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霞
摘要: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方法: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5例予以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45例予以護理干預,分析兩組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和防御方式問卷(DSQ)評分。結(jié)果:研究組暴力行為發(fā)生率為17.78%,低于對照組48.89%;護理后研究組DS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護理干預可顯著減少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有利于降低醫(yī)療風險,促進醫(yī)患和諧。
關鍵詞:護理干預;精神病;暴力行為;影響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8-0209-01
精神病患者由于心理異常,且動作行為難以被常人理解,容易產(chǎn)生自殺、攻打他人等暴力行為,因此在常規(guī)精神類藥物治療的同時需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以穩(wěn)定患者情緒。本文針對已選定的90例患者予以護理干預,分析干預對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5例。研究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23-64歲,平均(48.52±2.74)歲,病程2-15y,平均(7.36±1.15)y;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22-67歲,平均(50.17±2.46)歲,病程3-18y,平均(9.25±1.07)y。其中中精神分裂癥50例,情感障礙28例,偏執(zhí)型精神病12例?;颊甙Y狀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的診斷標準。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觀測生命體征、注意個人衛(wèi)生和心理護理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⑴提高護理人員自我保護意識:護理人員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可減少護理中的錯誤,規(guī)避引起患者暴力行為的因素。⑵高危物品管理:清理患者可接觸范圍內(nèi)的如剪刀、木棍、繩子等危險品,對危險品行每日督查。⑶人文環(huán)境建設:對患者給予充分理解和尊重,鼓勵其配合治療。患者發(fā)生暴力行為后,幫助其正確處理,增強其悔改意識;定期組織患者進行集體活動,以促進病友間感情并緩解矛盾,矛盾無法緩和時,避免雙方見面;確保病房通風,環(huán)境干凈整潔,以提高患者舒適度。⑷患者出現(xiàn)暴力行為先兆時,以輕柔、簡明的語氣告知其后果產(chǎn)生危害的嚴重性,并通過心理疏導等方法分散其注意力,若暴力行為無法制止,及時科學處理,以降低暴力行為危害性。
1.3 療效標準
根據(jù)兩組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和防御方式問卷(DSQ)評分進行綜合評定。暴力行為包括自殺、自殘、打砸物品、攻擊他人。DSQ評分涉及掩飾因子、不成熟防御機制、中間型防御機制、成熟防御機制四方面,分為1-9分9級評分,總分越高則患者暴力傾向越明顯[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SPSS 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一般資料以標準差(x±s)表示,當P<0.05時,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
研究組暴力行為發(fā)生率為17.78%,低于對照組48.89%,如表1。
2.2 兩組DSQ評分
護理后研究組DS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3 討論
精神病又稱心理障礙疾病,患者由于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嚴重心理障礙,自我控制力較差,容易出現(xiàn)自殺、自殘、打砸物品和攻擊他人等暴力行為,需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并輔以科學護理干預,以減少患者的暴力行為[2]。本文針對已選定的90例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予以護理干預,分析干預措施對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常規(guī)護理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穩(wěn)定患者情緒,但該護理方法未從精神病患者實際情況出發(fā),只是采用適用于多數(shù)精神科患者和治療手段的固定護理模式,因此難以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而護理干預從患者的實際心理生理狀況、家庭經(jīng)濟情況和真實意愿出發(fā),根據(jù)患者不同治療階段的不同生理心理情況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從而有效排解精神病患者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緒[3]。
本研究可得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和DSQ評分兩項結(jié)果,其中分析兩組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可知,研究組暴力行為發(fā)生率為17.78%,低于對照組48.89%,這表明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減少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護理干預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將患者能夠接觸的剪刀等危險品清除出病房和醫(yī)院過道等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區(qū)域,以避免患者借助外物傷害他人或自身,同時對患者表示充分理解,在暴力行為發(fā)生前與發(fā)生后,積極幫助患者分散情緒和處理事故后果,并耐心告知其暴力行為的危害,因此護理干預可有效平復患者焦躁情緒,減少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并改善醫(yī)患關系[4]。另外,分析兩組DSQ評分可知,護理前兩組DSQ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研究組DSQ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表明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消除大部分精神病患者潛意識里的不安情緒,通過與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交流,降低其對陌生人和家人、朋友等的過度防范,從而最大程度避免患者依靠暴力行為進行過度自我防御。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可顯著減少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有利于降低醫(yī)療風險,并促進醫(yī)患和諧。
參考文獻:
[1] 費惠慧.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4,25(04):579-580.
[2] 趙維敏.精神病住院患者暴力行為預測及護理干預措施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2011,04(10A):49-50.
[3] 周彩蓮,等.預見性護理在有暴力行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07):37-38.
[4] 劉勉,等.17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21):2679-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