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①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睘榱藢崿F(xiàn)學生能生動活潑的學習,能在思辨中去獲得新知,課堂討論便成了主要方法之一。
關鍵詞:討論;合作;方法;時機
新課程實驗已經(jīng)多年,對課改實驗,我們教師投入了滿腔熱情,付出了艱辛勞動。新課程給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比如當前,課堂討論主要存在討論小組的設置比較隨意,討論時機把握得不夠好,討論方法不科學以及討論氛圍沒形成等問題,從而導致課堂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結合我的教學實際來談談體會。
一、討論前的準備
1.合理分組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fā)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積極主動地發(fā)展。
2.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3.把握好時機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則學生的認知水平?jīng)]有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則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高潮,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
4.注意討論的方法
教師的常見問題是把問題一呈現(xiàn),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結束,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我曾經(jīng)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jīng)過多次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xiàn)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xiàn)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地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zhì)量上都優(yōu)于其他兩組。可見,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也要讓學生能有時間表達出來,如果我們總是流于形式,會讓學生覺得每次都沒有收獲,從而失去討論問題的興趣。
二、討論時機的安排
1.討論應放在知識的重、難點之處
教材的重、難點是一堂課要抓住需要突破的知識點,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難問題。因而,在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比教師反復地強調(diào)“這是重點、難點,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代數(shù)式”一節(jié)的教學中,“理解代數(shù)式的意義”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里有必要安排討論。當學生由例題列出5x+6y的式子時,應該鼓勵學生思考并討論,首先幫助學生體會符號表示的意義,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數(shù);其次也拓展了思維,發(fā)展了他們聯(lián)想類比的能力。通過討論,學生對“代數(shù)式的意義”能有更深的理解。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爭辯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知,體驗了合作的快樂,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體現(xiàn)。
2.討論應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在解決問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在一系列過程中試著去解決問題。
3.讓學生從討論獲得知識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fā)言,努力掌握別人發(fā)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fā)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zhì)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jù)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fā)言,從而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chǎn)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課堂討論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它使學生在獲得所必需的數(shù)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當然,課堂討論還應注意討論的問題應有多種解決途徑,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加以指引、點撥,討論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盡量避免一問一答的形式,這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總之,“討論”要讓每一名學生都充分參與,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直到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張曉飛.讓語文課堂中的“對話”美起來[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9).
作者簡介:鄒同文,男,出生年月:1972.02.12,大學本科,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qū)麻城鎮(zhèn)麻城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