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勝
【摘 要】 目的 探討推拿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手法及療效。方法 根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及中醫(yī)的臨床分型,采用基礎手法加分型手法的方法施術。結果 納入治療的85例患者:痊愈46例,占54.1%;好轉35例,占41.2%; 無效4例,占4.7%; 總有效率95.3%。結論 本套手法操作簡便易行,分型明確,針對性強,療效顯著。
【關鍵詞】 功能性消化不良;推拿治療;分型
【中圖分類號】 R244.1 【文獻標識碼】 B
1.3.3 患者座位 ①雙拇指由上向下拿揉頸部胸所乳突肌前緣一線;②若有棘突偏歪者行旋轉正脊法;③先用掌推揉背部及兩脅,然后迅速提拿雙側肩井穴,邊提拿邊囑患者做噯氣動作,以能排出胃內氣體為佳;④雙掌拍擊肩井、背部及兩脅結束治療。
1.3.4 分型加減 ①肝氣瘀滯型:加用掌推膻中及兩脅;壓放右側天樞;點按期門、章門穴。②脾胃虛弱型:加用掌擦背部督脈,以透熱為度;雙掌重疊顫壓上腹部;掌摩氣海、關元穴,以透熱為度。③飲食積滯型:加用雙掌重疊拿握住上腹部后令患者深吸氣,然后用力咳嗽,同時醫(yī)者迅速松開雙手,反復3次;壓放中脘穴3次。
1.4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一年內無復發(fā)者;好轉:癥狀基本消失,一年內偶有復發(fā)者;無效: 治療后癥狀雖有好轉但不能持續(xù)至下次治療者。
2 結果
經1-5個療程的治療,痊愈46例,54.1%;好轉35例,41.2%; 無效4例,4.7%。
3 討論
①現代醫(yī)學認為胃腸動力障礙[1],胃電圖活動異常,感覺過敏及精神因素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祖國醫(yī)學則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素體脾胃虛弱[2]、情志所傷、肝氣瘀滯及暴飲暴食等因素有關。本套手法的特點就在于兼顧了中西醫(yī)理論并使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互補互用,共同發(fā)揮治療作用。如:在部位的選取上所乳突肌前緣既是胃經所過之處,也是[1]迷走神經在頸部的投影處;背部T6-T12區(qū)間段既是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等治療本癥要穴分布區(qū),也是脊髓交感神經支配胃腸活動的低級中樞分布區(qū);上腹部任脈一線既是胃、十二指腸體表投影區(qū),也是腹腔神經節(jié)、腸系膜上神經節(jié)等交感神經節(jié)分布區(qū),還是鳩尾、中脘等治療本病要穴分布區(qū)。在手法的配伍上既有推拿揉等機械性促進胃腸運動的手法,也運用了擦摩顫點按等溫補理氣之法。這種雙重機制協(xié)調有機地運用于本癥的治療過程中,是取得滿意療效的重要因素。②治療期間應囑患者禁煙、酒,忌食生冷、辛辣、不易消化之食物,切忌暴飲暴食。③在背部有棘突偏歪及棘突旁有壓痛點的患者經整復后治療效果較好,提示本病的發(fā)生可能與胸腰段脊柱小關節(jié)紊亂有關。④病例中以腦力勞動者居多,他們平時學習工作壓力較大,多數患者伴有失眠、焦慮、抑郁、頭疼、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精神、心理癥狀,每遇不順心事或突發(fā)應急事件常致本病加重。這進一步證明了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情志、精神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與患者主動溝通,給予心理疏導,解除其心理壓力及焦慮情緒,對提高和鞏固療效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文峰.中醫(yī)診斷學[M]. 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28-192.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 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