞——民主德國的心理轉型》從一個心理學家的視角給我們描畫了另一幅東德的全景圖,告訴了我們東德驚人的心理壓制及其嚴重后果,特別是分析了在兩德統(tǒng)一之際東德民眾的心理變化和障礙。這是摘下面具之后人們的辛酸、痛苦和悲傷。作者馬茨是一位東德心理學家,他從自己擔任教會診所醫(yī)師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手的案例出發(fā),試圖尋求德國民眾自我拯救和社會拯救的路徑。在作者看來,這不是一部“科學論著”,而是個人經(jīng)歷的寫照,是他探究和思考那個沉重時代的嘗試。他積極以求的就是揭露曾經(jīng)壓抑人性體制的危險性,投身于他終身為之奮斗的使命“心理革命”。因此,本書也可以稱為一部東德心理簡史,讓我們有機會對那樣一個時代的人和事有更加透徹的認識。
無人能夠幸免
馬茨認為,東德時期是一個壓抑的時代,每個人既是壓制者,又是服從者。這個社會中的人不能簡單地被劃分為受害者和施害者。在東德的體制中,壓制從童年開始持續(xù)到成年階段。家庭、學校、教會、醫(yī)療都成為壓制的一種力量。這一切使得東德的民眾面臨的不只是社會危機,還有嚴重的身心問題。
馬茨用精神分析理論分析了東德及其民眾的心理問題。在他看來,東德被定格在“童年”期,其重要特點就是天真幼稚,從未培養(yǎng)起獨立自主、自我意識、責任感等特質(zhì)。民眾的不自主和依賴心理被美化為“促進社會安全”。一切事情已被決定,而民眾卻不可以參與其中——健康救濟金、職業(yè)教育、住房問題都由行政部門說了算,連價值觀念都會受到約束和控制。持續(xù)不斷的謊言在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蔓延:美化現(xiàn)實、偽造數(shù)據(jù)、壓抑欲望、粉飾太平等。在“和每一個人都有關”的壓制體系下,人們患上各種“心理缺陷綜合征”,于是采取各種代償行為,產(chǎn)生各種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進一步加劇這個社會的畸形發(fā)展。當權者、野心家、追隨者、反對派、出境者和叛逃者,都是這個國家典型社會特征的表現(xiàn)。這是整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同角色共同出演的一幕大型悲劇。所有人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沒有人可以脫離其他人而存活。在電影《再見,列寧!》中,我們從一個家庭的經(jīng)歷可以看到這一點。丈夫是叛逃者,妻子是追隨者。他們都是戴著面具生活的民眾。任何人,甚至是恐怖的實施者,也難逃“恐懼之心”。在馬茨看來,一切在東德值得驕傲的事物,往往是某種“缺陷綜合征”的表征,比如曾經(jīng)在東德畸形繁榮的競技體育(據(jù)說東德時期是德國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最多的時代)。
在這樣一種分析視角下,東德的體制得到了深入的觀察和剖析。正如阿倫特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說:“現(xiàn)代專制政體同過去一切暴政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恐怖不再用作一種手段來壓迫和威脅對手,而是作為一種工具,用以統(tǒng)治十分恭順的民眾”。
虛幻的滿足
現(xiàn)實的壓制促使人們?nèi)プ非筇摶玫臐M足以麻醉自己,久而久之,這些虛幻的東西就會變成真實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另一部頗具哲學意味的美國科幻影片《黑客帝國》中的故事,被機器奴役的人類生活在機器設計的虛擬意識世界中,被拯救后往往無法接受真相,甚至有人寧可選擇虛假的美好,而不愿面對真實但痛苦的現(xiàn)實。這一幕在現(xiàn)實世界中同樣存在,就像民國初年不愿剪辮子的國人。
當柏林墻倒塌時,很多人也沒有做好準備,東西德過去的歷史在心理上還沒有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和反省就很快地被翻新并融合了。在心理學上,“要自由的”壓力和“不能自由”的束縛造成的效果其實是一樣糟。西德馬克和“市場經(jīng)濟”并不能彌補東德民眾內(nèi)心情感的缺失,因此馬茨不認同統(tǒng)一了問題就解決了,特別是這種統(tǒng)一還不是東德人主動爭取來的。民眾在這樣的國家更加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這一切都需要兩德人民認真反省。在他看來,還有很長的路,只有真正地面對過去、深刻反思,才可能迎接未來,而不是選擇遺忘、拋掉過去。
跨越柏林墻
柏林墻倒塌了,東德人心中的高墻卻仍立在那里,無法從心理上跨越,他們的內(nèi)心仍飽受煎熬。這是作者身為心理學工作者最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
我們可以做現(xiàn)實的逃亡者,但無法做心靈的逃亡者。在這樣的情形下,外部的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內(nèi)心的自由更加珍貴。而真正的親近、開放關系的獲得必然與情感釋放、激烈爭論和痛苦相聯(lián)系,即直面過去。馬茨告訴我們,無論進入多少美好的時代,人們都無法跟過去輕松說再見!身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作者試圖尋找把人們帶出心理困境的藥方,帶人們找到真正自由和健康的人生。這也是《情感堵塞》給出的心理轉型的方向,不僅適用于像德國這樣進行體制轉換的國家,也能夠給所有正經(jīng)歷變革和轉型的人們帶來啟示。“如果沒有心理革命”,總有一天社會壓力將是爆炸性的。一個國家不能只注重追求外部的發(fā)展而忽視內(nèi)心的狀況,否則我們就不得不進行補償性的行為。
我國從與東德類似的體制走向改革開放,本書中描述的種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讓人常有似曾相識之感,我們經(jīng)歷了“無人能夠幸免”的時代,我們也曾沉溺于“虛幻的滿足”,走向偉大民族復興的我們內(nèi)心還有太多的“高墻”尚未跨越,經(jīng)濟的輝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困惑,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向過去告別,正因為如此,馬茨的透徹分析和心理治療實踐對我國現(xiàn)實社會的轉型和變革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