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音》篇是審美鑒賞和批評的理論專論。劉勰從文學審美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指出古來文學批評存在“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三個誤區(qū),接著從主客兩個方面分析了知音之難的原因。針對此,從主體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討論了優(yōu)秀的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實現(xiàn)問題。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博觀—無私的基本審美素質和條件;“六觀”—入情的審美方法和途徑;“見異”—“歡然內悅”的審美境界和升華。
關鍵詞:誤區(qū) 審美能力 素養(yǎng) 審美方法 境界
《知音》是一篇審美鑒賞和批評的理論專論。通常意義上的“知音”來自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故事”①,劉勰第一個將“知音”引入文學鑒賞和批評領域,在理論上討論了優(yōu)秀審美鑒賞和批評之難得以及典范的審美鑒賞的實現(xiàn)問題,形成了系統(tǒng)的文學審美鑒賞和批評的理論體系。
首先是知音之難的問題?!爸羝潆y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②是說準確到位的審美鑒賞和批評難逢難得。劉勰首先從現(xiàn)象入手,根據(jù)前人審美鑒賞批評的現(xiàn)實情況,概括了文學審美中存在的三個誤區(qū):“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第一,“貴古賤今”說是針對文學審美中存在的好古厭今的問題提出的,王充在《論衡·超奇》中曾指出:“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yè),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③可見貴古賤今審美偏誤的普遍性,劉勰也認識到“賤同而思古”制約著對古今文學審美鑒賞天平的公正性,所以作為審美誤區(qū)提出來以示警醒;第二,“崇己抑人”也就是曹丕在《典論·論文》④中所提“文人相輕”的問題。古代文人士大夫往往身兼文學家和批評家的職責,所以在文學審美品評時,自然會以自己的審美理想追求為準則,所以就會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就在審美效果上優(yōu)于他者,所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是古代文士審美的通?。坏谌?,“信偽迷真”是由于知識水平、辨識能力的局限所造成的在審美鑒評中的不辨真?zhèn)?、難識美丑。如果說“貴古賤今”“崇己抑人”是欣賞者的審美偏好問題,那么“信偽迷真”則主要是針對文學欣賞中的審美能力問題。總之,這三種誤區(qū)是劉勰對前人在文學審美中存在的三種錯誤取向的總結,他認為這些錯誤會導致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被湮沒,“醬瓿之議,豈多嘆哉”,所以知音難得是個不容小覷的問題。
一般在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評鑒過程中,存在著難以準確地把握文學審美價值的現(xiàn)象,劉勰從“音實難知,知實難逢”兩個方面分析了知音之難的原因。從客體方面看,劉勰認為像麟雉玉石這樣顯而易見、清楚“易徵”的“形器”,人們尚且出現(xiàn)辨識謬誤,又何況“難鑒”之“文情”。從美學角度來說,一方面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意涵和廣闊的意義闡釋空間,而且作者于文本上載托了豐富的思想情感,這就使得“文情”難于把握和體認。另一方面,像這樣的文章作品多而雜,文章內外的質文關系也交錯復雜,這又使審美對象難于鑒別和區(qū)分。這些作為審美對象客體方面的復雜性,增加了文學批評鑒賞的難度,所以劉勰稱“音實難知”,其意在此。從主觀方面看,人們的審美訴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審美對象的選擇上會有不同的傾向。所謂“知多偏好”“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蘊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不同的個人喜好將審美主體導向不同的審美隅巷,“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使得審美鑒賞和批評很難照顧到不同風格作品的獨特品質,很難實現(xiàn)評鑒的客觀公正。所以,審美對象的“文情難鑒”與審美主體的“知多偏好”,主客兩方面的作用,造成了文學審美知音難遇的問題,這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審美鑒賞與批評難以實現(xiàn)的原因。
其次是典范的審美鑒賞與批評的實現(xiàn)問題。劉勰從主體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建性的觀點,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文學審美理論體系。劉勰的文學審美理論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博觀—無私的基本審美素質和條件。劉勰認為,作為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審美主體,首先就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充分的知識儲備,具有對文學作品基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就是要審美主體豐富審美知識和經驗,拓寬審美維度和視野, 深化美學鑒賞的理論修養(yǎng)。