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案例: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在辦公室悠閑地看報,班長氣喘吁吁地跑來了:老師,小虎把xx弄哭了。這個調皮鬼,老是惹麻煩。小虎是班上有名的調皮大王,幾乎每天要制造點矛盾來才罷休,他的種種“罪行”多的數也數不完:剛開學時,他把小朋友的書包藏了起來,急得同學直哭;體育課上,老師組織大家跳繩比賽,他卻用繩子把一個小朋友的臉甩了一道紅紅的血痕,那孩子的傷口好幾天才褪下去;課間休息時,他把同學的眼鏡給弄壞了……面對小虎的種種霸道行為,沒有哪一位老師不頭疼的。雖然多次和小虎的父母反應孩子的表現,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較單一,當他們一聽說孩子在學校惹了許多麻煩時,常常是一頓打罵,很少有耐心地說理與交談。長期下來,他對學習漸漸地失去興趣,而惹是生非的行為也越來越嚴重。
怎么辦?難道就讓他的這種行為持續(xù)下去,置之不理嗎?小學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尤其是處于低年級的學生,如果對小虎的這種喜歡攻擊他人的行為簡單地認為是調皮、搗蛋的話,那么,這種行為將有可能伴隨他以后的學習、生活甚至一生,那他將一直背負著“壞孩子”的頭銜,那么,如何改變小虎的這種行為呢?
首先,以人為本,傾注師愛。
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尊重每一位學生,“以人為本”,是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
于是,在課堂上,他不舉手時(有時他的確不知道該怎么答),那么,我會用鼓勵的目光暗示他勇敢地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告訴他答錯了沒有關系;當回答正確的時候,我會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他;而當他回答錯誤的時候,我同樣也會夸獎他變勇敢了,上課比以前專心了等等。同時,我利用課上提問他最簡單的問題,課間談心,課后輔導等多種渠道親近他,和他進行溝通。在學校他病了,我給他倒水,拿藥,照顧他,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感到了我對他的愛護我可以從他的眼睛讀出了自信之火已被點燃。
其次,曉之以理,循循善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后進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學生的行為,習慣,愛好及其后進的原因,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小虎雖然調皮,但卻是個自尊心極強的孩子,也是個霸道的孩子。正因為他的“霸道行為”使許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導致他出現了侵犯他人的行為。其實,他的內心是很脆弱的,在他的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避免不打碎這玻璃似的心,我把他找了來,先夸他如何聰明。把他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優(yōu)點一點一滴的都給他擺了出來。好久沒聽表揚了,耳朵里都被責罵和訓斥磨起了繭子,我這一番話,說得他就像三伏天吃了個冰鎮(zhèn)大西瓜,心里那個美呀!就別提了?!安贿^”我突然話鋒一轉,不過嘛,你卻有個小小的缺點,如果你改了,那可是了不起,相信大家都會愿意和你交朋友的。
“老師,是真的嗎?”
“什么缺點?”
“不再去傷害其他小朋友,行嗎?”
“當然是真的,老師什么時候說話不算數?!?/p>
“那我們拉鉤”
“好,我們拉鉤?!?/p>
打那以后,他還真的開始變了,很少再出現打人的行為了,于是我不斷加溫,不斷澆水施肥,小心翼翼的保護著他這剛剛萌發(fā)的積極性,就像保護著一棵剛出土的幼芽。
同時,我經常尋找機會和他談心,課后,我主動要求他教我玩游戲,剛開始他有點羞澀,但幾次以后,他慢慢地沒有了顧忌,有時候一下課會主動地教我玩游戲,而我在這個時候便趁熱打鐵號召更多的小朋友參與到游戲中來,這時也是他最開心的時候??梢?,調皮鬼,壞孩子,愛惹是生非并非出于他們的本意,他只想找玩伴而已。
漸漸地,小虎課間活動不再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了,在他的周圍小伙伴一天天的多了起來,而向我打小報告的小朋友也慢慢地不見了,而小虎的行為習慣也比以前文明了。
再次,愛心行動,溫暖心靈。
一次, 小虎因做了闌尾炎的手術休息了一個月,我趁此機會,發(fā)動組織學生去看望,星期六日還號召班干部給他補課,雖然孩子們的知識還很缺乏,補習的時候自己也會糊涂,但是,孩子們之間的這種真摯的友情難能可貴,這種友情也讓小虎感受到了大集體的溫暖。在他重回學校上課后,他悄悄地跟我說:“老師,同學們真好,我要和大家友好相處,成為好朋友!”
最后,家校攜手,共創(chuàng)孩子美好未來。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對兒童早期行為的塑造起關鍵性的作用。經調查,多數實施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其家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不良的家庭氣氛或是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小虎有攻擊他人的行為與其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當孩子犯錯時,他們常常用簡單粗暴的行為來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容易產生孩子容易產生焦慮、孤獨、抑郁等不良心理,并轉化為攻擊性行為。因此,我經常和小虎的父母進行溝通,使他們明白粗暴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他們也能充分認識到其危害性,對于孩子的錯誤常常是以說服教育為主,更多地是和孩子談心,交流了。
如今的小虎已經升入新的學年段學習,由于他在學習上認真進取,成績優(yōu)異,并且在體育方面有特長,還被選入了校體育隊。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那么,他就學會了自愛。沒有什么都不行的學生,問題在于老師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堅信用情、用愛、用智、用心則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藥。處于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可塑性很強,當我們發(fā)現了他們的不健康的行為時,不要輕易給他們帶上“壞孩子”的頭銜,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愛,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和真情去激勵他們,感化他們,使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