“操”與“觀”二句構成了一個互文結構,要求知識學習和創(chuàng)作實踐配合起來,鍛煉基本審美能力和素養(yǎng),提高主體的審美辨識力,這就是“博觀”所代表的意義。如果說“博觀”的提出是為了在根本上解決“文情難鑒”和欣賞主體審美理解與認知能力的局限,以避免“信偽迷真”的話,那么“無私”與“不偏”的提出就是要解決由于“知多偏好”所帶來的“貴古賤今”“崇己抑人”等問題。審美主體在提升基本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靜觀”的審美心態(tài)。當然這種心態(tài)的培養(yǎng)是與“博觀”緊密聯(lián)系的,“閱喬岳以形培樓,酌滄波以喻畋澮”,見識多了不同水平的審美對象,主體才能形成好壞優(yōu)劣的客觀界嶺,能夠不以個人的主觀憎惡,不以世俗的功利態(tài)度去認識和欣賞對象。“平理若衡,照辭如鏡”,就是要形成這種能夠欣賞不同風格之美的心態(tài)。所以主體要豐富自己的藝術閱歷,培養(yǎng)寬廣的審美胸懷,在這種心態(tài)下,才能獲得真正的審美體驗,作出公正的審美評鑒。
第二,“六觀”—入情的審美方法和途徑。這一審美層次,也是按照由外而內的順序結構的,劉勰首先標舉“六觀”的文學審美技巧。這種審美技巧點明文學鑒賞批評應該首先著眼于相應的形式因素:一觀位體,就是要審視文章的體式風格,《■裁》篇有“設情以位體”之言,可見對于文章結構形式的考察是對“文情”把握的基礎,由位體可窺文章之情,觀位體是文章審美的必由之路。二觀置辭,就是審查文章的文辭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文辭之美。語言是文學“立象以盡意”的工具,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觀置辭就是觀“文情”的途徑。三觀通變,就是要看文章的承繼和創(chuàng)新,看它能否“望今制奇,參古定法”,處理好古今因革的辯證關系,這也是文章優(yōu)劣的一個標準。四觀奇正,就是要看文章能否處理好風格特色的問題,即“雅正”與“新奇”的關系問題。五觀事義,考察文章的引證用典之事,看其是否引證充分、用典得當,能夠實現(xiàn)表情達理的功能。六觀宮商,注意考察文章的聲律,看其能否協(xié)調好語言的音韻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韻律性也是其審美屬性的一個方面。通過“六觀”的審美技巧把握文章的外在形式,在淺層次上考察文章的情感特點和審美特點,對文章優(yōu)劣有初步的判定,“斯術既形,優(yōu)劣見矣”。但對文學的審美評鑒不止于此,劉勰更強調通過“入情”的途徑,來進行審美欣賞和體驗,實現(xiàn)與作者的心靈對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謂“沿波討源”,就是以文章為平臺,窺探作者的思想,并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實現(xiàn)“覘文輒見其心”??偲饋碚f,通過“六觀”找到文學審美形式美的把握方式,形成“入情”的藝術審美思維,由外而內地找到通往審美最高之境的路徑。
第三,“見異”—“歡然內悅”的審美境界和升華。“入情”的審美把握方式,要通過用心體驗來實現(xiàn),“目■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心敏與否是劉勰對文學審美“俗鑒”與“妙鑒”區(qū)分的歸因。心不敏的“迷者”,往往不能深入文學作品內部,而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刺激的感受中,所以不能真正實現(xiàn)對文章的評鑒和欣賞。這些心鈍迷者的“深廢淺售”,是“陽春白雪”較之于“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的原因,也是優(yōu)秀的作品知音難逢的一個原因。所以劉勰呼吁用心感知和品味文學作品所滲透的作者所傳達的深情和至理,通過“入情”實現(xiàn)審美主客體間心理情感的溝通與融合,通過用心“識照”,與客體進行心靈對話,劉勰所追求的是“見異”“歡然內悅”的審美體驗之境界?!耙姰悺钡膶徝荔w驗,就在于通過深刻把握文章的形式美、內蘊美與理性美,“深識見奧”,發(fā)現(xiàn)文章的獨特風味和審美價值,獲得審美知解層次上的快感。所以“見異”的審美之境,是一種了然于心的認知快感。在這種“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識見快感獲得的基礎上,以文章為平臺與作家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達到的“春臺熙眾”“樂餌止客”的藝術體驗效果和境界,這就是“歡然內悅”審美體驗之境的獲得和實現(xiàn)。
總之,劉勰以“知音”闡釋文學的審美鑒賞與批評,非常到位地分析了知音難逢的現(xiàn)象及原因,這為以后的文學欣賞提供了前鑒的總結,而其在此基礎上建構的文學賞評理論體系,更為后世提供了相應的審美準則和借鑒經驗,具有重要的美學理論價值和意義。■
■
① 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注譯:《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頁。
②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713頁。文中所引《文心雕龍》文句皆出于此書,不再一一標注。
③ 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5頁。
④ 曹丕:《典論·論文》,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頁。
參考文獻:
[1]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 詹瑛.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 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注譯.呂氏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
作 者:劉欣,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